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李會霞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100029)
△通訊作者
痛瀉要方聯合整腸生治療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
江海燕 李會霞△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100029)
目的:觀察痛瀉要方聯合整腸生治療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療效。方法:將216例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三組:痛瀉要方聯合整腸生組(A組)85例,給予整腸生0.5g,3次/d,溫水送服,痛瀉要方200mL,2次/日;單用痛瀉要方(B組)75例,口服痛瀉要方200mL,2次/d,飯中;單用整腸生組(C組)56例,口服整腸生0.5g,3次/d,溫水送服。治療2個月后對比療效。結果:A組總有效率90.59%,B組65.33%,C組69.64%,A組明顯優于其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痛瀉要方聯合整腸生治療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有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 IBS )因病因明確、臨床特征具備一定代表性,已成為目前功能性胃腸病的研究熱點之一。PI-IBS的病因相對明確,但目前無有效治療方法,作者采用痛瀉要方聯合整腸生作為主要治療藥物,效果較為確切,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納入患者216例,行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三組:A組85例,男女比例36:49,平均年齡38.2±10.5歲,平均病程21.5±3.5月;B組75例,男女比例30∶45,平均年齡38.5±11.4歲,平均病程20.9±3.9月;C組56例,男女比例24∶32,平均年齡38.8±10.7歲,平均病程21.1±3.3月。各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用藥方法 A組予痛瀉要方聯合整腸生治療:痛瀉要方每日一劑煎服,取400mL,分兩次早晚空腹口服;整腸生(國藥準字S20073008,0.5g/包)0.5g口服,3次/d,飯后2h溫水送服。B組單用腹瀉藥方,C組單用整腸生,用法用量均參考A組。痛瀉要方構成:炒白術、炒白芍各12g,炒陳皮9g,防風6g。所有患者持續用藥2個月。
療效標準 療效分級:顯效,即大便恢復正常,腹部癥狀消失;有效,即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無效,即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不變。總有效率為顯效及有效率之和。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處理數據,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三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A組患者總有效率90.59%,B 組65.33%,C 組69.64%,A組明顯優于其他各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三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注:A組與B組、C組比較,△P<0.05。
討 論 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其病程較長,臨床常表現以持續或反復發作性腹痛、腹脹及腹部不適、大便習慣異常和性狀異常為主要癥狀,尤其是腹瀉型患者長期腹痛、腹瀉,往往久治不愈,精神焦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PI-IBS的發病機制涉及遺傳與環境、胃腸動力指標、感染炎癥及應激、腸道微生態、腦腸軸功能、內臟高敏感等因素。
大量研究認為腸道微生物與PI-IBS關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發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機制可能為:早期腸道感染及相應抗感染治療可能影響腸道微生態平衡[1],進而影響微生物發酵功能,使相應產物,如短鏈脂肪酸等水平下降,這將使得腸道pH下降,使部分細菌過度生長[2],使腸道微環境受到持續性破壞,最終導致IBS。在此基礎上,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仍可能存在不同的病機。
Barman M等道[3]指出,腸炎沙門氏菌可改變小鼠結腸微生態平衡,使微生物種群數量減少;Lupp C等[4]以嚙齒枸椽酸桿菌感染小鼠,結果顯示數天后,感染模型腸道微生物群落數量下降量即達到20%,且恢復受到嚴重抑制,該研究同時通過糖酐酯鈉誘導制備結腸炎小鼠模型,結果亦見明顯微生態失衡,表現為腸桿菌科過度生長,這說明腸道感染確能夠嚴重影響患者腸道微生態。基于上述結論,傳統治療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多著重于改善患者腸道微生態失衡,常見藥物包括整腸生等。本例C組單獨應用整腸生,總有效率即能到達69.64%,表明該藥物確有助于治療此類疾病。這可能是因為整腸生富含地衣芽孢桿菌,口服后直接作用于腸道,一方面發揮拮抗葡萄球菌、酵母樣菌等致病性病菌,一方面可促進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種的生長,從而能夠糾正腸胃菌群失衡,治療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但本研究C組總有效率依舊不高,這提示單獨應用該藥物可能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中醫對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亦有一定研究,其結論可能對提升療效有一定價值,中醫認為,該疾病作為腸易激綜合征一特殊類型,發病中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其疾病進程,而在治療上亦應當扶正不忘祛邪,補虛兼以去濕。中醫研究大多認為腸易激綜合征(IBS)其本多在肝,肝郁脾虛,肝脾不和是本病的關鍵病機,故治療強調疏肝健脾。本研究觀察組聯合采用痛瀉要方,實為廣泛閱覽中醫典籍,取其精華而成,該方參考《景岳全書》中白術芍藥散而成[5],由白術、白芍、陳皮、防風組成。重點利用白術健脾燥濕和中、白芍養血柔肝止痛、陳皮和中化濕醒脾、防風祛風散肝舒脾功效,發揮治療作用。現代藥理學已證實白術、陳皮等健脾化濕中藥可通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抑制或減弱結腸的運動,起到改善IBS癥狀的作用;白芍可抑制肥大細胞內組胺釋放,從而提高痛閾,降低內臟敏感性。有研究直接將白術芍藥散應用至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與本例類似,充分證實諸藥合用可起到補中寓疏,瀉肝補脾,調和氣機,則痛瀉可止。
[1] Marshall JK,Thabane M,Garg AX,et al.Walkerton Health Study Investigators.Eight year prognosis of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following waterborne bacterial dysentery[J].Gut,2010,59 (5): 605-611.
[2] Balamurugan R,Janardhan HP,George S,et al. Bacterial succession in the col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molecular studies in a southern Indian village[J]. AmJ Clin Nutr,2008,88( 6) :1643-1647.
[3] Barman M,Unold D,Shfley K,et al. Enteric salmonellosis disrupts the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murin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Infect Immun,2008,76( 3) : 907-915.
[4] Lupp C,Robertson ML,Wickham ME,et al. Host-mediated inflammation disrupts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promotes the overgrowth of Enterobacteriaceae [J]. Cell Host Microbe,2007,2(2) :119-129.
[5] 胡樂義,王巧民,姜彬言,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及意義[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1):86-88.
(收稿2015-04-19;修回2015-05-08)
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療法 止瀉劑/治療應用 痛瀉要方
R574.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