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佘媛媛

【推薦語】
壓力像一塊置于肩上的海綿,每一場雨過后,孩子肩上的負擔便重一分。回溯童年,你是否還記得曾被壓力裹挾著的自己?不要讓“微雨”壓垮了孩子的脊梁,毫末之間,可成其就,也能令其墜深淵。
【書籍簡介】
《抗壓力·親子篇》由日本作家久世浩司所著,是2019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即便是孩子也是有壓力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去傾聽和了解,去幫助孩子培養抗壓能力,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本期推薦《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給你們。
什么是抗壓力呢? 美國心理學會對它的定義為:所謂抗壓力,是指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我們是成年人,成長道路的漫長已經讓我們忘記了孩童時期諸多的受挫經歷,人生閱歷的豐富也讓我們對孩子的壓力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作為父母,你可能會感到不解,并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的孩子會因為各種小事而煩惱呢?”可是在孩子的眼中,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已經像大山一樣,快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正如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里所做的那樣,如果我們將孩子的逆境轉換成成人版,自然就能了解其嚴重性。作者認為,“抗壓兒童”具備以下特征:“即使進行得不順利,也能努力加油堅持下去。盡管出現了棘手的問題或者糾紛,也能夠毫不動搖地走下去。即便失敗了也不氣餒,堅強地保持一顆倔強的心,不懼怕新挑戰,積極地解決問題。”
那么如何培養“抗壓兒童”呢?作者提出,“抗壓兒童”的培養需要從五個領域著手:自尊心、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樂觀性和人際關系質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章“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作者首先強調情緒不能被壓抑,而要調節。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驚嘆,某些平時是個“乖孩子”形象的學生,會在某個時間突然爆發自己的脾氣,讓人始料未及,難以想象。但如果看了久世浩司的這本書,就會明白過分壓抑的消極情緒,并不會隨著時間遷移而消弭殆盡,而會像巖漿持續在火山下堆積,一旦在體內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借著某個契機爆發,心理學中,我們把這種狀態稱為“被動攻擊”。作者強調,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不是強行制約、壓抑情緒,也不是被情緒支配,而是一邊均衡地調節自己多樣的情緒,一邊充滿活力地度日。
如何才能讓低落的情緒“觸底反彈”呢?久世浩司用了“抗壓力的三個階段”曲線圖來說明。第一個階段——“谷底”,是我們消極情緒最大,情緒最低落的狀態。一旦被打入谷底后,接下來就要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即第二個階段——“復原”。最后我們心平氣和,反思失敗,總結經驗教訓,這是第三個階段——“經驗內化”。而在這三個階段后,抗壓力便會得到強化。這就讓我想到很多運動員,初出茅廬失利時,心緒難平,但在一場又一場的賽事打磨后,就會逐漸成為“沙場老將”,抗壓能力也會越來越強。而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感慨于看到有些孩子經受不住學業壓力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時,卻常常忘了思考背后的原因,一句輕飄飄的“太脆弱”就蓋棺定論了。試想如果在孩子的第一階段“谷底”時,就能及時進行干預,讓孩子情緒得到調節,是否就能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著名雜志《哈佛商業評論》曾提到:“與學歷、經驗以及受過的培訓相比,個人抗壓力的水平決定著誰成功、誰失敗”。我想,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所謂的成功,但成為“抗壓兒童”,以堅強的內心去生活,卻是人生幸福的基礎。育兒也是育己,讓我們和孩子共同前行,一起去探索更多美好的事物吧!

掃碼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