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昕
中國鄉村自身的文化生態是一個包含著深厚歷史、地域風貌以及不斷變遷的社會關系的綜合系統,是由人民自發、集體創造的,并在城鎮化的轉型中,不斷地衍生迭代,生成新的交融形態,城市和農村開始更多地分享彼此的經驗、故事。在這個過程之中,城鄉話語結構不斷經歷著變革,打破了傳統的城鄉二元對立,逐漸形成城鄉共同體的理念,二者之間的邊界愈加融合。鄉村因而生長成為一個更加多層次的社會生態系統,這為高校藝術教育創造了獨特的學習環境與機遇,鄉村不僅可以成為進行調研、實踐的廣袤田野,更是激發創新思維、塑造綜合素養的媒介。
人民是推動鄉村振興變革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鄉村美育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立足以人為本,重新調動人民創造的自發性,激發人民作為鄉村文化生態的“生產者”,構建鄉村建設生態。高校在介入鄉村美育的過程中,應將其視作一場與鄉村居民共同的協作研究,不僅需要傾聽居民的聲音,更要讓他們成為項目的合作者,從而提高可持續性和適應性。注重大眾的主動參與,高校師生應深度融入鄉村社群進行田野調研,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了解鄉村居民的文化、信仰、社會關系等多層次特征,了解他們對于鄉村建設的期望、需求和看法。這不僅有助于高校師生更深入地理解鄉村的文化生態,也能使居民感受到他們的聲音被重視。同時,在規劃和實施鄉村美育的項目時,應積極邀請居民參與,讓他們成為項目的共同創作者。這既能讓居民的觀點和經驗被融入項目設計中,也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協同創造,項目更能符合當地文化,也更容易被鄉村居民所接受。此外,知識的傳遞和分享也至關重要,通過開展鄉村美育的培訓和工作坊等形式,使居民能自主掌握鄉村建設的工具和方法。高校與鄉村居民之間應當形成一種長期可持續的關系,共同參與決策、分享資源,真正構建起一個有機的鄉村美育生態系統。
同時,在城鎮化的轉型中,高校可以扮演促進城鄉融合與創新的關鍵角色。隨著技術與理念的跨越式發展,城鄉各要素之間的流動與互通頻次不斷提升,共建共享的態勢使得城鄉之間成為相互交織的共同體,鄉村因此具有了更加豐富而多元的研究場景。在高校參與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培養跨學科視野與整體性思維是不可或缺的,僅通過藝術研究視角無法全面洞察其本質,需要引導師生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全面理解鄉村的多層次面貌,才能真正提供有深度、有廣度的洞察,使高校藝術教育在鄉村研究中更具綜合性和實踐指導性。例如通過人類學的社區網絡分析方法,了解鄉村社群內的關系網絡,推動社區內部的積極互動。例如應用數字技術和媒體藝術,將鄉村的美麗風光、獨特文化傳遞到城市,也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推動鄉村的發展。鄉村除了具有關于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的土壤,還提供了社會創新的研究平臺。高校藝術教育可以通過重新整合鄉村的產業結構、創業機會,激發學生對鄉村經濟發展的創新創業思維,使得藝術教育不再是獨立存在,而是與其他學科形成協同互動。
這一協同過程需要“校政企”作為聯合體,整合高校、政府和企業的資源,共同促進文化傳承、社區發展和鄉村形象的提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為校政企融合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激勵各方參與,并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推進,并通過規劃和引導,確保藝術建設與鄉村振興的整體協調。企業的參與不僅可以提供資金支持,更能夠注入創新力和管理經驗。幫助當地居民更好地運用文化生態資源。校政企融合參與鄉村振興藝術建設是一種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模式,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互補互助,為鄉村文化的繁榮和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鄉村建設雖然是一種全球性的社會和文化現象,但中國的發展經驗是獨特不可取代的。鄉村振興是當代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以鄉村振興戰略思想作為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高校藝術教育不能只是技能傳授,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參與社會創新的能力,以項目實踐、社會服務等方式,通過深度理解藝術的內涵、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的實踐以及跨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需求,激發他們的鄉土自覺與國情自覺,成為富有創造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作者系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產品設計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