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刃
“天津大爺”在海河獅子林橋跳水火爆網絡,吸引了各地網友紛紛到天津“打卡”,由此帶動了天津的旅游、消費,逛“五大道”,游意式風情區,成了許多外地人必選的“打卡項目”。其實,作為早年華北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天津值得游覽、了解的地方還有很多,譬如距獅子林橋不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度蜚聲全國的食品街、旅館街所在的南市,早年就是一塊有故事的“雜巴地”(指魚龍混雜、各色人等匯集之地),以“三不管”聞名天津。
南市地處天津舊城廂南門外,原本只是荒蕪不毛之地,蘆葦叢生,人跡罕至,因此俗稱“城南洼”,又叫“葦子坑”。但它毗鄰日租界,日方早有覬覦吞并之心,只是由于英法租界方面作梗而未能得逞,但軟弱的滿清政府不敢行使管轄權,竟去探尋與日租界相鄰的法租界當局意向,法國領事館答復,那不屬于它的管界,因此這片區域長期處于無人轄理的狀態,于是,老百姓名之曰“三不管”。直到民國初年,天津當局正式命名南市,“三不管”依然是它的代名詞。
清末天津的商業中心,原在舊城廂北門外和侯家后一帶。1900 年庚子之亂,那里因八國聯軍的兵禍而衰落,一些小商販便轉移到靠近日租界邊緣的“城南洼”擺攤售貨,而且隨著生意興隆,占地逐漸擴大。眼見此地有利可圖,一些富豪、官僚開始購買廉價地皮,修路建房,出租開發,引來更多行業商販、江湖藝人到此落腳謀生,逐漸形成商業和娛樂市場。由于小偷、乞丐、暗娼、流氓、地痞混跡其間,為非作歹,惹是生非,天津當局遂在這“城南之市”設立了警察區署,并正式命名為南市。
南市之“三不管”,有例為證。軍閥混戰時期,各派軍隊常常到南市一帶打著小旗招兵,那里是許多外鄉因遭天災人禍流落在此的難民聚集地,因此招到的絕大多數是外地來此謀生而走投無路的青壯年,還有一些犯罪潛逃的亡命徒。有時軍隊招不到兵,就以“逃兵”罪名公然強抓。此外,一些窮困潦倒的大煙鬼、白面客,因饑癮交加而僵死于南市者,在寒冬之夜屢見不鮮,只能席卷掩埋了事。
“三不管”之雜亂,還有一個佐證。1920 年代前后,南市荒地曾經是砍頭和槍決犯人的所在。有人說,當局在“三不管”設刑場,有震懾犯罪的含義,想來不過是一種揣測。
南市早期的游藝場所都是席棚搭建的,1920 年以后才逐漸有磚木結構、設施完備的劇院,其中最大的是大舞臺,三層樓房,可容觀眾五千多人,即使在今天也夠規模了。這些戲院主要上演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許多后來名滿天下的演員都曾在這里演出,如京劇名角楊月樓、梅蘭芳、趙松樵、高盛麟、孫菊仙,評劇演員李金順、花玉蘭、愛蓮君、花月仙、鮮靈霞,河北梆子名伶金鋼鉆、小香水等。
由于南市惡勢力猖獗,許多北京來的名演員多在天津租界里的劇院上演,但南市觀眾多,更好賣座,有時也不得不來南市。1947 年,尚小云劇團在南市上平安戲院演出《漢明妃》,突然有大批軍警、傷兵等強行入場,不買票還占座位,打罵院方人員,戲院秩序大亂,無法開戲。后來報警,由警備司令部派來一個連的兵力,架起機關槍才驅趕出去,藝人們膽戰心驚,院方也花去不少錢請客送禮。
燕樂戲院長期上演曲藝,時稱“十樣雜?!?,很多曲藝名家,如唱京韻大鼓的劉寶全、白云鵬,唱梅花大鼓的金萬昌、花四寶,唱單弦的榮樹塵、常澍田,唱時調的高五姑、姜二順,唱蓮花落的于瑞鳳、連清泉,以及駱玉笙、林紅玉、小黑姑娘、富貴卿、王佩臣、張壽臣、戴少甫等著名藝人。1941 年,相聲藝人侯寶林來天津首演,就是在南市成名的。
南市最早的電影院上權仙電影院,是清朝末年開辦的,原在法租界,1912 年遷來南市,設備完善,樓上有西餐館,左側設照相館。該院專演電影,從無聲默片到有聲彩片,興旺多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影戲院都有女招待,開演后觀者與女招待常有茍且活動。
南市東興市場內還有很多茶社、書場,可容納二三百人,長篇說唱西河大鼓、評書如《三國演義》《五代殘唐》《楊家將》《精忠說岳》等頗有聽眾。相聲演員馬三立、趙佩茹、郭榮起、常連安及其子常寶堃等也常在此演出,生意很旺。此外還有為數甚多的席棚書場,其中有個名為“雨來散”(即下雨就停演)的撂地茶社,上演灤州皮影戲、竹板書、太平歌詞、數來寶、口技等,一遇雨天觀眾散去,可謂名副其實的“雨來散”。
南市成為“三不管”的罪惡淵藪,毗鄰日租界是重要原因。日本帝國主義出于其侵略中國的意圖,除了采取武力行動外,更慣于使用政治、文化陰謀手段。他們豢養一批漢奸、流氓、地痞,在天津為非作歹,擾亂治安,敗壞社會風氣。日租界和南市有很多小胡同相溝通,一些搶劫、偷盜、綁票的歹徒,以及散兵游勇,在南市或其他地方作案后,會躲往日租界隱藏,中國警察卻不能越界追捕。
日租界的幾家大旅館在日本警察署保護下,不但公開設榻攬客吸毒,而且將各種毒品通過地方惡霸、日本和朝鮮浪人運到南市販賣。“三不管”常見由于吸毒無以自拔的人倒斃于街頭,其中不乏“有頭有臉”的人物。
1931 年,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為劫持溥儀去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天津制造了“便衣隊”暴亂,就是從日租界沖入南市而后進入中國地的,并且一度占領了南市警察局。由于人跡混雜,南市也是日本特務機關搜集情報的活動地區,到處安插有它們的爪牙??傊?,糜亂黑暗的“三不管”,成了日本人從事侵略中國陰謀破壞活動的場所。
“三不管”以商業娛樂出名,而且藏污納垢,卻有宗教慈善團體存在,如基督教布道所、佛教蓮宗寺,以及施舍粥廠等。更奇特的是,那里居然報館云集。
最早在南市出現的是《泰晤士報》,后來陸續出版有《天津白話晨報》《午報》《白話晚報》《國強報》《中南報》《大中時報》《民風報》《現世報》《民聲報》《新報》《小時報》《正言報》《亞東日報》《新時代報》《民間日報》《指南日報》《河北日報》《國風報》《民益報》《東北日報》……區區一隅之地,報館竟多達20 余家,這在全國各大城市也是獨有的現象。
南市報館聚集,與這些報紙大多格調低下相關。這些報紙多是四開小報,以報道兇殺、情變、拐騙、群毆和緋聞等社會新聞招攬讀者,更以娛樂性副刊取勝,有的還以風花雪月文章及吹捧妓女舞女為能事,甚至造謠中傷,敲詐勒索。各小報一般的都有連載長篇小說,分武俠與言情兩大類。言情小說以劉云若撰寫的最為風行,當時有“南張(恨水)北劉(云若)”之說。劉的《春風回夢記》《紅杏出墻記》《舊巷斜陽》等,曾被拍成影片。
“三不管”已經成為歷史,時過境遷,如今60 歲以下的天津人都不一定知道“三不管”這個地名了。而南市經過多年改造,完全改變了舊貌。如果不是原有的街名未變,即使“老天津衛”都辨認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