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丹 江蘇省海安市高新區實驗幼兒園

行為地圖,是標有幼兒多種行為具體位置的場所平面圖。借助行為地圖,教師可以了解到哪些幼兒很少去戶外種植場所,哪些幼兒經常去戶外種植場所,從而有效地掌握班級幼兒的動態。通過閱覽觀察記錄和行為地圖,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匯總,教師可以深入了解戶外種植活動中幼兒的具體情況,以便進一步開展游戲、豐富游戲、推進游戲。
通過觀察記錄與行為地圖,挖掘班級種植小能手。戶外自然角與種植園地是幼兒探索大自然的窗口。教師可以借助行為地圖,了解幼兒對班級開展的戶外種植活動是否感興趣,再通過具體的自然角活動觀察記錄,了解幼兒對種植的具體興趣點在哪里,以及材料的投放是否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從而調整種植方案。教師也可以借助行為地圖與觀察記錄,發現班級的種植小能手,并進行鼓勵與表揚,增強幼兒參與種植勞動的自信心。
進行問卷星調查,師幼共同制定種植計劃。當下,問卷星調查已經成為教師搜集數據的最佳方式。教師可以通過有關種植的問卷星調查,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幼兒心中實際想種植的植物。教師還可以根據搜集的數據,加以分析,再通過師生共同交流、商討,改進種植計劃,讓種植計劃獲得班級大多數人的同意,滿足幼兒對科學探索的需求。
從選擇什么樣的種子,到具體的種植活動實施,以及種植后期的植物管理,教師都應該尊重幼兒的選擇,確保幼兒是游戲的主人。
選擇適宜種子,發揮教師指導作用。針對每個季節該種植什么的問題,教師可以將二十四節氣的知識,用故事的方式告知幼兒,讓幼兒了解春季與秋季都是種植的最佳時間,但是適宜種植的植物不同。春天適宜播種花生、大豆等,秋天適宜種植大蒜、小麥等,而常見的青菜則可以一年四季種植,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青菜也可以通過大棚進行種植。
對于種子的選擇,教師可以給幼兒們觀看一些種子發芽的視頻,讓他們了解到飽滿的種子更容易發芽。教師要適當放手,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引導幼兒,與幼兒產生互動。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們自己做“發芽”小實驗。比如,將一批大豆種子按照飽滿與不飽滿的差異點,分成兩類。然后將其放進同樣的器皿內,加入同樣多的水,看看幾天后兩者的發芽情況,并做好相應的觀察記錄。
開展種植活動,師生一起參與種植勞動。計劃趕不上變化,種植活動正式開始后,幼兒們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需要種植的種子品種過多,土地不夠,該如何合理規劃?土地泥土板結,不夠松軟怎么辦?沒有肥料怎么辦?太多的問題難住了大家。不過,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幼兒會臨陣退縮,失去種植興趣。這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擺正心態,帶領幼兒們一起商討對策,大家齊心協力,共同解決問題。針對土地不夠的問題,幼兒們商討后,決定在戶外走廊的自然角種植品種多樣的草莓、茄子、西紅柿等,花生、大豆等則放進戶外種植園地進行種植。對于土地板結問題,幼兒們一起行動起來,用小鍬翻土,敲碎板結的泥土,找來蚯蚓,埋進泥土之中,讓蚯蚓代替小朋友們給泥土松土。對于缺少肥料的問題,幼兒們從家里帶來復合肥,家里飼養蠶、小兔的幼兒則將小動物的糞便帶來,摻進泥土中。
教師還適時地拋出話題:“有沒有什么好辦法,不需要帶也不需要買肥料,我們自己解決肥料的問題?”幼兒們搜集各方資料,商討后得出結論。一種辦法是自制肥料水,將班級幼兒們吃副餐時的香蕉皮、蘋果皮搜集起來,加水、發酵,制成肥料水。另一種辦法是飼養蠶、小兔,利用動物糞便,解決肥料缺少的問題。大家對兩種辦法都很認可,于是班級值日生每天多了兩項工作,分別是搜集水果廢料和飼養蠶、小兔。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共同面對不斷出現的問題,及時加以調適,改變對策,以幼兒的發展為目的,不斷地調動幼兒參與戶外種植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要真正融入幼兒的游戲和學習,聆聽對話,觀察行為,參與互動,借助一對一傾聽和大量的數據、照片、視頻等,以大量的事實案例為依據,科學分析“不適”行為背后的各種影響因素,對環境進行優化,以便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助推幼兒的成長。
從材料出發進行的優化。在種植活動中,幼兒們也經歷過幾次失敗。比如天氣異常原因導致的種植失敗。一次大風過后,幼兒們發現田地里有好幾棵玉米都倒下了,倒下的玉米雖然被幼兒們扶起,用棍子進行了固定,但長勢還是不如沒有倒過的玉米。又如,飼養蠶時,由于有的幼兒身上搽了風油精,導致蠶寶寶集體患病。以上問題都需要師生加強重視,妥善處理。為了防止玉米的倒伏,幼兒們搜集信息,了解到有一種抗倒伏的玉米品種,于是,在下次種植時,他們選擇了優良的抗倒伏玉米品種。同樣的,之后飼養蠶時,幼兒們吸取了教訓,相互提醒身上不噴香水、風油精等具有刺激性的東西,以免引起蠶的不適。在種植、養殖活動中,師生通過勞動實踐,都有所得,亦有所獲。
從空間出發進行的優化。在戶外種植中,幼兒們從一開始摸索式的種植,到后來能根據季節變換有意識地自主調整種植內容,展現出了當代幼兒身上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風貌。一開始,幼兒們種植時不知道考慮地理環境,看見別人種植什么,就跟著種植。后來他們發現,自己班級種植園地與其他班種植園地的環境是不同的。其他班的種植園地陽光充足,靠近水源,而自己班的種植園地靠近圍墻,陽光不充足,適宜種植一些喜陰的植物或爬藤類植物。于是,在下一次種植活動中,幼兒們改變策略,種植了絲瓜、扁豆、豇豆等爬藤類植物。此外,幼兒們還將搜集來的稻草搓成長長的繩子,懸掛在圍墻上,使絲瓜、扁豆藤可以攀延而上,接受更多陽光的照耀,從而提高結果率。
教師要根據現實需要,以幼兒的發展為前提,從材料、時間、空間等方面出發,反復進行優化,與幼兒一起努力創設和營造適宜的、自主的戶外游戲環境,在促進幼兒發展的同時,也使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專業能力不斷提升。
戶外種植、養殖環境的創設,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加強與幼兒的互動,不斷進行動態優化,滿足幼兒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同時,教師要努力將課程游戲化環境建設與師幼行為建立聯系,彰顯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實踐內涵,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