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艷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新港鎮幼兒園

本土文化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本土文化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可以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有助于培養有本土意識的個體,促進本土社會的內在發展。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兒童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應該從身邊的鄉土地理開始。”由此可見,先了解家鄉,才能認識世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運用一切資源引導幼兒感受本土民俗文化,并在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因此,我們不僅要挖掘本土文化教育資源,而且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實踐,讓幼兒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中國歷史悠久,民間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本土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化思想與精神文明的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別具一格的特色,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在民間非物質文化中的寶貴精華和它所傳達的優秀精神很適合融入教育中,而幼兒教育是我們發展教育的一個關鍵,因此很有必要將民間本土文化和幼兒游戲有機結合,并且這種結合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們應該讓本土民俗文化走進幼兒園,使幼兒在接受、學習本土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更好地傳承民俗文化,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土民俗文化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本土化,本土即地方性,指隸屬于一定的區域和地理范圍的文化;二是民俗性,即具有民間性,根植于民間土壤,是勞動人民的產物。本土民俗文化與幼兒園游戲的整合使幼兒的學習發展成為一種更具文化性和目的性的活動,豐富了幼兒的學習體驗,促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本土民俗文化的意義。
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活動的實施目標。本土文化在幼兒園活動中的開發要充分考慮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需要,通過篩選和整合來構建課程體系。蕪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素有“江南米市”之稱,新港是蕪湖市內具有獨特歷史遺跡的小古鎮。在內容方面,蕪湖多元的城市文化為幼兒園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如地方風俗、歷史文化故事、名勝古跡,還有美食、江景、鐵畫等。在收集方面,教師主要從距離、文化價值和類型等維度對本土文化進行梳理和分類,從而進一步彰顯課程體系的文化性。資源評估是指教師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進行對比,在體驗中挖掘其教育價值,并對其進行評估,使其符合幼兒的發展目標。教師應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本土文化來開展課程活動,以主題活動的方式促進民俗文化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
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活動的具體實施途徑。其一,在活動中融入傳統民間游戲。民間游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深受人們喜愛的部分,其最大的特點是種類多、區域性明顯,且對幼兒的智力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將傳統民間游戲與幼兒園教學資源融合,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經過收集與篩選,我們選擇了一些不受場地限制、材料方便攜帶且易于整理的民間游戲融入幼兒活動中。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要注意游戲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讓幼兒有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去主動發展。
其二,將本土民俗文化滲透到幼兒園環境中。《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文化傳承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鄉的民俗文化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滲透也正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表現,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應將家鄉民俗文化有效滲透到其中,讓幼兒在幼兒園中更好地理解本土民俗文化。
例如,我們在幼兒園的東南西北四個樓梯墻壁上,分別打造了“剪紙寓言”“草編運動”“民俗精彩”“舊邑古鎮”四種不同形式的本土民俗文化歷史展示墻,如東樓梯利用廢舊的泡沫盒重現了新港“老窯廠”“開大船”“捕魚”“剪紙”“古鎮舊邑”等歷史文化元素,并將幼兒親手制作的黏土作品粘貼在古鎮小屋門前。卡通動物形象與徽派傳統建筑的融合,讓新港歷史有了童趣的一面,而這樣的環境創設也激發了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其三,將本土文化融入區域自主游戲中。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結合安全性、適宜性、審美性以及趣味性等原則,將具有民間特色的手工藝術、美食等融入班級區域活動中,開展“走班制”的區角活動,讓幼兒體驗各班級不同的游戲內容。也可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開設特色區角,讓幼兒感受民俗文化的韻味。
其四,將本土文化融入班本課程中。幼兒園課程的設置要與時俱進,打造本土化課程,不能脫離幼兒生活,要滿足幼兒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大班班本課程“從魚到漁,孕育江之樂”中,教師結合“愛家鄉”主題開展了探索活動。新港地理位置優越,毗鄰長江南岸,擁有長江深水岸線3.5 公里,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欲望,能使幼兒感受更多元的本土文化。又如,中班班本課程“初探百家姓”中,教師結合本地鄉土資源,引導幼兒發現村落間的“大姓”,在不斷挖掘中,幼兒們初步理解了姓氏和村名之間的關系。姓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次課程的開展真正做到了基于幼兒、融于生活,使幼兒充分體會到本土民族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其五,充分結合本土節日資源,豐富幼兒生活。教師可以結合節日活動讓幼兒感受本土風俗,通過組織元宵廟會、清明祭祖、食青團、端午插艾、包粽子等民俗活動,在品美食、知習俗中讓幼兒充分感受節日氣氛。如在旱船表演中,將一日生活編進本土民謠里;或將舞龍、舞獅、跳竹竿等本土傳統活動改編為體育游戲,讓幼兒充分體驗、感受民俗體育游戲的快樂。本土民俗文化在各領域教學中都有滲透,使得本土游戲和各領域活動融合在一起。
幼兒的童年是在游戲中度過的,游戲是孩子童年自由和權利的象征,能夠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很多傳統的民間游戲都給幼兒帶來了美好的體驗,這些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幼兒園同樣有傳承的價值。民俗文化是我國的基礎文化,“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教育形式而存在,在民眾生活中發揮作用,民俗文化體系的內容、運行特征、終極意義都與教育緊密相關”。《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要“因地制宜地為幼兒創設游戲條件。”《綱要》中也指出:“玩是幼兒的天性。”可見,游戲在幼兒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民俗文化是家鄉的根,是家鄉獨一無二的味道,教師應讓本土民俗文化走進幼兒游戲中,讓每個孩子心中都烙下家鄉的印記,讓民俗文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