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燦燦,徐 鷹,孫業紅,王 英,宋雨新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北京聯合大學 旅游學院,北京 100101;4.中國科學院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5.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6.北京聯合大學 應用文理學院,北京 100101)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產系統。我國擁有悠久燦爛的農耕文明,形成了以精耕細作和生態循環為特征的農耕體系,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在實踐中,應當堅持“以保護為中心,以發展為手段”的原則,實現遺產動態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不僅能夠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和管理,更是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舉措。而研學旅游作為實現戶外實踐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徑,能夠有力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傳承工作,對增進研學旅游者農耕知識素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多數農業文化遺產地已經將研學旅游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發展形式,如湖州?;~塘系統依托其農耕資源,設計和開發包括了解?;~塘系統生態原理、養蠶、蠶絲紙制作、傳統美食制作等在內的研學活動和研學課程;云南哈尼梯田遺產地則開展插秧、扎稻草人、捕魚、徒步森林等研學項目,以豐富科學游客的文化體驗與向研學游客科普哈尼稻作梯田系統這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知識。
游客保護行為具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是在非慣常環境的旅游活動中,其表現是多樣的,較為典型的例子是Lee等所開發的環境責任行為多維量表,包括身體力行行為、財務行為、說服行為、公民行為、親環境行為、可持續行為、環境友好行為[2]。國內學者也根據游客保護行為的不同表現和特點將其多維化,包括關注當地環境保護相關信息、履行生態環境保護準則、勸導或制止他人破壞行為[3];生態行為、綠色消費及勸說行動[4];普通環保行為、積極環保行為[5];遵守型環保行為、消費型環保行為、節約型環保行為、促進型環保行為[6]等。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的不友好行為,不僅給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巨大破壞,旅游目的地還會因此陷入“負效益”困境。反之,游客保護行為會促進旅游目的地自然資源和文化遺存的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手。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生態脆弱和敏感等特點,因此更要關注當地游客行為,引導其保護行為的實現。
目前很多農業文化遺產地都在探索研學旅游發展,不少學者提出了開展研學旅游的對策路徑[7-11]。隨著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旅游的發展,遺產地游客類型發生轉變,研學游客相對于傳統的大眾游客而言,其保護行為是否表現得更加友好?關注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行為,探究研學游客保護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如何引導其保護行為,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復合系統,在遺產地開展旅游活動,不僅要重視游客行為對于遺產地生態的影響,還要重視對居民生活、文化的影響。因此,探尋農業文化遺產地游客行為及其影響機制,針對性引導游客保護行為,對遺產地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場域理論起源于19 世紀中葉的物理學概念,指行為被其所處的場域所影響。現已發展為社會學的主要理論之一。勒溫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個人與所處環境互相作用的產物,并用B =f(P·E)表示,其中B代表個人的行為,P 代表一個人的內在條件和內在特征,E代表個人所處的外部環境[12];謝彥君認為旅游體驗作為一種主要由個體賦予其意義的主觀心理過程,對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都有著極大的依賴;并在心理場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心理的相互浸染下所形成的旅游場[13];金莉研究發現,旅游過程當中游客不注重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現象的發生是由“心理場”和“環境場”共同作用導致的[14];張建榮等游客在八達嶺長城上亂刻畫這種典型的不文明行為為例,深入探究游客的表達訴求和旅游環境失衡是不文明行為產生的根本動力[15]。
個體行為是個人根據自己心理認知、自身知識、態度和價值判斷,綜合考慮周邊環境、制度和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而做出的行為選擇。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意愿是決定實際行為的最重要因素,是直接影響個人行為的前因變量,而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因素通過行為意愿間接地影響行為。黃雪麗等人研究發現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愿與低碳旅游行為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且低碳旅游意愿是介于知覺行為控制與主觀規范和低碳生活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16]。環境責任行為模型是基于“認知—情感—行為”關系提出,Kaiser 等人研究認為,環境知識和環境價值觀通過環境行為意愿,進而影響環境行為[17]。環境責任感[18]、環境知識[19]對游客保護行為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Tonge、黃濤等研究認為在旅游活動中,地方依戀是旅游者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并表現出對游客保護行為的正向影響[20,21]。游客行為也由游客本身特質所影響。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游客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收入水平、游客類型、景區游覽次數、旅游方式、旅游動機等結構因素也一直被視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許多情況下,個人的行為并不是自發的,而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約,并且這些外部因素對個體的行為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Guagnano 等基于態度—情境—行為理論,闡明了環境行為是環境態度和情境共同作用的產物[22]。刺激反應理論認為外部環境屬于外部環境刺激,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趙黎明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旅游目的地的外部環境對游客低碳行為具有重要影響[23]。景區環境質量[18]、景區設施設備的便利程度[16]對旅游者環境友好行為有顯著影響。另外環境政策作為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余曉婷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景區環境管理中采取鼓勵政策,可以促進人們環保行為的實施[18]。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涵蓋了農業生產、農業景觀、社會民俗、生態服務功能、區域經濟支持等多種元素,因此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只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環境保護,還應該包括對農業文化遺產地居民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的保護,即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對一種綜合性的生活方式、生態景觀和生產技術的保護[24]?;谇叭藢τ慰捅Wo行為的研究梳理,本研究中提出的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是指研學游客在游覽中或游覽結束后,做出的有益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各種行為。游客行為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心理、情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具身理論和場域理論,探究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行為作用機理,引導其保護行為,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云南哈尼梯田以“規模之大,建造之奇”而著稱,擁有延續了1300 多年的歷史和“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構生態系統[25],并于2011 年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主要分布在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等縣,總面積約82 萬畝。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具有極高的經濟、科學、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的勞作傳統,創造了哈尼民族豐富燦爛的梯田文化,梯田稻作文化成了哈尼族文化的本根,也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內涵。哈尼梯田地區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具有高原立體氣候特征,森林覆蓋率達67%,形成哈尼族“寨神林”崇拜為核心的傳統森林保護理念。2010 年,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試點地。2013 年,入選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同年云南哈尼梯田“申遺”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以哈尼族為主的其他少數民族人民長期耕作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吸引了數以萬計國內外游客前往。
元陽縣政府高度重視當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在梯田可持續旅游規劃以及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元陽縣旅游業得到較快發展,旅游收入和人次增長迅速。豐富多樣的研學活動也隨之開展,目前元陽哈尼梯田區域開展的研學活動包括徒步森林、收割水稻、梯田摸魚、野外燒烤、游覽傳統村落、參觀博物館、參加長街宴、參加篝火晚會等。
數據收集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網絡預調研,時間是2020 年7—8 月份,調研對象為在云南哈尼梯田參與研學活動的游客,共收回問卷57 份,其中有效問卷57 份,問卷有效率為100%。通過運用SPSS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結果表明,所有題項的數據均通過了檢驗。并結合調研者反饋和有關專家建議進行修正,最終確定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及影響因素指標體系。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行為影響因素變量(表1),包括農業文化遺產知識、地方依戀、自我概念、信息干預、環境質量、設施設備、保護意愿、保護行為等,并采用李克特5 級量表進行測量;第二部分主要是人口學特征和游客特征。

表1 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及影響因素量表Table 1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factors of study tourist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第二階段為正式問卷數據收集,時間為2021 年9 月28 日至2021 年10 月25 日,在研學活動舉行場所即元陽哈尼梯田景區傳統村落、農遺博物館、梯田景區等地采用現場攔截的方式進行填寫,調研對象主要以結束研學活動的游客為主,共發放問卷457份,回收有效問卷457 份,回收率為100%。調研對象如表2 所示。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參與研學活動的游客并不是以求知為旅游動機,因此將游客分為兩類,即研學游客和衍生型研學游客。研學游客是指有研學旅游動機且參加了研學活動的游客,衍生型研學游客主要是指無研學旅游動機,但是有參與稻田捕魚、徒步森林、參觀博物館等研學活動的游客。

表2 游客信息統計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ested tourists of Hani terraces

表3 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影響因子Table 3 Protection behavior impact factors of study tourist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利用SPSS 23.0 軟件對數據可信度進行檢驗,KMO值為0.839,問卷具有較高效度。Bartlett 球形檢驗顯著性概率為0.000 <0.05,結構效度較好,可以開展后續數據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根據碎石圖提取7 個游客保護行為影響因素的公因子,依據因子表達信息將其命名為:農遺知識、保護意愿、設施設備、信息干預、環境質量、地方依戀、自我概念,這7 個公因子的累積的方差貢獻率為64.186%,表明所提取的7 個因子能夠較好地表示大部分題項信息,可以進行因子載荷系數分析。
運用SPSS 23.0 對研學游客保護行為項進行因子分析,根據碎石圖提取4 個游客保護行為的公因子,依次將因子命名為: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勸導型保護行為和生態遵守型保護行為,它們的累積的方差貢獻率為62.635%,表明所提取的4 個因子能夠較好地表示大部分題項信息,可以進行下一步因子載荷系數分析。
通過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出了影響研學游客保護行為的7 個公因子,并將它們按照心理因素、情景因素分為兩類,研學游客保護行為分為4 個維度。在國內外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場域理論中游客行為由外部環境和個人內在特征所決定,構建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型(圖1)。

圖1 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型Figure 1 Protection behavior model of study tourist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BP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由三層或三層以上神經元的神經網絡,包括輸入層,中間層(隱含層)和輸出層。它的特點是上層和下層之間全連接,各層神經元之間沒有連接(圖2)。BP(Error Back Propagation)算法也稱為誤差反向傳播算法(ERPA),是指在向網絡提供一對學習樣本時,神經元的激活值從輸入層、中間層傳播到輸出層,為了減少目標輸出和實際輸出之間的誤差,輸出層通過中間層向輸入層反向,從而逐層修改連接權值。隨著改過程的反復循環,隨著這種誤差逆向傳播修正的不斷進行,對輸入模式的網絡響應正確率也在不斷提高。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的影響因素可以通過該模型的建立來進行分析,該模型的建立是對當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地保護的研究進展的一種補充。在此基礎上,利用BP 神經網絡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地研究中的游客保護行為模型。

圖2 游客保護行為模型神經網絡結構Figure 2 Visitor protection behavior model structure diagram of neural network
利用Matlab 軟件實現上述操作。將游客保護行為影響因素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變量,保護行為為輸出變量。BP 網絡模型擬合程度的步驟分為訓練和測試兩個階段。隨機抽取了457 份樣本中的300 份用作訓練,剩余的157 份用作測試。
為降低訓練和測試樣本的誤差,在進行檢驗之前,首先通過公式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經過30 000 次訓練,模型網絡誤差為2.24 ×10-2,擬合效果良好(圖3)。表明此BP人工神經網絡與實際調研數據的擬合值達到預期效果。

圖3 各維度保護行為實際值與預測值對比Figure 3 Comparison of actual value and predicted value of each dimension protection behavior
通過MIV—BP 人工神經網絡分析各因素對研學游客保護行為的影響程度(表5),在游客保護行為中,游客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對勸導型保護行為的影響最高,其他依次是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和生態遵守型保護行為;對于生態遵守型保護行為、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勸導型保護行為、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影響最大的分別示范價值、示范價值、示范價值、生態價值,因此可以看出研學游客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示范價值的認知對其保護行為的影響較大。

表5 農業文化遺產知識對游客保護行為的影響Table 5 Influence of 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on tourists' protection behavior
研學程度由研學活動的參加次數表示。因此,將研學游客參加研學活動的次數從1 調至5,觀察研學游客保護行為在參數調節下的變化。
4.2.1 衍生型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擬
由圖4 可知,對于衍生型研學游客而言,當研學體驗次數為2 時,生態遵守型、文化遵守型和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有較為明顯的提高,但隨著研學活動強度的增加,文化遵守型和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表現為一定的降低后隨之提高,生態遵守型保護行為則隨著研學強度的增大而降低。根據學習理論,隨著學習時間的不斷增加,學習效果將逐漸降低。因此隨著研學活動強度的增加,游客的學習效果逐漸下降,其疲憊度和接受度受到一定影響,對于其行為的規范也就降低。對于文化遵守型、勸導型、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來說,隨著研學活動強度的提高,以上保護行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當體驗強度為5 時,這3 種類型的保護行為都有明顯的提高。研學游客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活動的參與次數的提高,隨著體驗深度的增加,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價值認同和遺產地的依戀也就越深,因此其保護行為也就越強。

圖4 基于研學強度的衍生型研學游客保護行為變化模擬Figure 4 Simulation of tourist protection behavior change based on research and learning intensity
對于男性衍生型研學游客而言(圖5a),生態遵守型、勸導型保護行為會隨著研學程度的加強逐漸降低,但是當體驗程度為5 時,其寫保護行為反而升高,達到最高值。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在體驗程度為1 時較高,后來會隨著體驗程度的加深而提高,但都沒有初始時高,當體驗程度為5 時,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超過初始值。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會隨著研學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在體驗程度為3 時達到頂峰,隨后下降,之后再體驗程度為5 時達到頂峰。對于女性衍生型研學游客而言(圖5b),生態遵守型保護行為會隨著研學程度的加強逐漸降低,但是當體驗程度為5 時,其保護行為反而升高,達到最高值。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在體驗程度為1 時較高,后來會隨著體驗程度的加深而提高,但都沒有初始時高,當體驗程度為5 時,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超過初始值。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會隨著研學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在體驗程度為3 時達到頂峰,隨后下降,之后在體驗程度為5 時達到頂峰。
4.2.2 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擬
由圖6 可知,從生態遵守型保護行為來看,研學程度的加深對其的影響不大。從文化遵守型、勸導型、消費傳播型游客保護行為來看,研學程度對其行為具有強化作用,尤其在勸導型保護行為和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當其保護行為低于群體平均值時,研學程度會對其行為進行強化,使其弱保護行為變得更弱,強保護行為變得更強。

圖6 研學程度干預下的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擬Figure 6 Simulation of the protection behavior of study tourists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research degree

(續圖6 研學程度干預下的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擬)
由圖7 可知,與衍生型研學游客不同,研學游客的保護行為隨著研學強度的增加而提高,當研學體驗強度為3 時,研學游客的生態遵守型、文化遵守型、勸導型保護行為達到峰值,而研學游客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將隨著研學強度的增強隨之提高。研學游客的旅游動機更為明確,因此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活動的期待值更高,對其收獲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在研學活動為3 時,研學游客的保護行為才有明顯提高。

圖7 研學程度干預下的研學游客保護行為對比Figure 7 Comparison of the protection behaviors of study tourists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research degree
由環境質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6)可知,環境質量對農業文化遺產地游客生態遵守型、文化遵守型和消費傳播型具有顯著影響,因此,進一步探索均值,發現游客對周邊環境的感知越好,其保護行為頻度越高。

表6 研學游客保護行為與環境質量感知的方差分析Table 6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tourist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perception
環境質量的不同由游客對周邊環境質量的感知來進行測度,包含題項“環境質量狀況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資源沒有遭到破壞,自然平衡沒有受到沖擊”“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等。將游客對周邊環境的感知從1 調至5,觀察其保護行為在參數的調節下的變化。
由圖8、9 可知,對于不同類型的游客來說,周邊環境質量的感知變化對其保護行為均有影響。隨著對周邊環境感知的提高,農業文化遺產地游客的保護行為頻度也隨之增大。對研學游客來說,環境質量感知對勸導型、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更加明顯。在具身體驗理論下,游客對于周邊行為的感知對其行為有一定的影響。游客類型的不同其旅游目的也隨之改變,對遺產地的要求也會不同。對于衍生型研學游客來說,其主要旅游動機是陪伴研學游客參與研學活動,同時也是具有高層次收入和高社會階層人群,隨著對周邊人文的感知加深,加強了該人群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依戀和認同,從而提高其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對于研學游客來說,其主要目的是體驗和學習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耕文化和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通過研學活動增加對地方知識的了解,隨著對周邊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感知的加深,提高其地方依戀和地方認同,認同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價值,對其勸導行為和消費傳播行為也進行加深。

圖8 不同環境質量情境下的衍生型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擬Figure 8 Simulation of derivative study tourists' protection behavior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quality situations

圖9 不同環境質量情境下的研學游客保護行為模擬Figure 9 Simulation of study tourists' protection behavior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quality situations
游客作為旅游活動的主體,其行為是否友好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展極為重要。探究游客保護行為作用機理并引導其行為發生,是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研學旅游、游客保護行為等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分析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保護行為作用機理,以云南哈尼梯田為例,基于場域理論,構建農業文化遺產研學游客行為仿真模型,進行驗證仿真。從研學程度、環境質量兩方面對研學游客保護行為進行預測,主要得到以下幾方面結論:
首先研學游客保護行為由周邊環境與農業文化遺產知識、地方依戀、信息干預、自我概念共同作用。游客保護行為影響因素來看,農業文化遺產知識對游客保護行為具有正向的引導作用。尤其是農業文化遺產知識對于游客勸導型保護行為的影響最為顯著。因此通過對研學活動形式即有無解說活動和研學強度的模擬。農業文化遺產地衍生型研學游客在研學強度為2 時,其遵守型保護行為提高明顯,研學游客在研學強度為3 時,其保護行為明顯提高。兩者出于動機不同,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研學活動的期待和要求也就不同。研學游客出于求知的動機,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活動的要求和期待更高,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游客的活動設計更有深度和針對性。
其次,對于不同類型的游客來說,周邊環境質量的感知變化對其保護行為均有影響。隨著對周邊環境感知的提高,農業文化遺產地游客的保護行為頻度也隨之增大。對衍生型研學游客來說,環境質量感知對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更為明顯。對研學游客來說,環境質量感知對勸導型、消費傳播型保護行為更加明顯。在具身體驗理論下,游客對于周邊行為的感知對其行為有一定的影響。游客旅游目的不同,對遺產地的要求也會不同。對于普通觀光型游客來說,其主要目的是到遺產地進行觀光旅游,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對其周邊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感知越深,其旅游體驗也隨之升高,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產品的購買和消費行為也會隨之升高。對于衍生型研學游客來說,其主要旅游動機是陪伴研學游客參與研學活動,同時也是具有高層次收入和高社會階層人群,隨著對周邊人文的感知加深,加強了該人群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依戀和認同,從而提高其文化遵守型保護行為。對于研學游客來說,其主要目的是體驗和學習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耕文化和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通過研學活動增加對地方知識的了解,隨著對周邊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感知的加深,提高其地方依戀和地方認同,認同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價值,對其勸導行為和消費傳播行為也進行加深。
本研究以出游動機不同,將樣本分為研學游客與衍生型游客,發現其二者在游客保護行為上有所差異。那如何處理研學游客與衍生型游客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下一步亟需考慮的問題。擴展研學游客群體,不再只局限于學生,通過設計和開發豐富多樣的研學旅游產品,將衍生型游客逐步向“真正”的研學游客轉變,以研學活動體驗不斷增強其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了解,從而影響其游客保護行為,以個人推動整體,實現游客層面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與保護。目前農業文化遺產研學旅游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研學產品的創新不僅需要旅游企業,更要建立在遺產地旅游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需要政府、社區、專家、游客等共同發力,出言獻策。此外,我們要關注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特殊性,其具有宣傳和普及意義,研學活動的開展要緊扣農業文化遺產內核,挖掘遺產地核心資源,充分發揮遺產地的價值性,方向不能偏離,切勿出現浮于表面、淺層次的研學課程與研學活動,如忽略農事體驗、知識與技藝活動開展,而注重傳統建筑游覽、僅體驗美食等活動;還需注重農業文化遺產社區參與的重要性,以便增強游客體驗的真實性。農業文化遺產研學應是在全面梳理核心資源與非核心資源的基礎上,確定遺產地文化主題(如湖州?;~塘系統以“魚桑文化”為主題),以多種組織形式與活動開展形式為著力點所形成的一項系統性工程,它不是割裂開來的,不能只局限于一種研學形式或是旅游產品。
旅游作為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引導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發展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實現遺產地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更應重視遺產保護,強調在保護中實現發展;注重農業系統和農業景觀的維護,引導游客保護行為,密切關注旅游活動,降低或減少游客行為對遺產地的干擾與影響,促進遺產地可持續旅游的發展;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物種資源、景觀資源等價值,充分挖掘遺產地歷史文化、鄉風民俗、知識技術、農業景觀等,充分發揮遺產地農耕文化底蘊,將農業文化遺產作為旅游發展的核心,創新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模式,不再一味借鑒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的發展路徑。
研學旅游的開展形式影響游客行為,而解說和教育是開展研學活動的重要形式。旅游解說活動是增長旅游者知識、形成保護態度、產生保護行為頗有成效的途徑之一,有著增進教育效果的功能。農業文化遺產地解說通過多種媒體方式,向旅游者傳達農業文化遺產地相關知識,達到科普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目的,從而引導游客提高保護行為或減少破壞行為的出現,以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保護。因此應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地解說系統的建設。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解說要與遺產地的教育與價值普及聯系起來,以增強游客及大眾的內源性保護意識。其次,創新解說方式,創建多元化的解說媒介和解說形式,從而從不同層面影響游客對遺產地的認識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