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君



11月20日至26日,由杭州國畫院主辦、《中國美術報》社承辦的“守望——杭州國畫院建院十周年綜合成果展(北京)”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本次展覽作為“杭州國畫院建院十周年系列展”的一部分,是在今年5月28日于杭州國畫院美術館開幕的“守望——杭州國畫院建院十周年綜合成果展”基礎上,遴選了28位駐院畫師及歷屆創作員的詩文、書法、中國畫和印章作品晉京展出,旨在向北京的觀眾和同道展示杭州國畫院十年來在新時代展現的新作為,匯報杭州國畫院“詩書畫印”綜合型人才培養的成果。
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中國國家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徐漣,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王平,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陳孟昕,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苗再新,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杭州國畫院藝術督導王偉平,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所長李曉柱,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陳明,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顧平、任賽、陳散吟,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秘書長、李可染畫院秘書長李九紅,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陳相鋒,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海淀區美術家協會代主席張馳,《中國美術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張苑,《中國美術報》社副總編輯馮知軍,《中國美術報》社副社長顏培大,《中國美術報》社運營總監李回源,藝術家劉大鳴、苗慶華等嘉賓出席開幕式。燕東升、王平分別致辭,杭州國畫院副院長蔡棟致答謝辭,開幕式由杭州國畫院院長助理趙天葉主持。
“守望”是杭州國畫院院長金鑒才為系列展選定的主題。在他看來,守望是對傳統的堅守——守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望中國畫的民族精神;守望更是一種信念和期待——守望“詩書畫印”全面發展的新一代中國畫人才的成長,喚起有識之士對中國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燕東升對展覽給予充分肯定,他認為,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角度而言,杭州國畫院十年來對培養詩書畫印“四全”人才的深度思考與實踐,在全國畫院體系中有其獨到的一面,為畫院同道提示了一種傳承創新的有效路徑。本次展覽雖然規模不大,但作為一個切片,足以窺見杭州國畫院十年深耕結出的碩果。燕東升表示,中國國家畫院作為中國美術創作研究的主力軍和國家隊,積極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努力創造新時代的精品力作。中國國家畫院愿意與包括杭州國畫院在內的全國各畫院同仁一起攜手,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勇氣,賡續中華文脈,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王平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對展覽的舉辦表示祝賀,他在致辭中表示,十年前創建的杭州國畫院,是個年輕的畫院,卻也是擔負著特別使命的畫院。十年來,杭州國畫院一直在探索中國畫院體系如何深入發展的問題,其對詩書畫印的提倡和“國藝重光”的學術追求為當下畫院體系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杭州方案;杭州國畫院是培養中國畫人才的“學校”,其在中國畫的教學上多有創舉,培養了一批詩書畫印兼擅的傳統出新式的青年才俊;杭州國畫院是中國畫創研人才的“孵化器”,從全國挑選青年,通過名家言傳身教,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在教學相長中增長知識,傳承擔負傳統文化發展的使命精神;杭州國畫院更是文藝志愿服務的平臺,畫院創辦以來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尤其是畫院在寸土寸金的西湖北山路上的美術館,堅持公益性,常年舉辦各種活動,發揮了文化惠民的積極作用。在杭州國畫院建院十周年之際,在北京舉辦成果展,呈現了其十年磨一劍的階段性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將其不斷探索的精神和年輕藝術家的使命意識帶到了北京,讓大家共同思考中國畫院的發展之路。
蔡棟介紹了杭州國畫院的發展歷程,并表示,經過多年的探索,杭州國畫院逐漸形成以院培訓中心為創作培養基地、院美術館為拓展平臺的中國畫人才培養模式。年輕藝術家一方面沉浸扎根在詩書畫印傳統文化學習中,另一方面不斷探尋新的藝術突破。本次展覽雖樸實無華,但卻是畫院畫師日常的真實呈現。期望與北京乃至全國的同道們,共同探求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人才培養的發展之道。
此次展覽,不僅展示了美麗杭州題材的中國畫創作成果,更重要的是,觀眾從中可以體味詩書畫印融通的藝術實踐之道和詩書畫印“四全人才”的茁壯成長。
詩
賀新郎 雨夜讀抗戰史事書懷
金鑒才
閑飲東窗酒。又番番、催更雨急,挑燈人瘦。憶昔新亭遺恨在,卻道海棠依舊。都誰是、當場只手。遷客長沙虛前席,況先生、高臥南陽久。頗老矣,飯能否。
平生事業龍蛇走。到如今、顏凋齒豁,那堪回首。紙上談兵書生計,著個鞍前馬后。空惆悵、功名去就。四面胡歌如霾漲,滿神州、竟亦無人詬。此故土,誰來守。
嶺上觀梅
蔡棟
紫霞閣上水云漫,細雨含春點點寒。
野徑飄英香滿袖,新亭高筑可憑闌。
福卉禪心——玉蘭
趙天葉
古剎中天入畫屏,瓊臺玉樹對遙星。
塵心一片棲禪地,為賦停云沅浦馨。
題《故園山水軸》
吳常青
嘉樹清圓幾世栽,秋風暮雨洗塵埃。
根生后土依江潤,葉起寒霜映月開。
湖上殘燈才去焰,爐中浮炭盡成灰。
何堪望斷天涯路,故里幽幽滿院苔。
癸巳孟冬再游靈隱
王素柳
松陰九里影參差,凈剎塵寰隔幾枝。
鷲嶺流泉繞佛足,暮鴉啼寺對殘碑。
座前誰送孤鴻去,檻外堪憐草木悲。
回首山前無盡路,離披猶似去年時。
自題墨梅冊
王菂
欲寫春風俏一枝,圈圈點點費清思。
應知造化非凡手,窗外梅花是我師。
寅中秋夜抱青賞月有感
虞仲韋
泬寥天宇凈,朗月正當空。
覺夢窮千里,銀光照九穹。
憑欄同雅賞,把酒御長風。
盈昃青冥外,萬緒寄云中。
尋西石梁飛瀑感
李金瑞
幽徑持竿尋石瀑,濕襟揮汗叩人家。
忽聞梵樂隱山麓,千丈飛泉天際斜。
題畫
李俊彥
遠峰立孤塔,秋色景如屏。
古寺蒼松碧,前村暮靄青。
鐘聲穿落葉,流水送浮萍。
聊共野僧話,心中萬慮寧。
五月初八雨后坐覽西湖
王爰畫
雨霽云收天透青,煙塵一洗翠巒醒。
細風拂柳玉枝動,蓮葉搖搖碧水泠。
野雀閑居岸芷中,游人乘興泛舟舲。
筆毫難繪此中趣,湖影映窗成畫屏。
書
畫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