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國家體育總局牽頭、武當十堰市人民政府與武漢體育學院協助,在2015年開始創編武當武術“一拳一劍一功法”,歷經兩年的審定修改,于2017年正式問世,一經問世便受到廣大社會群眾的高度好評;本篇文章便是基于廣大群眾對“一拳一劍一功法”的喜愛,分析《武當規定拳》中的動作技術特點。本篇文章中運用了訪談法、觀察法、文獻資料法;研究結果表明該套拳法的動作技術特點1、胸含乾坤腳生根2、掌托太極拳捏緊3、步走圓形肩肘沉4、走胯懸翻臂似猿5、身似游龍步賽貂6、快慢相間腰為重;通過研究分析該套《武當規定拳》拳法,有助于挖掘和了解武當武術其他拳法的動作技術特點,為武當流派的武術發展傳承提供動力;使得在推廣《武當規定拳》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使武當武術被全國乃至于全世界所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人民精神文明軟實力,為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養生、健身做出重大貢獻。
關鍵詞:武當拳;技術特點;發展傳承
1.前言
在中國武術界有句俗語:“南崇少林,北尊武當”。武當武術是傳統武術中優秀的瑰寶,也是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大組成部分,其承托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也是非常浩瀚的。2015年由國家體育總局牽頭、武當十堰市人民政府與武漢體育學院等多個單位協助開始創編武當武術“一拳一劍一功法”,于2017年正式問世;此次創編是堅持以我國傳統文化的道教思想為指導,尊重傳統、取其精華、與時俱進,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弘揚,突出武當武術的動作風格與技術特點,取百家之長,編創出具有代表性的功法、套路,為我國全民健身、養生服務,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本文則分析研究“一拳”——《武當規定拳》,為廣大愛慕武當武術的習武者開啟一扇新的大門,也使武當武術更容易被大眾所了解、熟知。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武當規定拳》的動作技術特點。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以武當拳為關鍵詞通過查閱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互聯網搜索相關文獻53篇,并從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報刊,為本次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數據。
2.2.2訪談法
本次研究訪談了2名參與到該套拳法創編中的教師,10名習練過該套拳法的學生。通過訪談2名參與到該套拳法創編中的教師和10名練習過該套拳法的學生了解到該套拳法融合了武當武術多路拳法的精髓,形成了以“矮襠低架、走化旋翻、走轉回旋”為主的動作技術特點。
2.2.3觀察法
通過觀察參與創編者之一習練《武當規定拳》的視頻,仔細分析和研究該套拳法的動作的技術特點,并做好記錄,為本次研究提供一部分助力。
3.研究結果與分析
中國武術129種傳統拳法,每一項都有其自身獨特的風格;《八極拳》的剛猛;《太極拳》的剛柔相濟;作為新興拳種的《武當拳規定拳》也有其獨特的技術特點。2016年1月7日至10日在武當山各位專家認真觀摩了20多位武當武術名家進行的武當拳技術展示;從觀摩、考察的情況來看武當武術步型低、多用掌、少跳躍,手法多變以翻鉆為主?!段洚斠幎ㄈ芳偌抑L,形成了自身的動作技術,即:矮襠低架、含胸拔背、中正平圓、含展轉折、輕靈飄逸、由內而外、柔化剛發、走化旋翻、剛柔相濟、后發先至的技術特點。用一句歌訣總結為:“胸含乾坤腳生根、掌托太極拳捏緊、步踏乾坤肩下沉、走胯懸翻臂似猿、身似游龍步賽貂、快慢相間腰為重”。
3.1胸含乾坤腳生根
在演練該套拳術時,身形應要做到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指的是人的一種姿態,猶如你在沙發上坐下來,全身放松,兩側肩胛骨向下松再向兩側微微撐開,從側面看背部形成了條曲線,這便是含胸;而從我們背面去看,背部自然是向外凸出的,形成一個圓弧狀,這便是拔背。在做該動作時不能用力,應要放松自然,百會穴與自己的尾椎應在同一直線上。含胸拔背的作用一方面在于放松上肢肌肉,使我們的呼吸系統得到很好的鍛煉,因為在保持這個姿勢時,人體上肢是處于放松狀態;一方面是可以增加武術發力的力度,武術講究聚力,含胸拔背這個姿態有助于我們完成聚力的過程,使我們出拳、出掌的力量大大加強;另一方面在于減少受攻擊地面積。
武術項目講求沉氣,這一點在內家拳中非常明顯,因為內家拳緩慢柔和,對練習者的下肢力量有著很高的要求。例如《武當規定拳》起勢動作,在做該動作時,兩腳橫開,比肩略寬一腳,雙膝彎曲且微微向外撐開,有圓襠之意,兩腳腳尖向前,五指抓地,腳跟著地,使涌泉穴中空;五指抓地可以更好地保持身體的穩定性;涌泉中空則可以更好地調理身心健康。而在行進間時,氣息也必須得沉氣,不能漂浮不定,否則會重心不穩。這樣做有助于我們的重心下沉,步型低矮,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擒拿動作的施展。
3.2掌托太極拳捏緊
武當武術多用掌,在《武當規定拳》這套拳法中,掌形與大多數內家拳的掌形相似,內家拳講究“天人合一”思想,便是順其自然,而人體在直立放松時的掌便猶如內家拳的掌形。不同于長拳跟南拳的掌形“四指并攏大拇指緊扣”,在該套拳法中的掌形是五指自然放松伸直、略分開,虎口撐圓,掌心向內凹,微微含空,形似荷葉,想象在自己的掌心中放置了一個圓球而圓球不掉落。武術界有句俗語:“拳打表面掌擊至里”,意思是掌的擊打力度能滲透到五臟六腑。在該套路中,多用掌,一是因為擊打力度強;二是因為與打穴有關。
3.3步踏乾坤肩下沉
元末明初,張三豐道長集其百家大成,在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開創武當派,被后人尊崇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而武當山作為道教圣地之一,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在這種背景熏陶下所編創出來的《武當規定拳》自然也帶有一定的道教風格特點;在套路中,起勢與結尾的幾個動作腳下步伐都踏成了一個圓形,中國道教認為“天圓地方”,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而陰陽太極圖所構成的圓是道教的核心教義,寓意著在浩瀚的宇宙中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繁衍不息。在該套路中,腳下步伐踏成圓形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進行躲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迷惑敵人,起到誘敵的作用,不利于對手捕捉到進攻路線;最后有利于我們從偏門搶攻,不利于對方防守。
《武當規定拳》與大多數內家拳一樣強調“沉肩墜肘”。在演練該套路時,兩肩需放松,不能使其緊張,進而有意識地舒展肩部肌肉,使兩肩向下沉墜,進而兩肘尖向下垂,不可向外翻。若想要墜肘,首先要做到的一點是沉肩;而想要沉肩,則要做到肩部放松。“沉肩墜肘”一方面對改善呼吸質量有幫助;一方面能使動作的速度更快、更好的靈活轉換;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進行防守,在肘下墜的時候也對自己的兩肋起到了保護作用;另一方面“沉肩墜肘”也是“含胸拔背”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能很好的輔助完成“含胸拔背”。
3.4走胯懸翻臂似猿
在演練《武當規定拳》時,有許多胯的含展、轉折的動作;胯,作為人體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對身體的調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如果練習過胯的人應該知道,如果胯部力量強大是可以連續不斷反彈的,武術界有句俗語:“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其中所說“步”的奧妙,不在于腳下的步伐,而在于胯,如果胯部力量練好了,以胯連續彈出勁力,帶動腿進行進攻,速度是非??斓摹6皯曳倍?,則是通過對胯的轉折來實現的;這樣獨特的演練風格也體現了這套拳法的靈活多變、翻轉不定。
3.5身似游龍步賽貂
在《武當規定拳》中一些動作特點則繼承了《玄武拳》的動作特點,如在《玄武拳》中所說強調動作“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行如游龍,坐如云虎”;在《武當規定拳》中一些行動演練起來就猶如蛟龍戲水一般,動作舒暢,一方面體現了其套路靈活多變的特性;另一方面體現了該套拳法在對敵防守時的靈活。
《武當規定拳》的第二段、第三段步伐非常地靈活,就猶如雪貂一般輕盈,中心是在前腳掌的;但不等同于是輕浮,如果腳步輕浮,那么這一套拳演練起來就給人一種腳下漂浮、拳法無力的感覺;中國傳統武術講究“落地生根”,這其實也是一種比喻練拳要注重腳下的穩定。《太極拳拳論》中講:“邁步如貓行?!薄斑~步如臨深淵?!边@也是一種比喻,是講步法的輕靈。在對《武當規定拳》進行演練時,它的步伐在我看來應該是“邁步如貂行”,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訣竅:第一要輕,第二要沉穩。沉穩就是扎實,也就是腳下要有根,如果腳下沒有根,那就是漂浮,給別人一種腳下漂浮拳法無力之感,也就不會有步伐輕靈了;而如果腳下步伐太過沉重,則會給人一種笨拙之感。所以在演練這套拳法時我們做到“舉步輕如鴻毛,落步重如泰山”,應在腳下有根、踏實的基礎之上,追求步伐的輕盈之感。
3.6快慢相間腰為重
說到“快”人們通常將它與“速度”聯系在一起,“慢”和“柔和”聯系在一起。《用武要言》講: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但是“快”并不是沒有限制的.它是一種相對運動。人的肢體的動作符合陰陽易理,有“快”則有“慢”,在太極圖中,陽的極致為陰,陰的極致為陽,沒有絕對的。《武當規定拳》的編創理論之一便是陰陽圖思想,講求陰陽和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包、陰陽相濟。將“快”與“慢”很好地結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將動與靜完美地相結合。
武術中有一句謬語“練武不練腰,終究藝不高”,從這句謬語中我們可以看出腰在武術的重要地位。腰是非常靈活的部位,有能屈伸、旋轉、迂回等功能,是聯系上下肢的樞紐。在對敵時腰的旋轉可消解對方的拳腳進攻,也可以增加上下肢的運動幅度。而且腰也是傳導“力”的一種媒介,“腰”在動作的身法變化、上下肢肢體的協調配合、完成動作調整身體重心,以及出拳出腿力量發揮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武當規定拳》中閃展、擰轉、折疊、俯仰、轉腰等身法技巧都要靠腰部來體現。因此對練習者腰部的靈活性、彈性和肌肉的控制能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腰”要靈活而不僵硬,這樣在套路的演練中就可做到上下配合有序,做到步法隨身行,身到步到,使整個套路在演練時給人表現出流暢連貫、協調自如的身法特點。如果腰部僵直死板,在動作演練上就會遲緩澀滯,上下不相隨,手腳不協調,身法就會凌亂不堪,力量也不會一氣呵成。如果身法散漫一定是腰腿的問題,因為在進行動作演練時,都是先動于腰腿的。由此可見腰在該套拳法中所占的地位。
4.《武當規定拳》發展建議
伴隨著我國綜合實力越來越發達,古老的中國正在煥然一新,以謙虛而不屈悲的態度步入世界舞臺的中心。然而,處于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并沒有忘記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求我們在傳承中發揚。武當武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弘揚,也成為習武者們高度關注的問題。中國傳統武術一直便有“外家”為主與“內家”為主兩個分類,而武當武術作為傳統武術中的一朵奇葩,就是傳統武術由“外家”向“內家”轉變的一個重要“關鍵點”,其自身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元素無疑是豐富多彩的,是影響傳統武術走向的重大因素之一。因此,武當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名片之一。而《武當規定拳》的創編是武當武術發展的一大躍步,集合養生價值、技擊價值、藝術價值三位于一體;因為武當武術是以“養生為宗旨”,所以可以往養生、健身方向去發展;也可以挖掘它的技擊實戰,作為一種防身自衛術進行練習;武當武術其本身便靈活漂移,動作優美,所以還可以挖掘它的藝術價值,將它搬上舞臺呈現給觀眾,讓觀眾通過該套拳法進而對武當武術感興趣。
5.結論
《武當規定拳》的編創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為指導,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弘揚,突出武當武術的風格特點,集百家之長,創編出具有代表性的套路。如果想了解武當武術,則可以從該拳法中窺一斑而知全貌,學習該套拳法而對武當武術的多種拳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通過該套拳法,也可以帶動武當武術的發展與傳承,在推廣該拳法時,讓更多人了解武當武術,更為中華武術平添一份瑰寶;為我國全民健身服務,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王世虎,李光琴.淺談太乙五行拳的練功原理與特[J].中華武術(研究),2018:59-61
[2]譚大江.武當內家拳之特色[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3:10-17
[3]傅承江.武當拳與道教人生觀[J].湖北社會科學,1991:56-57
[4]黃磊,陳劍.太乙五行拳的練功原理與特點[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9:66-67
[5]魏樹人.楊氏太極拳術述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