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網上漂,你總得挨刀,要么是突然彈出來的“是兄弟就來砍我”,要么是家庭群里發來的邀請你積極助拳的“砍一刀”。從前貼滿廣告的是電線桿子,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個人的手機都成了那根電線桿子,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廣告。
最普遍的是視頻廣告。一開始只有15秒,眼一閉、牙一咬就過去了;慢慢地,30秒、60秒;再慢慢地,每隔十幾分鐘來個60秒。當我忍無可忍決定投降充個會員時,才發現會員還有“會員專享廣告”。層層套路下來,一個視頻,10條廣告,背后起碼有800個心眼子。
與此同時,彈窗廣告接過了街頭牛皮癬的接力棒,站上了廣告界的舞臺C位。彈窗廣告的產品經理也許都是天才,但他們不該把聰明才智用在這種地方。彈窗廣告的心思讓人永遠猜不透,一邊畫了大大的“叉”,另一邊又設計了一個“點擊此處關閉廣告”的按鈕。拆彈專家為難的是紅線和藍線要剪斷哪一條,才不會讓炸彈爆炸;而我為難的是文字和圖像,我應該點哪個才不會觸發廣告瀑布。
十年沖浪下來,平常人通過微博熱搜來了解社會時事,我則通過大小廣告了解誰最講義氣,哪個醫院最好,最近什么商品熱賣,哪個明星最受廣告商青睞,最近流行什么小說。
當然,如果廣告僅止于此,那也無可厚非。實在忍不了,多掏點錢跳過就是了,咱不差那十幾二十塊錢的。怕就怕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比方說,我常常打開文件編輯APP就猝不及防被廣告入侵了心靈。它們“廣告”兩字標識的透明度調得比我的心還通透,字號比螞蟻還小,但廣告內容比蒼蠅還醒目。
還有些廣告,偽裝得更高級。忙完工作,夜深人靜之時,我喜歡做心理測試,了解自己心靈的大小奧秘。當我懷著虔誠的心認真答完了一大堆題,開始期待最后的分析結果時,一道紅字刺痛了我的眼睛:“掃碼支付88元,和資深咨詢師直接對話。”到這兒,我才知道自己又著了廣告的道。
如今,廣告也在與時俱進。大數據時代,人們心里那點兒不為人知的沖動,后臺都看在眼里。前一天買過內褲,第二天平臺就都給你推送內褲廣告;前一天查過痔瘡膏,第二天你就會借由廣告知道,現在的痔瘡制藥是有多么發達多么五花八門。其實吧,看也就看了,可萬一有朋友在一旁剛好看到,你大概就只想連夜離開這座城市了。
財大氣粗的廣告商,有更財大氣粗的辦法。如今走進影院,尤其是看時裝戲,常給人一種在看廣告集錦的感覺。我這可憐的小腦袋瓜還得努力扒開厚厚的廣告,才能找到一點兒關于電影藝術的蛛絲馬跡。
有時候膩歪了這些精心得過了頭的廣告,心想,我看一些飽受廣告之苦的大家伙兒拍的自制內容吧。可沒想到,剛看一分鐘,彈幕就充滿了“快跑”和“猝不及防”。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剛才還在認真生活的視頻博主,轉眼間就成了銷售講解員。
當然,我也知道,廣告沒法兒全消滅,只能找到更好的共存辦法。但我就一個要求:下回讓我死得明明白白,好嗎?
(文和雅薦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