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娟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幼兒園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辦好學前教育,促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辦好學前教育”,把實現“幼有所育”列為民生“七有”首位。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強化學前教育普惠發展”。作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相較于義務教育而言,依然存在發展不充分,供給、保障和監管權責不明,保教質量和師資隊伍質量有待提高等較為明顯的問題;三周歲到入小學前的學前兒童受教育的權益主要靠憲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予以保障,缺乏專屬法律。因此,為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促進學前教育事業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規范學前教育實施,提高全民素質,2023年6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共8章74條,包括總則、規劃與舉辦、保育和教育、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投入與保障、管理與監督、法律責任和附則。《草案》中規定了家庭和社會等各個組織的義務和責任,堅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草案》提出了保障和規范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權益,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幼兒教師并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保姆”。《草案》還規定了兒童的權益,比如保證了兒童的受教育權,國家幫扶一些貧困家庭的兒童進入幼兒園。《草案》還明確提出禁止利用兒童組織一些盈利性的活動,不得開設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草案》的提出促使《學前教育法》向正式頒布實施又前進了一大步,對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加快了學前教育邁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新時代的步伐。
本學期我園教師自行學習了《草案》。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了對學前教育體系的理解,同時也明確了要以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為指導,在各方面做幼兒的表率。下面具體談一談幾點學習心得:
《草案》中除了對學前兒童受教育權和入園保障等教育法中已有的明確規定外,還與時俱進地推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組織學前兒童參與商業性活動、競賽類活動和其他違背學前兒童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以及校外培訓機構等其他教育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開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訓的“特別保護”條款,體現了黨中央在學前教育領域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決心。
同時,《草案》要求幼兒園的安全保障、保教內容和內部管理等方面須嚴格遵守國家規定,并特別提出幼兒園必須實行收費公示制度。在對學前教師資質和權責進行嚴格規定的同時,對標義務教育,強調政府和幼兒園應對學前教師的工資和其他福利待遇予以保障,并加大師資培養力度,健全教師在職培訓體系,從制度上為教師職業發展賦能,以切實提升幼兒園的保教保育質量。
《草案》充分體現了遵循學前教育規律,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健全保障機制的治理思路,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體現了黨中央對學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積極服務國家人口發展的重要戰略,是進一步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的重要部署,對推進幼兒園依法教學具有里程碑意義。
《草案》第一章第六條中提出,尊重兒童人格,保障學前兒童享有游戲、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兒童和成人一樣是享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的需求和合法權益應受到尊重并得到滿足。如何在幼兒園更尊重幼兒的合法權益,是一個關乎生命與價值的話題。在幼兒的眼里,幼兒園是一個可以進行社會互動、探索、學習的“容器”,一個有教育內涵、包含教育信息、充滿各種感官刺激、能促進交互性體驗和建構性學習的環境。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潛在的生命力”的轉化成長必須借助“適宜的環境”這一媒介。所以,教師必須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通過科學有效的形式規劃教育課程,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氣場,打造真正適宜兒童成長的教育場域,使兒童在安全健康的基礎上平等地得到發展。同時,教師要做到保障兒童利益最大化,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能夠基于兒童立場,追隨兒童,為孩子們搭建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使每個孩子都能順應自己的成長規律,幸福地成長。
《草案》第三章第二十五條指出,幼兒園應當堅持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面向全體兒童,關注個體差異,注重良好習慣養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這句話道出了因材施教對于人的重要性。對于教師來說,在孩子們的一日生活中,教他們學會知識,照顧好他們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善于觀察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因為每個孩子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日常的興趣愛好、成長與發展的速度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教育上必須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來進行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每個孩子都有一種通過努力得到發展的成就感。
有時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會因為一些復雜的文案任務而忽視孩子們的興趣需求,會因為班額的大小差異而忽略幼兒的個體差異,會因為長期的懈怠而無法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也會因為所謂的教育經驗而輕易判斷幼兒的發展問題。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呢?首先要學會觀察。觀察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要理解他們各自的特點,知道孩子對什么感興趣,知道他們在說什么,知道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需要。例如:一個三周歲的孩子會用大聲哭鬧、尖叫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當幼兒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傾聽,去了解這樣的行為是怎樣產生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
然而,我們現在所謂的觀察帶有太多的主觀性,我們觀察到的都是我們自己認為的,而不是幼兒心里真正的想法。這樣的觀察所獲得的信息不準確也不真實,就不能開展真正滿足幼兒需要的活動。幼兒在園一天,和教師相處最久,所以我們要從多角度去觀察幼兒的行為,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自然情境下,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對幼兒個體、小組或集體的活動狀態、能力水平及活動作品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并根據計劃擇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記錄、對話、分析,嘗試提供適宜的支持。觀察的同時也不能只“看”不說,要思考,要尋找合適的機會介入;和孩子們一起玩、和他們交流溝通,也要有針對性地給出支持的策略。此外,教師在觀察時,要有面對幼兒提出各種天馬行空問題的教育機智,能夠靈活地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引導,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和發散思維;發現每個幼兒的需要與發展特點,針對不同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草案》第一章第九條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撫養與教育兒童的責任,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創造良好家庭環境,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必要條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指導要點中也明確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幼兒猶如旭日冉冉初升,身心迅速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情感、思維,良好的家園共育能為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家園共育一直以來是一個研究的主題,也是一個專題,更是一個難題。其癥結所在就是在家園共育中,家長長期處于被動狀態。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呢?溝通是關鍵。幼兒教師在家園共育中既是主導者,又是參與者。教師不僅要宣傳家園共育,更要與時俱進,邀請家長參與到家園共育的活動中來。讓家長在陪伴幼兒一同成長中,感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兒在集體生活中的生命成長。
不少家長喜歡和教師拉家常、談困擾,教師都應一一具體答復,給予指導性、科學性的建議,幫助家長成為智慧型、學習型家長。我園小班有個孩子剛入園時不會咀嚼、不會說話,教師和家長積極溝通了好幾次,也給了一些育兒建議,但家長仍堅持己見。在一次小班家長開放日活動時,這位家長終于全方位地看到了孩子和同齡人的顯著差距,他們頓時感到很沮喪。該班三位教師當天下午立刻開展了家訪活動。一方面安撫家長的情緒,一方面表揚家長的付出和肯定孩子的進步。同時,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了問題所在:一不能包辦代替;二要對孩子提出明確要求;三必須強化訓練。且當場和家長共同制訂了詳盡的家園教育計劃:第一周訓練自己拿勺子吃飯,第二周訓練小口嚼飯,第三周訓練大口嚼飯,第四周訓練回應別人的問題,第五周訓練看圖片說兩個字的玩具,第六周訓練說兩個字的水果,第七周訓練說兩個字的動物等等……經過三年持之以恒的家園共同訓練,這個孩子終于能和同齡孩子一起輕松、自信地走進了小學的校園。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教師、家長自己知道,但成功的喜悅和自豪也將永遠留在他們心里。所以,有效、有溫度的溝通是家園共育的保障。
《草案》第四章第三十七條指出,幼兒園教師應當熱愛兒童,具備專業能力,為人師表,忠誠于學前教育事業。通過《草案》的學習可以深刻意識到,我們每位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教育觀,教師工作不僅僅在付出,同時還要發展自己、完善自己,要努力把自己定位于一個研究者,不放棄任何一個探索幼兒發展狀況的機會,通過日常工作的研究積累,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教育觀。每位教師都應該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成長,加強自我培養、自我提升,才能促進孩子發展,才能在學前教育的道路上采擷到更多的累累碩果。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自我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熱愛幼兒教師這份職業,就要認識自己角色的特殊性,教師的成長最重要的應該取決于自我的心態和對幼兒教師的認知,要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去適應新時代園所發展的需要。同時,教育過程中,要嚴格執行《草案》的規定,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真正做到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幼兒,為了幼兒一切”的原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知識的更新在不斷加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中的經驗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不僅要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更要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在做中學,并學以致用,將終身學習作為自己的終身目標,不斷地充實自己,逐漸讓自己適應新時代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在更加專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教師要在保教活動中勇于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孩子們有很大的潛質,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了解這個世界的一切。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不一定什么都懂、什么都會,所以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要在引導孩子們探究的過程中跟孩子們共同成長與進步,切忌得過且過。
幼有所育,讓每一個兒童都能伴隨時代的腳步茁壯成長,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心愿。通過本次學習,我園教師不僅更新了對《草案》的認識,更清楚地了解到教師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履行相應的義務和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要做到愛崗敬業,知行合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定將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落實到我園實際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秉持教育宗旨,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真正做到愛崗敬業,為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