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2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乙卷現代文閱讀文本之一是蕭紅的《“九一八”致弟弟書》,其是書信體,講究對象意識,情感細膩動人。文章以此為教學案例,具體論述如何設計情景式主問題,從而使語文閱讀走向深入。教師可以人物身份為切入口,創設情境,設計主問題,同時精心設計問題鏈,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感受蕭紅作為進步作家對戰士,以及作為姐姐對弟弟的復雜情感,使學生由表及里、縱向深入地明確人物身份,拓展思維,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內涵。
關鍵詞:情境式主問題;閱讀;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潘景(1988—),女,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余映潮提出了主問題的概念,主問題指的是文本的重要問題、核心問題,而精心設計的主問題能替代一連串的零碎問題。他指出主問題的設計就是“用精、少、實、活、美的提問來激活課堂、創新教學,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1] 。主問題的設計要符合文本特征,契合文本核心,也要層層深入,逐步推進。教師應圍繞主問題展開教學,同時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鏈,引領學生解決主問題,深入解讀文本。
一、依托情境設計主問題
《“九一八”致弟弟書》是書信體,而書信講究對象意識,因而,筆者以標題中的“弟弟”一詞為突破口,設計主問題,創設情境,通過引導學生探究收信人的身份,深入解讀文本。筆者設置的情境任務如下:哈爾濱市蕭紅中學為了紀念“九一八”而進行了系列推送,蕭紅的《“九一八”致弟弟書》一文入選,有同學建議將“弟弟”改為“張秀珂戰士”(蕭紅弟弟名稱),一為明確革命戰士的身份,緬懷革命先烈;二因信中多次提到“戰士”,更符合文本內容與人物身份,且為紀念“九一八”事變爆發而發表,更有力量,更激勵人心,你怎么看?
在教學中創設生動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設計契合文本內容、符合文體特征的情境,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鋪設臺階,層層深入設計子問題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遵循環環相扣、有序銜接的原則,即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問題,讓學生逐層挖掘,使其在有序銜接中形成完整的學習思路[2]。鋪設臺階,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可提升問題的思維含量,促使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子問題的過程中解決主問題。
(一)提供相關背景資料,了解蕭紅其人.
筆者通過展示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蕭紅如何以筆為戈、以紙為戎,一步步成長為中國優秀的文藝女戰士:她曾參加中共黨員組織的賑災畫展,在抗日演出團體中擔任演員,其創作的《跋涉》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的黑暗社會,贊揚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與抗爭,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等。通過學習背景資料,學生可明確蕭紅其人為進步女作家。
(二)按照時間或地點順序,梳理姐弟間的故事
《“九一八”致弟弟書》按照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變化來行文,筆者以時間與地點的變化為切入點設計子問題。
1.離家(“我”離開關東)
離開家向南大道上奔去,向著那白銀似的滿鋪著雪的無邊的大地奔去。
——通過“滿鋪著雪”“無邊”可以感受到“我”此次出走前途未卜。
你連招呼都不招呼,你戀著玩,對于我的出走,你連看我也不看。
——對于“我”的出走,弟弟當時太小還不理解,通過資料也可看出弟弟并不認同姐姐的行為。
資料鏈接: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所受的熏陶教育不同,思想上逐漸產生了距離。我對蕭紅有些事情就不能完全理解了…… (摘自《回憶我的姐姐蕭紅》)
2.六七年后
“我”: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鮮,……你曉得什么,你小孩子。
弟弟:生活在這邊,前途是沒有希望的……
資料鏈接:偽滿洲國是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地區后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
——六七年后,生活在偽滿洲國的弟弟內心苦悶彷徨,意識開始轉變,而“我”覺得他還只是個孩子,覺得他的轉變有些新奇,并未深究。
而后你追到我最先住的那地方,去找我。
說為著我在那地方,才轉學也到那地方來念書。
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飄飄蕩蕩的,前邊沒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通過“也就”“飄飄蕩蕩的”“沒有什么一定的目的”等可以感受到,“我”一路向南,其實是被裹挾著走的,對未來一片茫然;而通過“追”“轉學”等可以看出,弟弟在追尋“我”的腳步,開始踏上“我”走的那條路。
3.東京
弟弟在東京留學,“我”也去東京,但相見不成。
但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是一個國度的人了……直接地找你,怕與你有什么不便。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政府通過偽滿洲國選派留學生赴日,安排他們進入相關的學校和機構進行定向培養,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術的同時,給他們灌輸親日思想,以培養“日滿融合”的“楔子”,為日本在中國東北的侵華政策服務。蕭紅的弟弟也在其中,作為留學生,他在日本經常被當作“亡國奴”,這樣的屈辱經歷讓弟弟的思想、行動開始發生轉變。東京成為弟弟成長的轉折點。
4.上海
你們都懷著萬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沒有回頭。
——和弟弟一樣的漂泊青年為了理想,為了國家,愿意吃生活的各種苦,“我”為其未來而擔憂的同時,更對他們肅然起敬。這里的稱謂是“你們”,這是一群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抗日青年。
你總是早上來笑著,晚上來笑著。
——“笑著”可以看出弟弟已經成長為一名戰士,更體現了他們知道自己的選擇并甘于為之奉獻,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5.“七七”事變后
不多時就“七七”事變,很快你就決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軍去。
——弟弟經歷了從一開始對“我”的不理解,到逐漸追隨“我”的腳步,再到開始完全有了自己主見的變化過程。從“很快你就決定了”“到……去”“做……去”,可見,弟弟開始走出了自己的路,堅定而執著。
那時我心里可開心極了,因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樣年輕的孩子們,他們快樂而活潑,他們跑著跑著,工作的時候嘴里唱著歌。
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當時的青年,為了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振興,奔走各地,甚至抵達前線為國效力,他們是積極勇毅而又堅強剛健的。
蕭紅作為進步女作家,對自己所選的路以及“引誘”弟弟所走的路,一度懷疑、迷失、恍惚。從之前弟弟到上海來找“我”時,“我”表現出“慌亂”“憂郁”到此時“開心極了”,蕭紅的心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看到了這樣一群戰士為祖國效力,為民族振興奉獻力量,他們年輕而快樂,就像看到了弟弟以及新生代戰士的成長,看到了國家的希望在你,在我,在你們,相信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我”很“放心”,“我”把你忘了,但“我”記住了他們,因為你就是他們,他們就是你。至此,蕭紅在認同弟弟的同時也認同了自己所選的道路。至此,弟弟的身份明確——戰士。
(三)感受作品的反向力量
《“九一八”致弟弟書》除了體現蕭紅的思想轉變、弟弟的行動越來越堅定的過程,還體現了“我們”都走上革命的道路,有一股強大的反向力量——在“我”把你忘了之后,是“我”對你的無限深情,是蕭紅作為姐姐對弟弟的濃濃親情。
筆者帶領學生一起品讀結尾部分:
但是從那以后,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的。而至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么不來信。
——前文讓人感受到了一位充滿理性的進步女作家對一個少年成長為一名戰士的欣慰與歡喜,字里行間體現了蕭紅對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和熾熱的家國情懷。而結尾部分的文字讓人為之動容。從那次見面后,弟弟再也沒有音訊,“我”開始懷疑自己,認為是自己“引誘”了弟弟,讓他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在這“九一八”的特殊日子里,思念的潮水再次決堤,這里的“我”不僅僅是一位女戰士,還是一個無限掛念弟弟的姐姐。
筆者讓學生再讀一讀文中作為姐姐的“我”寫給弟弟的信,品讀其中蘊含的情感。
“空話”:所以我回你的信的時候,總是愿意說一些空話,問一問家里的櫻桃樹這幾年結櫻桃多少?……
等待:我五點鐘就等在那里,因為我在猜想,你如果來,你一定要早來的。一直到了六點鐘,沒有人來,我又多等了一刻鐘,我又多等了半點鐘,我想或者你有事情會來晚了的。到最后的幾分鐘,竟想到,大概你來過了。
矛盾:可弟,你從小就蒼白,不健康,而今雖然長得很高了,仍舊是蒼白不健康,看你讀書、行路,一切都是勉強支持。精神是好的,體力是壞的,我很怕你走到別的地方去,支持不住。
在這樣家常的“空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姐弟情深;在東京那次的等待中,我們可以咀嚼姐姐內心的波動;在對弟弟身體狀況與其行事的矛盾糾結中,我們可以體味姐姐的煎熬。
作為進步作家,蕭紅為弟弟以及這一類青年的成長感到開心,為弟弟成長為一位戰士而欣喜。但作為姐姐,她不希望弟弟以身涉險,對其未來充滿牽掛和擔憂,體現了作為姐姐的蕭紅只愿自己的親人能快樂和健康,不求弟弟能建功立業。對于那位戰士,“我”希望他只是我的弟弟而不是任何其他身份。
這兩股力量在文中是交織在一起的,時而理性,時而感性,時而豪情萬丈,時而柔情無限,蕭紅一直處在痛苦與矛盾中,所以才有了結尾的“以遣胸中憂悶”。這種憂悶伴隨蕭紅多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在病榻上的她,寫這樣一封無法寄出的書信來寄托自己的一腔深情。
(四)這樣的反向力量是否弱化了作品的情感內涵?
資料鏈接:
1.想來太北長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摘自《給妻子志蘭的信》)
2.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ㄕ浴囤w一曼致幼子的絕筆信》)
人們心目中的革命烈士都是大無畏、無牽無掛的,是鋼鐵般的存在,能為了家國而慷慨赴死。但以上兩段書信卻表現了戰士對家人的無限掛念與不舍,盡顯柔情。其實,親緣情感恰恰是真實的生命狀態,是活生生的“這一個”,戰士越不舍,越糾結矛盾,越顯得其為國而舍家的可貴,越能體現他們的高尚情懷。
漫漫生死長河,擋不住姐弟情深。姐弟情深與革命初心交織融合在一起,強化了作品的情感內涵,這正是這封書信的魅力所在。文學不同于歷史或其他,革命文學除了炮火紛飛的戰爭場景、大義凜然的戰士,還有個體的真實生命。他們有火熱的靈魂,也曾糾結矛盾過,但最終毅然選擇了為國家奉獻自己的生命。了解他們全部的生命狀態,讀者才能看到其柔軟的一面,有一種疼痛感,理解其也是普通人,從而與之共情。
此外,兩種力量的反向拉扯形成作品的情感張力。反向力量越大,張力越大,給人的情感沖擊越強烈。
至此,弟弟的身份再次明確:弟弟—戰士—弟弟。
三、參考答案
而對于一開始提出的主問題——推文需要改名字嗎?答案是開放式的。
同意將“弟弟”改為“張秀珂戰士”。理由如下:
1.體現收信人的身份:明確革命戰士身份,緬懷革命先烈;文中弟弟的身份最終是一名戰士。體現作者身份:改為《“九一八”致張秀珂戰士》體現了進步女作家蕭紅寫給作為戰士的弟弟的書信。
2.信中展示的是弟弟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的歷程,同時“張秀珂”代表千千萬萬的中國新生代戰士,更符合文本內容與主題。
3.為紀念“九一八”事變爆發而推送,以“戰士”為名,更加激勵人心。
4.作為標題更吸引人,更有力量。
不同意將“弟弟”改為“張秀珂戰士”。理由如下:
1.我們的革命戰士中,有一些是無名英雄,是千千萬萬家庭的一員?!暗艿堋笔鞘捈t作為姐姐對其的稱呼,文本中多次提及。
2.文中多次描述姐姐對弟弟的擔憂、不舍、矛盾,透露出濃濃的親情,書信結尾“愿快樂和健康”,也是姐姐對弟弟由衷的期望;那難以割舍的親情,那種矛盾與糾結,更有沖擊力,能夠深化文章主題。
3.為紀念“九一八”事件爆發而推送,“弟弟”一詞更易引起共鳴,我們的革命戰士不僅僅是蕭紅的弟弟,也是更多人的弟弟、丈夫、父親等。文章寫于1941年9月,身患重病的蕭紅在病榻上寫下給弟弟張秀珂的信。這是一封充滿牽掛、滿載回憶的臨別信,因此“弟弟”一詞更合適。
結語
本課教學始終圍繞“弟弟”的身份展開,貼合書信的對象意識。筆者以一個主問題式的情境為核心,帶領學生品讀文本,解決主問題,深入體會作者的復雜情感。主問題能否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思維發展,關鍵在于問題鏈的設計,因為即使有了合理的主問題,若沒有符合邏輯和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鏈,教學仍有可能陷入無序狀態,出現“碎問碎答”現象[3]。筆者圍繞主問題逐層設計問題鏈,避免了教學的零碎感,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在一根線上,且逐漸深入。此外,以情境任務為依托設計主問題,還有利于改善課堂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146.
儲麗,徐沛.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連鎖問題設計途徑[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13):23-25.
徐湘龍.主問題的設計與思考: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2(11):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