朱白雪
自古以來,命運與愛情就是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許多文學大師也以此為主題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其中的兩部代表作?!赌档ねぁ防锏拈_篇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讓多少癡男怨女為之動容,而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羅密歐和朱麗葉在陽臺互訴衷腸的告白又讓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顫動,這背后離不開作者的精妙描寫和巧妙安排。多年來,比較研究湯顯祖(1550—1616)與莎士比亞(1564—1616)的文獻數不勝數,有人比較兩部劇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麗娘和朱麗葉;有人從修辭入手,探討兩劇中使用的隱喻;還有一些學者從悲劇美學的角度出發,解析兩劇中悲劇的形成與消解。本文亦從悲劇美學出發,系統地研究兩劇中的悲劇因素,以期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尋找中西古典戲劇創作的異同及其規律。
眾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是至關重要的,研究《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兩部名作也不例外。首先,《牡丹亭》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時代,官宦家千金杜麗娘知書識禮、善于繪畫,卻內心苦澀、悶悶不樂,其因感春傷懷,生出心事,感慨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懷,故事才有了發展的契機。而在莎劇中,故事的背景則是先介紹了兩大家族——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大家族彼此仇視,水火不容,如開場詩中所言:“故事發生在維洛那名城,有兩家門第相當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爭,鮮血把市民的白手污瀆?!眱烧呦噍^,《牡丹亭》以情作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劇則以家族現實做背景,體現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時的不同,一個從重情的浪漫主義角度出發,另一個則從反映當下的現實主義角度入手,這也是兩部作品悲劇起源的不同之處。
除了作品中故事發生的背景,作品創作的時間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對作品也有很大影響?!赌档ねぁ穭撟饔?598年,當時正處于明代,而湯顯祖受左派王學的深刻影響,不支持程朱理學,懷疑封建教條,反對束縛個性。他認為作為一位十分有成就的戲劇家,在創作思想上應充分肯定“情”的價值,所以在《牡丹亭》的創作中,湯顯祖十分重視自然之情,文中多處體現了追求自由、反對封建這一主題。
《羅密歐與朱麗葉》創作于1579年,當時英國正處于文藝復興時期,新興的資產階級渴望擺脫封建束縛,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人文主義也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占據統治地位。莎士比亞正是人文主義的一位擁護者,所以在他的創作中人文主義思想滲透于字里行間,反映了自由與平等。正是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一對追逐個人情感、摒棄社會世俗的情侶才應運而生。
由此可見,兩部戲劇的創作時間十分接近,創作背景也極其相似,都是以人為本,強調個人情感的重要性,反對封建束縛,提倡自由個性,這也是兩位大師少見的相通之處。
如果說背景是一部作品的底色,那沖突就是作品中濃墨重彩的部分。在《牡丹亭》中,戲劇沖突可謂是感人至深、讓人動容。一開始杜麗娘生活在深閨之中,一切聽從父母的安排,平日無法見到青年男子,甚至去家里人跡罕至的后花園游玩都是暗地里偷偷過去,通過游園,她發現春色嬌艷撩人,讓她感懷自己青春年少,正值芳華,卻光陰虛度,不免傷心,而到《驚夢》則是她青春意識的覺醒,《尋夢》《寫真》更是情的自發,直至最后在中秋之夜死去。這也是她代表愛情向封建禮教的宣戰,為情而死,讓人感慨唏噓、感到悲哀,這是杜麗娘的情感和當時社會背景之間的沖突。另一沖突則是杜太守與柳夢梅的對決,一個是現實面,一個是情感面,前者是現實的阻撓,象征杜太守門當戶對的封建思想,也象征命運的無常;后者則是從人的感情出發,體現了愛情的強大與堅不可摧。這兩大沖突皆因情起,充滿人文主義的思想。
而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最大的戲劇沖突就是兩大家族的世仇與熾烈的愛情的對決。世仇不可化解,成為一種不可抗的命運力,而愛情更是無法舍棄,不能割舍,所以化為一股強大的愛情力量,由此命運與愛情有了一次次交鋒。最開始羅密歐出于道義殺了朱麗葉的表兄提爾伯特,這是兩者的第一次交手,命運無情地將一對戀人置于對立面,讓他們不得不忍受怨恨與愛交織的煎熬。之后羅密歐被流放,朱麗葉不得不忍受相思之苦,而她父母誤認為是因表兄的死所致,而決定將朱麗葉馬上嫁給帕里斯,這是命運對愛情的第二次襲擊,它執拗地將二人拆散,甚至給朱麗葉找了另一個伴侶。命運的最后一擊則來自一個誤會,它讓羅密歐誤以為朱麗葉已死,從而飲毒自盡,白白讓一對相愛的戀人相互錯過,而朱麗葉最后也殉情而死。自此,愛情戰敗,命運獲勝,一對戀人雙雙死去。莎翁將這三次對決安排在短短三日之內,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讓人像墜入旋渦一般,隨著主人公的遭遇或快樂或悲傷,可謂是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相較之下,湯劇中的戲劇沖突主要是因情而起,為情而死,為情而生,中間耗費了將近四年時間。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十分細致到位,矛盾沖突主要由人物情感觸發,從而推動了情節發展,例如杜麗娘傷情而死。而莎劇的沖突變化中,環境或者說是命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整個故事的時間只持續了四天,兩位主人公在第一天相識相愛,此后三天每一天都有一個反轉,故事跌宕起伏。這也是兩位大師在情節創作中的不同之處,這兩部劇作在戲劇沖突的發展過程中一張一弛,人物的動作也是一急一緩,各有各的價值。
《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能獲得大家的喜愛,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作者對劇中人物細致的描寫刻畫。兩位大師不約而同地讓女主人公經歷了許多困難,來反映愛情的不易和命運的捉弄。對杜麗娘來說,她從小嬌生慣養,長在深閨,一切都要順從父母的安排和指令,而游園卻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她禁錮的心靈,但她也只有在夢中才敢面對自己的心事,追逐自己的愛情,而后因情念念不忘,尋夢失敗后傷情而逝,到了陰間化成鬼魂,與柳夢梅相會,顯得有些被動,逃避了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她還是處于封建思想的禁錮中。
而朱麗葉則不同,她雖然也不能自己做主,但她思想自由,敢于反抗,從在陽臺對羅密歐大膽告白:“你這樣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著多么愛跟你在一塊兒,一定永遠記不起來了?!钡矫孛艿卦趧趥愃股窀傅乃略豪锿_密歐結婚,甚至為了反抗父母對她婚姻的安排,不惜喝下讓人昏死的藥,再到最后她看到羅密歐為她自盡,她也殉情而死。多么勇敢的女性代表,她為了自己的愛情,與命運頑強抵抗,甚至不惜賠上性命。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迫于封建社會禮教風俗的壓力,杜麗娘對愛情的追求是頗為被動的,她身上明顯存在被束縛的痕跡。她對柳夢梅的思念只能通過夢境和鬼魂的行動來實現,即使復生,她也很在意父母的看法,所以杜麗娘爭取的婚姻自由還帶有些許的妥協色彩。而朱麗葉則大有不同,她在追求愛情方面積極主動,無所畏懼,敢于與代表權威的家族作斗爭,偷偷與羅密歐訂婚。在她心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她和羅密歐之間純潔的愛情,這樣的愛情超越了家族間的仇恨,這其實也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那種渴望自由、渴望個性解放的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
《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還在于作品中具有悲劇色彩的語言。一個是“悲美”,生動地刻畫了杜麗娘的心理;一個是“悲愴”,展現了仇怨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癡情。
在《牡丹亭》首出《標目》中,作者自云:“白日消磨斷腸句, 世間只有情難訴……”寥寥數語,即為全劇奠定了凄婉悲美的基調。“真情強笑為誰嬌?淚花兒打迸著夢魂飄?!薄叭执荷鑱硪?, 一段傷心畫出難。”(《寫真》) 可謂字字悲美?!遏[殤》等數出更是極盡凄婉。“連宵風雨重,多愁多病中?!薄鞍菰绿每?,行云徑擁,骨冷怕成秋夢。世間何物似情濃?整一片斷腸心痛。”(《鬧殤》)杜麗娘多愁多病,相思心碎,讀之令人不禁動容。所有這些凄婉的悲言苦語,營造了一種濃郁的悲涼哀怨的氛圍。
而在莎劇中,語言則是赤誠動人、悲愴傷懷的。作者在開場詩中寫道:“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爭,鮮血把市民的白手污瀆?!钡於吮瘣淼幕{。當朱麗葉知道羅密歐殺了哥哥提爾伯特要被放逐后,她先說:“啊,花一樣的面龐里藏著蛇一樣的心!那一條惡龍曾經棲息在這樣清雅的洞府里?美麗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著白鴿羽毛的烏鴉!豺狼一樣殘忍的羔羊!”用各種意象批判羅密歐,但轉而又說:“他是我的丈夫,我應當說他壞話嗎?啊!我的可憐的丈夫!你的三小時的妻子都這樣凌辱你的名字,誰還會對它說一句溫情的慰藉呢?”這種矛盾心理讓人感同身受、揪心難忘,讀來悲情滿溢、傷心痛苦。這種糾結的情懷讓人潸然淚下,感慨命運的捉弄,嘆息生命的隕落,感覺神圣而悲愴。
兩相比較,雖然兩部作品的語言都非常具有悲劇性,但一個是委婉清麗的悲美語言,一個是直白赤誠的具有悲愴性的語言,給人的感覺大相徑庭,這也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創作手法和創作文化,中方重唯美婉約,而西方則延承古希臘悲劇式的悲愴,兩者都讓人印象深刻,各有千秋。
對于《牡丹亭》喜劇形式結尾的悲劇意蘊,要通過中西方審美心態的對比來解讀。西方悲劇理論歷來強調悲劇應有“單一的結局”,而中國古典悲劇大都有被稱為“歡樂尾巴”的喜劇性結局。《牡丹亭》的結局表面是大團圓的喜劇結尾,但柳夢梅中狀元后,杜太守慢慢改觀并嘗試接受他,這一點背后卻蘊藏著對封建禮教妥協的悲劇意蘊,意味綿長,值得深究。相比之下,《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是經典的悲劇結尾,神圣而悲愴。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為愛情義無反顧地赴死的結局讓人動容,雖然兩大家族最后握手言和,但羅密歐與朱麗葉卻再也不能復生,他們的死是這場仇怨的鑰匙,卻也是雙方父母心中永遠打不開的一把鎖,讓人唏噓。
湯劇的大團圓結局看起來可能是悲劇的一種消解,但細細品味,悲劇意味還是從中隱隱透出,讓人回味;莎劇則是古希臘悲劇式的典型結局,讓人感慨命運像一只無形的手,在操縱玩弄著羅密歐與朱麗葉,最終讓他們殉情而死,悲情滿懷,這種巧妙的命運的安排讓人感到悲劇的沉重與愛的不朽,催人淚下,引人深思。兩者一柔一剛、一隱一現,展現了不同戲劇創作的不同張力與效果,顯示了兩位大師超凡的水平。
綜上所述,湯顯祖的《牡丹亭》和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同屬悲劇,卻在背景、戲劇沖突、人物、語言及結局這五個方面各有不同。湯劇“至情”,以反抗封建理學的背景,而莎劇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以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為背景;湯劇中戲劇沖突較平緩,時間線較長,人物較多,一切以情感推動,重心理活動刻畫,而莎劇則是緊湊而直接,人物有所側重,重語言描寫;湯劇中杜麗娘癡情溫婉,莎劇中朱麗葉則勇敢反抗;湯劇語言悲美清麗,莎劇語言悲愴直接;湯劇結局似喜而悲,莎劇結局則沉重哀痛。它們雖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創作出的文藝作品,但都蘊含著各自文化的精神,湯顯祖的“至情”觀,莎士比亞的個性自由精神,都豐富并發展了本文化之下文藝的表現方式。雖然關于東西方悲劇內涵和范式的討論延續至今,但悲劇意識卻是人類所共有的,所謂“東海西海,心理倏同”。通過比較兩劇中的悲劇因素,我們或許可以尋找到欣賞文藝作品的另一個角度,從更宏觀的角度更深入透徹地體會作品的內涵,明白作者創作手法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