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羽

近年來現代化進程加快,人民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黑龍江省的文化旅游業得到了階段性發展。東北民族舞蹈通過其特有的地域屬性,對旅游資源中蘊含的民族文化進行了動態表達。現從旅游視域的論點出發詮釋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舞蹈在旅游業中的發展情況,借力打造黑龍江地域特色舞蹈文化產業,為黑龍江省旅游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旅游”所呈現出的動力功能可以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文化經濟效益。舞蹈作為文化的一種傳播媒介,可以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對舞蹈語匯進行分類挖掘。對少數民族地區舞蹈語匯進行分類細化,對原生態民族舞蹈元素、次生形態民族舞蹈元素進行組合創作,把舞蹈元素中的民俗文化、審美文化、地域風情等融入旅游視域中來,實現舞蹈文化的地域傳承。
黑龍江旅游業下的少數民族舞蹈特征
黑龍江省幅員遼闊,物產資源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后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東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边@說明黑龍江在當時已經形成了屬于本地區的樂舞文化。在清代,黑龍江地區聚集的民族有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族、朝鮮族等諸多民族。這些民族依據東北地區語言族屬分類后,逐漸演變成當今的四大族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黑龍江全省人口中,漢族人口有30728612人,占全省人口的96.48%;各少數民族人口1121476人,占全省人口的3.52%。相比于全國其他省份,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較為深厚,四大族系的民族舞蹈文化保存得也較為完整。這使少數民族舞蹈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形態,對中華民族文化共融、藝術共通有著重要作用。
少數民族舞蹈是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旅游產業的核心力量。它通過自身動態化的舞蹈語匯述說著歷史演進,展現著特定區域社會的發展變遷和人民的生活故事。黑龍江省特殊的地域環境造就了少數民族豐富的民俗文化。在清代,黑龍江被稱為龍興之地,因此相關部門對當地的自然風貌開發較少,民族文化保存得較為完整。在這種自然條件和社會氛圍下,少數民族舞蹈在旅游發展中呈現出了某種共同的特征,即節慶民俗性、信仰儀式性、地域壯美性。
節慶的民俗性以黑龍江地區的民族節慶民俗內容為主。如達斡爾族的“庫木勒”節,達斡爾族人民通過傳統的體育活動、民俗歌舞表演等活動,讓游客參與其中,共同感受民族文化魅力。齊舞“哈庫麥勒”,能讓游客直觀地感受到本民族的民俗風情,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信仰的儀式性源于人民內心的傳統審美觀念,主要體現為這些盛大儀式上的舞蹈。例如,黑龍江地區的蒙古族在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辦“那達慕”大會,蒙古族人民以跳安代舞的形式來傳達內心對美好、健康的祈愿。他們雙手持紅色綢緞、手帕,隨著歡快的音樂進行“甩巾”“展翅”等動作。早期的安代舞作為醫病方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逐漸發展成為大眾集體參與的歡樂型舞蹈。安代舞在群眾思想的變化下轉換為行為禮節,以舞蹈中的動態語匯傳達人民心中的審美觀念,共同促進民族舞蹈的地域傳承。安代舞藝術形態的美體現在壯美與優美。黑龍江省地處北方,一方面通過特色旅游資源展示景觀特色,另一方面以舞蹈藝術所表達的民族氣息來呼應壯美之感。壯美感以蒙古族的安代舞、鄂倫春的斗熊舞為代表,展現了剛勁、雄厚的氣勢和力量;優美感以赫哲族的天鵝舞為代表,展現了秀麗優雅的氣韻風采。
少數民族舞蹈與黑龍江旅游業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當地群眾既能直觀地感受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舞蹈表演,又可把旅游業作為創作平臺,將地域舞蹈元素融入旅游業的相關領域,在開發和保護中一脈相承,打造屬于黑龍江地區特有的文化效應。
少數民族舞蹈在文化旅游中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曾強調,發展旅游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為此,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了《東北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并在文件中明確表示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級冰雪旅游度假地、全國綠色旅游發展引領地和邊境旅游改革創新樣板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跨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全方位聚焦東北旅游業轉型發展,切實發揮旅游資源價值,拓寬旅游合作空間,振奮群眾發揚黑龍江地域文化的信心。
黑龍江省作為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之一,有著巨大的旅游市場。當前,黑龍江省的旅游項目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可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時,黑龍江還實現了多領域跨越合作,推進了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健全了文旅發展機制,促進了區域經濟文化轉型。例如,黑龍江省每四年一次的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將原生態的民俗歌舞融入舞蹈創作中,讓游客既能欣賞自然景觀,又能清晰地感知民族的歷史脈絡、人文風貌,從而實現舞蹈作品內涵的深層次傳遞。
在政策的推進下,黑龍江省旅游市場前景良好,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地域優勢。這種優勢可以將單純的自然景觀通過舞蹈藝術的潤色轉變為文化景觀。將民族舞蹈融入旅游中雖然形式新穎,但仍然面臨著較多的現實困難。首先,資金投入不足,導致配套設置不夠完備。這種情況間接導致有些民族的原生態舞蹈無法得到傳播,會產生斷層或瀕臨消亡的情況。從舞蹈的屬性來看,民族舞蹈在社會中有著維系情感的作用。通過舞蹈藝術的動態性和抒情性傳達,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正向情感交流。其次,黑龍江地處偏遠,經濟發展緩慢,舞蹈人才外流嚴重,導致當地旅游業開發起點較低,經驗不足。這會導致黑龍江少數民族的優秀舞蹈文化無法成功實現轉型。黑龍江省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搖籃,擁有眾多民族文化,其文化底蘊價值不言而喻。例如,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舞蹈表演反映其民族人文、宗教禮儀。人們可以感知當地的地域民俗魅力,明確民族人文精髓。外來游客可能對哈爾濱“冰雪世界”的印象更為深刻,而忽視了黑龍江特有的民族文化,說明黑龍江省舞蹈文化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少數民族舞蹈與黑龍江旅游業融合發展新思路
當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舞蹈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存在資金補給不足、分立化明顯等問題。所以必須要制定少數民族舞蹈與黑龍江旅游業融合的科學策略,從而促進黑龍江省經濟增長、旅游發展以及民族舞蹈研究保護,發揮黑龍江省旅游業對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多領域的帶動作用。
重視發展旅游業對舞蹈人才的培育,合理開發民俗舞蹈資源
黑龍江省少數民族舞蹈涵蓋的地域歷史脈絡、傳統舞蹈、民族文化等都是新時代迫切需要的。在現代化社會,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面臨著流失的風險。因此,黑龍江省應加強對舞蹈人才的培育,著力培育舞蹈產業化人才,推動黑龍江省旅游業的發展。
人才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有著主體支撐作用。首先要解決黑龍江省舞蹈人才不足的問題,才能推進黑龍江省旅游業中舞蹈作品的創新。國家應支持黑龍江地區學校依據自身民族優勢和人文風貌開設旅游民俗舞蹈相關的課程,以此來緩解青年舞蹈人才斷層現象。依托校園傳承優勢來培育民族舞蹈表演、創編等方面的人才,減少“形式主義”,保證民俗舞蹈的有效傳播。政府部門應建設非遺舞蹈人才保障機制,保護原生態舞蹈傳承空間。按時為傳承人、民間舞蹈藝人發放津貼,動員黑龍江省少數民族舞蹈傳承人、帶頭人以及優秀民俗旅游相關工作者進入高校課堂、企業、機構,為民族舞蹈與旅游業融合提供相對應的支持。
舞蹈作品作為旅游業的“明信片”,透過舞蹈作品可以了解當地的社會民俗。政府部門及企業應提供發展空間,鼓勵人民創作出富有地域內涵的舞蹈作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設立旅游民俗舞蹈服務平臺,讓游客對地區民族舞蹈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再由宣傳部門制作少數民族地區舞蹈表演宣傳片,利用各種App向各地展現黑龍江的壯美風景和優秀民族舞蹈,提高黑龍江民族舞蹈的知名度,促進旅游業與民族舞蹈的融合。
黑龍江省民族舞蹈在旅游業中作為活態資源進行傳承,通過民俗表演和節日慶典向游客展現民族文化。民俗舞蹈兼具民族性和經濟性屬性,其作為商品完成了價值的轉變。目前,黑龍江地區的民俗表演都屬于景區配套服務,通過民俗舞蹈演出可以提高游客的參與積極性和購買力,合理開發黑龍江省民族舞蹈在民俗表演中的經濟價值。如在“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達斡爾族的庫木勒節、鄂倫春族的古倫木沓節、鄂溫克族的瑟賓節”等中,可以將小眾民族的舞蹈進行合理化創編,形成系列舞劇、情景劇,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民俗舞蹈風貌,助力黑龍江省民俗舞蹈發展。
整合民俗舞蹈資源,打造地域舞蹈特色項目
黑龍江民俗資源分散,各少數民族聚居地為城鎮村落,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這就導致民俗舞蹈的文化價值難以被外來游客所熟知。民族舞蹈與旅游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產業創新模式,需要政府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
首先,政府應發揮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聯合民俗舞蹈相關企業整合民俗舞蹈資源,打破黑龍江省地區民俗舞蹈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壁壘,積極打造民俗舞蹈產品,開辟出符合當地民俗舞蹈特點的發展路線。例如,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聚集區,在庫木勒節除表演特色原生態舞蹈外,也融合了達斡爾族的人文歷史。當地創作的大型風情音畫《達斡爾人》是一部反映達斡爾族人民歷史變遷和生活風貌的舞臺劇,該劇從歷史敘事角度全方位展現了達斡爾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創美好家園的景象。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文化館根據地域特色,開設了舞劇片段、表演項目以及民族服飾的展覽等,充分展現了民族風情,將民族文化、民俗歌舞、傳統習俗、節慶等融入特色旅游產業中,提升了民族舞蹈的藝術內涵。
其次,聘請專家團隊對各地區的民俗村落進行項目評估設計,在田野調查中保留原本的民俗舞蹈文化內涵,根據數據分析、網絡測評、設計整合建立少數民族村寨,實現民族舞蹈在旅游業中的社會價值。通過設立少數民族村寨,讓外來游客了解當地的民俗特色,增進人們對民俗舞蹈的理解與共鳴。以設立村落民俗博物館為媒介,推動民俗舞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例如,恩施地區土家族村落的“耍?!北硌?,是一種設計難度系數較低的舞蹈表演比賽。表演者不受場地制約,可表達生活情景或喜慶事件。在新年節慶、婚禮喜宴等歡樂氛圍下,男女搭配進行表演,游客也可以參與其中,獲得良好的舞蹈體驗感,感受舞蹈背后蘊含的民俗文化。
樹立黑龍江少數民族舞蹈形象,形成品牌效應
目前黑龍江省旅游業中舞蹈產業規模較小,使得大眾對黑龍江的印象只停留在“冰雪王國”。所以黑龍江應加強民族舞蹈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優秀地域舞蹈文化,形成民族特色品牌效應。政府應捋清旅游產業中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對當前旅游業下的民族舞蹈進行市場調研和價值分析。通過技術創新,創建民族舞蹈品牌,促進民族舞蹈的發展。
在當前形勢下,要堅持以科學保護為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保證民族文化與經濟效益的平等,做到量化分析、質化完善。黑龍江省的特色地域優勢為冰雪旅游和北國民族風情。一是利用互聯網形式進行宣傳推廣,拍攝民族舞蹈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歷史解說片段。借助公眾號、直播等形式將黑龍江的民族舞蹈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地域文化等融入其中,突出地域特色與人文風情。二是收集、整理黑龍江省各地民俗村落故事,在不違背本民族舞蹈風格的前提下創作出富有凝聚力的情景劇或舞臺劇,創新民族舞蹈與旅游業結合模式,提升黑龍江旅游產業競爭力。另外,黑龍江省政府文化部門可以把具有黑龍江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融入影視作品或者綜藝節目中,提高知名度,吸引外來游客。
民族舞蹈文化能夠助力地區民族文化傳播,促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黑龍江地區旅游業與少數民族舞蹈的融合發展,是新時期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有效策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黑龍江省文旅相關部門應堅持科學保護理念,融創少數民族舞蹈與文旅產業的管理體系,展現少數民族舞蹈魅力,積極探尋黑龍江少數民族舞蹈在旅游業中的諸多價值,推進區域特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2022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旅游視閥下舞蹈創作思維研究”(編號:2022B087)。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