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
摘 ? ?要: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工具,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向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問題設計可以從“針對聽說文本的邏輯結構設計問題,促進分析思維能力發展”“針對聽說文本的主題意義設計問題,促進評價思維能力發展”“針對聽說文本的派生情境設計問題,促進創造思維能力發展”三個方面展開,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實現“思”和“辨”。
關鍵詞:高階思維能力;聽說教學;問題設計;初中英語
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工具[1],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初中英語》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提問,發掘學生的心理潛能,用問題促進學生不斷思考[2]。因而,教師應以問題為紐帶,引導學生對教學材料進行分析、判斷、推理、評價等,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聽說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載體與途徑。然而,目前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問題設計存在以下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由于部分教師對聽說文本的解讀較為淺層化、單一化,其課堂提問更側重語言知識,導致課堂思維含量低,教學內容機械重復;二是一些教師缺乏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訓練的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受限。因此,優化問題設計,增強提問的有效性和思維含量,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重要關切。高階思維能力是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表現為分析、評價和創造[3]。下面將基于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從分析、評價和創造三種思維能力,探討指向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問題設計。
一、針對聽說文本的邏輯結構設計問題,促進分析思維能力發展
分析指向的是高階思維能力的整合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分析、整合信息,便可以發現信息之間的異同點、規律和邏輯關系[4]。語篇結構是語篇語義各部分之間的邏輯框架,具有整體性、連貫性和層級性的特征[5]。因而,教師基于聽力文本的邏輯結構設計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篇中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11 Sad movies make me cry.中的Section A 2d對話語篇為例進行具體闡述。該語篇是一則以“Ask for help and offer advice”為話題展開的多話輪對話,講述了Nancy遇到友情方面的問題,向Bert傾訴并尋求建議。Nancy和Bert在對話中多次使用意義協商手段進行語言的修正和調整,以此推進對話的展開,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和交際性。在學生了解對話主要內容和聽后模仿感知目標語言后,教師應設計分析對話內部邏輯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如何發起、推進并維持多話輪對話,發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Q1: How does Nancy bring up her problem?
Q2: How does Bert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er problem?
Q3: What advice does Bert offer?
Q4: How does Nancy response?
Q5: What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versation?
Q1~Q4指向文本細節信息,旨在幫助學生梳理文本的內在邏輯;Q5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歸納、整合對話的整體框架結構(have a problem and ask for help — get more details with follow-up questions — explain the problem — offer personal advice — make comments on the advice),形成關于話題的結構化知識。上述問題設計不僅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助于為后續學生創編基于真實情境的完整對話,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語言支架。
二、針對聽說文本的主題意義設計問題,促進評價思維能力發展
評價不是憑借直觀的感受對觀察現象作出的評判,而是理性、深刻地對事物本質的價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斷[6]。主題意義是指主題呈現的核心思想或深層含義,它往往與文化內涵、情感態度價值觀相關[7]。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的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8]。在聽說教學中的聽后拓展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究文本與主題意義相關的深層內涵與價值,并鼓勵學生根據語篇的內容、觀點作出判斷與評價,在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評價思維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7 Its raining!中的Section B 1a~1c聽說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Unit 7 Its raining!的單元語言項目是談論天氣。談論天氣是人際交往中small talk的一項重要內容。Section B 1a~1c的聽說文本是一則就天氣、地點和活動展開的對話。在聽后環節,教師提出問題Q1~Q3,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主題意義,評價人物的情感動機和性格品質。
Q1: Why does Mary call Eric?
(答案:To say happy birthday to Eric. )
Q2: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y?
(答案:She is kind. / She cares about her friend. )
Q3: Why do you think so?
(答案:She remembers Erics birthday. / She asks questions about Erics situation to show her concern ...)
Q1~Q3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目標語言項目及其使用場合,理解文本主題意義和small talk的功能意義,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同時,根據人物的語言和行為表現來推理、評價人物情感動機和性格品質,發展評價思維能力。
三、針對聽說文本的派生情境設計問題,促進創造思維能力發展
創造指的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思維的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的過程。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于真正的交流。在學生對文本有深入理解后,教師應提供創新空間,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并形成具有一定創造性的語言、內容、思維的產出。具體而言,教師應基于文本主題意義,鏈接學生生活,創設文本派生情境并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真實、有意義的語言運用并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下的新問題,在深化學生對主題意義理解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中的Section A 2a~2b聽說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Section A 2a~2b圍繞“生活中的小發明”這一話題展開,語言項目是運用被動語態描述小發明的材質與功能。聽力文本講述的是Carol向Alex介紹shoes with lights、shoes with special heels、a hot ice-cream scoop三個小發明的用途。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聽對話,獲取文本關于三個小發明的關鍵信息,并讓學生用被動語態介紹其功能特點,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鏈接學生生活,提出問題Q1和Q2,幫助學生實踐與運用被動語態語言項目,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小發明。
Q1: What other special / useful small inventions do you know in our life?
Q2: What is it used for?
接著,教師基于文本內容,創設派生情境“假如你要參加‘未來科技,改變生活的英語線上討論,你有哪些奇思妙想?”,并提出問題Q3~Q6,鼓勵學生運用被動語態介紹自己的創意小發明,開展語言和思維的遷移創新活動,促進學生能力向素養的轉化,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Q3: What kind of invention do you want to create?
Q4: Who is it invented for?
Q5: What is it made of?
Q6: What is it used for?
一名學生回答道:
I want to create a special kind of flying jacket. Its invented for people who need to travel a lot in daily life. Its made of light materials and it is used for taking people wherever they want as quickly as a plane.
綜上所述,以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為宗旨的教學設計的關鍵是要設計并提出有助于學生思考和值得思考的問題,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實現“思”和“辨”。要想使所設計的問題最大化地實現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教師應注意以下兩個要點:一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和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問答中訓練思維,推動學生的思維不斷向更深、更高層次發展;二是問題的設計要做到認知和情感融合,為學生的成長、優秀品格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曦.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與思維能力培養[J].文教資料,2015(20):175-176.
[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初中英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
[3][6]安德森,克拉斯沃爾,艾雷辛,等.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101.
[4]曾吉祥.聚焦學生高階思維培養的教學實踐[J].四川教育,2020(36):26.
[5]黃如英.英語語篇宏結構教學現狀調查[J].課程教學研究,2016(3):65-68.
[7]陳新忠.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主題與主題意義[J].英語學習,2018(11):8-10.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