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
【摘 要】關懷倫理學是20世紀70年代發源于美國的具有鮮明人道主義色彩的教育理論,其特點是基于對關懷者和被關懷者雙主體關系的深入研究,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教育關系和社會關系。當下,新課標倡導學生全面發展、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與關懷倫理學的思想高度相似,也對德育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堂好的德育課應著力凸顯本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教學活動的設計是適切的,教學方法是藝術和詩性的,教育氛圍是智慧和有德性的。唯有如此,才能構建具有關懷倫理學意蘊的德育課堂。
【關鍵詞】關懷倫理學 德育課堂 核心素養 學科本位 教育智慧
關懷倫理學發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著名教育家內爾·諾丁斯。該理論不同于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它更關心關懷主體和被關懷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強調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對學生體驗和感受的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1]。
當下,以生為本、全面育人已是教育的主旋律。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了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已經成為共識。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等十八個基本要點。無論是核心素養,還是必備品格、關鍵能力,都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指向以生為本和對學生的倫理關懷。那么,中小學德育課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應該站在什么位置?在總的課程體系中應該發揮什么作用?客觀地說,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和研究推廣力度,決定了它未來發展的深度。學校對學生進行的道德教育融合在全學科,而且是全時空的,這就決定了德育課不能局限于課堂,局限于現有的教材。我們審視德育課的目光要越過課堂而走向無限的空間和時間。德育課與語文、數學等其他課程有顯著的區別,它的學科定位就是發現學生的道德起點,發現學生的道德形成規律和培養機制,著力于學生道德的完善,使學生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成為具有審美品質、公民素養、家國情懷、判斷能力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德育課應確定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確定道德智慧生成的方法等。本文借鑒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為例,從引領道德價值、涵養家國情懷、促進知行合一、培育健全人格入手,促進德育課堂的改革和發展。
一、引領道德價值—讓學生游進生活的大海
德育課堂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要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把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關懷倫理學強調尊重學生,把關懷深刻建立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和尊嚴的基礎上。客觀地說,諾丁斯的關懷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強制性的關懷、隨心所欲的關懷和想象的關懷、超越權利的關懷。教學不是“畫地為牢”的灌輸,讓學生遠離傳統教學的“囚籠”,游進生活的大海,才有可能得到心靈的關懷。
我們不必擔心生活中的負面因素對學生人格的影響,學生凈化思想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得多。李希貴校長曾經說過,學校就是一個試錯的地方,讓孩子犯錯然后再去糾錯,就是為了讓他們踏入社會之后不再犯錯。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就是讓教育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要以生活為核心,教材的編排也是如此。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由“自我認識”到“我與自然”“我與家庭”“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不斷擴展學生的認識和生活范圍,建構一個螺旋上升的階梯狀課程體系。生活是教材無法離開的內容,也是教育的方法。筆者在教學時非常關注兩點:第一,教材的生活元素要科學取舍。教師要以用教材為主,變教材為支架、為平臺,而不是唯教材至上。第二,除了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還需要引進其他的生活元素嗎?如果需要,怎樣引入呢?生活的萬花筒哪些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哪些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時,為了讓學生真實了解周圍環境所遭受的污染,筆者把學生帶到學校周邊進行實地考察,當學生看到居民小區里到處是垃圾,看到以前清澈的小河由于工業污水倒灌導致河水發臭時,他們的表情逐漸沉重起來,他們緊鎖的眉頭似乎在問:“為什么我們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差?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到底有哪些?”帶著這樣的疑問回到教室后,筆者用視頻連線區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請他們詳細介紹了區環境污染的原因、污染的治理情況及污染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危害,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最終,學生認識到,原來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公民生活習慣密不可分,保護環境不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筆者沒有居高臨下地告訴學生要怎樣做,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現場體驗獲取資源,在理性反思中不斷提煉,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的道德認識是真實的,道德觀念是自我建構的,道德情感是自然的,道德實踐是自覺的。這樣選取生活內容作為素材既能創設學生的思辨之境,又能激發學生的同情之心,培養學生思維之理。
二、涵養家國情懷—讓藝術傳遞學生的精神訴求
德育課堂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培養學生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培養的方式方法是多樣的,但核心卻是內心的關懷和價值的認同。諾丁斯認為,教師給予學生的關懷是主動的、發自內心的,而且是具有正確的關懷方式的。關懷不是被動的順從,不是放棄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之責。關懷是在自由和引導之間保持張力,這需要理解和智慧[3]。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課,涉及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筆者曾經教過語文課,知道語文界有詩化語文、詩性語文、情境語文,等等,那為什么不能用詩化德育、實踐德育、藝術德育來定義道德與法治課的某一特性呢?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從《長征》一詩出發,體悟詩的藝術境界、藝術情感,激發學生對革命前輩的敬仰之情。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的節假日”一課時,筆者讓學生畫出秋天,畫出中秋節的記憶,學生一下子畫出了幾十種過中秋的情境,抽象的節日在孩子們的畫中是那樣生動、有趣。此外,筆者還常常利用演講、小小主持人等方式開展德育。藝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并沒有喧賓奪主,而是更好地渲染環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加投入學習中。
三、促進知行合一—德育課教學活動的創設
為什么德育課要重視活動環節的創設?因為“真正的道德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心靈異質的道德知識條目‘灌輸到心靈中去,而是讓學習者體悟道德,愛護、化育自己的道德自我”[4]。德育課活動的智慧設計就是要讓學生去體悟道德、化育自我。活動具有還原場景、引起記憶、實踐模擬的作用,可以讓學生獲得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判斷。活動的設置又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活動就是為了創造氛圍,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有時間、有地點、有組織,進行角色分配;而隱性活動則是在學生不留意的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得到一種體驗。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要關注教學的階段性,要有梯度。第一,要考慮學生解決的問題,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強求,也不能顛倒次序、違背認知規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小聲說話,知道小聲說話既是禮貌的要求,也是為他人帶來方便、尊重他人的表現,然后再設計如何小聲說話、如何培養良好習慣的活動。第二,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場景吻合,這樣可以有代入感,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學會解決問題。第三,要有矛盾沖突,只有產生沖突才能引發道德質疑、形成道德矛盾,才能培養學生道德選擇的能力。
一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下冊“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時,設置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園林被英法聯軍的炮火毀壞了,數不盡的文化瑰寶丟失了。今天,當我們站在這斷壁殘垣下,心情是那樣地難以平靜,是難言的屈辱,是巨大的壓抑,還有咬緊牙關的抗爭,請大家以“圓明園”為題,說出你心中的感想。
生1:站在廢墟前,我感到心情很壓抑,圓明園既是我們的光榮,又是歷史的屈辱,我想對圓明園說,對不起,我們沒有保護好你。
生2:我想對大家說,昔日的圓明園沒有消失,它一直在我們的夢中,我們定會重新修建一座更偉大的“圓明園”,然后站在它的面前,大聲喊出,自豪吧,我的祖國!
師:同學們,老師很欣慰,因為我從大家的發言中聽到了吶喊,看到了抗爭,感受到了一腔愛國之情。歷史不會重演,屈辱的過去也不會再來,讓我們攜手走進新時代,譜寫立志強國的壯麗詩篇吧!
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身處情境之中,從道德情感、道德認知出發,走向道德思辨和道德建構。
四、培育健全人格—德育課需要師生德性的智慧表達
健全人格是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素養,也是新時代國家對下一代品格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德育課上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我們需要審時度勢。德育是轉化、感染人的教育,道德與法治課首先是講道德的、有人文關懷的、體現師生的自由精神與和諧關系的,是在一種信任、期待和包容的氛圍下進行的。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有德性地成長。諾丁斯以關懷理論為抓手,強調尊重學生,把關懷深刻建立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的基礎上。我們要營造關懷性的課堂文化,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懷才是和諧的。課堂要讓學生廣泛參與、全程參與,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道德成長的主體、是建構德性的主人公。學生以一種自主的狀態去認識、體驗,才會樂于接受、樂于踐行。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同學相伴”這一課時,有一個海島逃生的游戲—不讓一個人落下,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教師畫定一個圓,模擬故事中的海島,一組同學面臨敵人的追擊,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逃到海島上,他們才是安全的。游戲開始了,1組的6名同學中很快有4名同學逃到海島,但是由于海島很小,再也容納不下其他兩名同學了,時間越來越少,為了不讓一個人落下,同學們緊緊地抱在一起,有的同學單腳站起來,還有的同學身體已經傾斜到了海島的邊緣,幾乎要跌倒,這時其他同學又把他緊緊地拉在一起。終于,這6名同學靠著團結一心的信念全部安全逃到了海島上。
師:同學們,老師也被你們感動了。在這個勝利時刻,你們有什么要對大家說的嗎?
生1:太不容易了,我們每個人都安全逃離危險,我為我們這個團隊而驕傲。
生2:我們每個人都很棒,盡管很困難,但是我們做到了,因為我們團結一心,永不分離。
師:同學們,雖然這只是個游戲活動,但是我分明看到在這個活動中大家所展現的優秀的品質和團結互助、生死相依的精神,這種精神會迸發出更大的凝聚力,讓我們永遠記住這溫暖的時刻。
此時音樂響起,教室里孩子們眼里閃著淚花,沉浸在感動之中,一種溫暖、互助、團結的氣氛在教室里彌漫開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5],指明了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反思思想道德教育現實,我們不得不承認,課堂上以師道尊嚴之名的強權式關懷,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口號式關懷,漠視學生心理、忽視學生情感的單項式關懷每天都在上演,真正有意義的關懷教育還有許多路要走。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給我們以指引,有助于我們建構新型的德育課堂。
參考文獻
[1] 侯晶晶,朱小蔓.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18)[2023-09-22].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 侯晶晶.關懷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8.
[4] 倪偉,方紅.學會關心——諾丁斯的關心理論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36-139.
[5]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3-08-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本文系江蘇省第十三期教研課題“兒童畫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JK13-L075)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上坊中心小學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