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濤濤,肖大群,沈 越,姜 盼
(湖北商貿學院教務處 湖北 武漢 430205)
民辦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湖北省高等教育發展呈現“三大態勢”,一是部屬高校首位在前,一騎絕塵;二是省屬院校抱團發展,整體成勢;三是民辦高校競相發展,你追我趕。湖北省有32所民辦本科院校,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民辦本科高校的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既符合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核心內涵的“一個引導”,又將有力推動高校從“有質量”到“高質量”的提升。從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專家組反饋的2015—2016 年評估的27 所普通本科院校的結果來看,“質量控制”觀測點成為五大問題之一,院校普遍存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落實不足、閉環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作為民辦本科院校,抓規范是其教學基礎工作,重質量是其內涵發展必由之路。以湖北商貿學院為例,其基本架構及特色如下: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一是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要求和監控教學過程,把學生學習作為教學規范和資源保障的最終目標;二是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關注學生學習效果,制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以此來衡量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三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關注持續性的變化過程,學生發展無止境,追求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提升。聚焦學生學習、成長、發展全過程,以教學全過程的監控、評價、反饋和持續改進為主要內容,通過構建組織保障系統、目標決策系統、質量標準系統、資源保障系統、教學運行系統、質量監控系統、質量評估診斷系統、質量反饋改進系統等八個子系統,初步形成涵蓋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自我約束、自我檢查、自我糾正、自我改進、自我提升、統籌協調、聯動配合的校院兩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①組織保障系統是基礎。學生既是參與教學質量保障的主體,也是教學質量保障的對象,建立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保障機構和監控評價機構構成的“學校—教學單位—教研室”多級質量保障機構。
②目標決策系統是根本。其職能是科學制訂辦學思路、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學目標,合理設置專業,研究和制訂相應政策,保證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
③質量標準系統是前提。以學生的學習、學習效果、學生發展為目標構建涵蓋教學建設、教學環節和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質量標準為教學運行、監控和評價提供依據。具體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制訂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以學生成長為目標健全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以學生學習為目標規范教學管理質量標準。
④資源保障系統是支撐。其職能是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完備的實驗設備、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優質的學習服務等。
⑤教學運行系統是核心。圍繞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落實各項教學決策與教學任務,依據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執行與監控落實到位,處理調控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進規章制度的落實、質量保障辦法的執行、教學質量標準的完善、教學流程的規范。
⑥質量監控系統是關鍵。根據教學規章制度、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和專項評估方案,對教學資源的保障情況、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進行監督和控制,監控獲取的信息和數據作為學生學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依據。選拔和建立教學信息員隊伍,推動學生參與大學內部治理。建立“學校—職能部門—教學單位—教研室”協同保障機制,實現教學工作共商共建,教學信息共通共享。
⑦質量評估診斷系統是手段。其職能是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課程評估、專業評估、專業認證、第三方評估等,檢查其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如引入第三方監控評價機構,圍繞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學生發展等相關重要數據展開及時且持續性的統計分析,關注學生學業、就業,做好人才培養質量的閉環管理。
⑧質量反饋改進系統是目的。持續改進,關鍵在持續,重點在改進,落腳點在創新。將監控系統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和評估診斷系統的評估結果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各級質量保障組織機構,督促其就現有問題進行及時整改,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經過幾年的建設與實踐,學校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質量保障特點:
①理念引導:以生為本,以循環質量管理為方法,孕育質量文化精神。只有人才培養質量搞上去了,學校才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認可,才有安身立命之本。在操作層面,以PDCA 質量管理理念為思維方法和管理程序,制訂質量目標、建立質量標準、設計實施方案,建立“學生教學信息員—教研室—學院—教學督導”四層次的教學質量監控,引導學生作為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和親歷者積極參與教學質量保障管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進自主診斷、持續改進的保障機制完善,孕育質量文化精神。
②循環聯動:以大循環為主體,多個小循環有機聯動,促學生終身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開展的院校評估、專業認證等評估和監控活動,以外促內,推動學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內部循環。若將教育教學活動作為過程來管理,以八個子系統的運行為大循環,以主要教學環節的運行和教學資源保障為小循環,整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大環嵌小環,一環扣一環、推動大循環。每循環一次就前進一步,提高一步,助力學生終身發展。
以課堂教學質量為例,根據其課程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質量標準,教學督導、同行和領導深入課堂聽課,落實聽課制度,現場反饋單個教師聽課意見(反饋率達90%以上),書面反饋聽課評價表。教學督導員和學生教學信息員每兩周以雙周報告形式集中反饋聽課信息,以中期報告和學期報告形式綜合反饋階段性課堂教學質量和意見。學期末時組織開展學生評教,綜合督導、同行和領導聽課結果,形成每一位教師的學期課堂教學畫像。其課堂教學質量的結果,作為年終教師考核、職稱評定、評優評選等的重要依據(見圖1,p50)。

圖1 基于PDCA 的質量評估持續循環部分示意圖(外環大循環,內環多個小循環)
③協同共治:分級管理,多層監控,確保改進到位。各教學環節的評估以教師的自查、自我評估為基礎,在依據各環節質量標準設計評價監控用表時,遵循“教師自評改進—教研室互評—學院復評—教師改進—學校評議—教師再次改進—學院復核”等至少兩個輪回的反饋與改進,以保障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的質量。
學校不斷健全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三促”成效明顯。
①促進教學基本規范。學校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重點聚焦在教師的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和畢業論文(設計)指導等主要教學環節。連續三年開展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質量、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案撰寫質量專項評估。每學期組織試卷命題質量、評閱質量的專項檢查,審核監控試卷命題一審通過率35.46%,2022 年秋季學期審核監控試卷命題一審通過率明顯高于當年春季學期23 個百分點。試卷命題質量上規范進步明顯。
②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在促優質課堂建設方面,教學督導評優課堂節次數量與占比逐年遞增,2022 年秋季學期較春季學期高5 個百分點。在促教學改革創新方面,2022年教師獲省級教學成果獎5 項,2023 年教師獲湖北省教師創新大賽一等獎。在培養學生質量方面,涌現出創業類、創新類、基層就業類、參軍入伍類的“長江學子”,主動請纓扎根邊疆的村支書散明政,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參建者王旭等先進典型。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強,志愿者服務漸成品牌,“愛閱”“集愛”“向陽花”“不忘初心筑夢青春”等團隊獲得省級志愿服務團隊、優秀團隊稱號,相關先進事跡被武漢電視臺專題報道。
③促進質量意識入腦入心。學校通過專題培訓,灌輸質量理念,普及質量標準,熟悉質量管理,以點帶面,層層推進,逐步促進全校師生質量意識的提升,真正做到“人人關心質量、人人重視質量、人人追求質量、人人崇尚質量”的良好文化氛圍,最終實現處處保障質量、處處展現質量,質量文化深入人心的美好愿景,讓以學生為中心的質量文化內化為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