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菁 柳曉和
摘 要:文物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深厚的歷史價值。我國有眾多以文物為核心的景區,成為當地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然而在景區長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文物破壞、景區違建等行為,大大影響文物保護和景區可持續發展。文章通過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和浙江省AAAA級古堰畫鄉景區的分析,探索文物對景區的價值所在以及文物保護和景區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研究文物保護如何與景區建設協調發展。
關鍵詞:通濟堰;古堰畫鄉;文物保護;景區開發;可持續發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09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保護文物的重要論述。隨著文物保護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文物得到重視并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利用,以文物為核心的旅游景區應運而生,如甘肅的莫高窟景區、四川的都江堰水利風景區、浙江的良渚遺址公園等。然而文物保護與景區開發之間始終存在矛盾,因為文物具有不可恢復性,景區開發過程中不僅需要注意保護文物本體,而且要保護文物周邊環境,導致景區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如何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充分發揮文物為景區賦能的作用,則成了當下文物工作者和旅游從業者關注的重點。浙江麗水著名景區古堰畫鄉景區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而生而興,本文以古堰畫鄉景區為例簡單研究分析文物保護與景區開發之間的關系。
1 古堰畫鄉景區與通濟堰文物之間的關系
1.1 古堰畫鄉景區
古堰畫鄉景區為AAAA級景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與大港頭鎮,擁有優越的自然風光資源和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堪稱“秀山麗水”之縮影、“山水浙江”之典范。古堰畫鄉景區北部為碧湖鎮堰頭村,位于具有1500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的首部,通濟堰大壩就坐落在堰頭村村旁松陰溪上,因古堰壩、古村落、古民居、古窯址及古樟樹群等,而得“古堰”之稱。古堰畫鄉景區南部位于大港頭鎮區,可見大氣磅礴且秀麗天成的江南山水風光,吸引大批攝影師、畫家等來此攝影寫生,是“麗水巴比松”畫派的誕生地,并有省內外著名的專業美術寫生創作基地—麗水市在水一方寫生創作中心。古堰畫鄉景區因文化藝術氣息濃厚,而得“畫鄉”之名?!肮叛摺薄爱嬥l”二者隔大溪相望,沒有橋互通,唯有乘畫舫、竹筏或木舟等往返,實現傳統與現代結合,古韻與藝術相融,詩意與山水共生。
古堰畫鄉景區擁有“古堰”與“畫鄉”、悠久與優美、傳統與時尚,吸引了無數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帶來可觀的旅游收益。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古堰畫鄉景區年均接待游客79.58萬人次,旅游收入5193.75萬元;同時還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帶動周邊農產品、民宿等業態發展,年均收入增長最高時超110%,是文旅融合、打造浙江大花園璀璨明珠的成功典范。
1.2 通濟堰
通濟堰是一項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四年(505),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大壩,于1962年被列為浙江省省級文保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入選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通濟堰由拱形大壩、通濟閘、石函、葉穴、渠道、概閘及湖塘等組成。其中,拱形大壩全長275米,高2.5米,坦底寬25米,現存大壩為1954年修復;通濟閘原為提概枋的橋和木疊梁門概閘組成,現為半機械啟閉的二孔水泥閘門,是在1989年修建的;葉穴俗稱拔砂門,原為連接通濟堰主干渠與大溪的木疊梁門結構的概閘,現僅存遺址;石函始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由塊石壘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立體排水工程實例;渠道分為主干渠、東干渠、中干渠、西干渠、支渠、毛渠,其中主干渠長約6.7千米,支干渠、毛渠長約97.08千米;概閘為歷史上通濟堰灌溉體系的重要水利設施,含城塘概、開拓概等72座概閘,現僅存部分重要節點概閘;湖塘歷史上在通濟堰灌溉體系內具有灌溉、儲水功能,共計60處湖塘,現因灌溉、儲水需求減弱及部分農田改造等已部分消失。
1.3 古堰畫鄉景區與通濟堰共生
①通濟堰明確古堰畫鄉景區發展方向。文物遺跡具有不可復制性,是璀璨歷史長河的文化產物,通濟堰作為活著的水利文化雙重遺產,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與千年古堰共生的千年古樟樹群、甌江大溪風景,共同造就了古堰畫鄉景區獨特的山水田園風光。集文化、科學、自然于一體的通濟堰為古堰畫鄉景區發展明確了方向,即打造休閑旅游、養生度假的旅游勝地。
②通濟堰提高古堰畫鄉景區文化內涵。八百里甌江最瑰麗的河段在蓮都穿境而過,文化文物資源豐富,極具開發和利用價值;千年古堰與千年古村、千年古樟、千年古道等人文勝景相互呼應,加上當地非遺活動雙龍廟會,繪成了古堰畫鄉景區深厚的歷史畫卷。通濟堰水利系統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形成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歷經1500多年歷史沉淀,通濟堰及其附屬文物集群構成完整的生態體系,堪稱一座底蘊深厚、類型豐富的文物寶庫。
③古堰畫鄉景區成為通濟堰展示窗口。百聞不如一見,看過再多文物圖文資料,也比不過目睹的印象深刻,只有直接親睹文物本身,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物蘊含的價值。而古堰畫鄉景區歷經長時間的發展與提升已發展為AAAA級景區,并在努力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以“古堰”“畫鄉”聞名,卻不囿于其中,成為省內外知名旅游景區,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親睹通濟堰的千年風采;配合一系列的活動及講解宣傳,讓更多人了解通濟堰的前世今生,充分展現通濟堰的價值,讓通濟堰的保護與研究不再是文物工作者的專利,也讓更多人加入通濟堰保護與研究的隊伍,進一步挖掘、展現通濟堰1500多年背后的價值底蘊。
2 文物保護與景區開發之間的矛盾
2.1 文物內涵如何有效挖掘
通濟堰作為世界級灌溉工程遺產,是迄今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壩;北宋王褆首創“水上立交橋”石函引水橋,有效解決了山洪暴發時山流水堵塞渠道水的問題,此舉比德國馬格德堡水橋早出現900多年;堰壩旁龍廟內存放有16塊珍貴的宋至民國時期的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發展史和歷代管理制度變革的珍貴實物資料,其中南宋范成大《二十條堰規》更是具有高度文學、藝術、歷史價值。古堰畫鄉景區雖然以千年通濟堰為核心,但實際旅游中除導游簡單介紹通濟堰由來、筑壩歷史等內容外,并無更深入地挖掘和展示通濟堰的文物價值、水利價值等。尤其是近年來當地政府著重發展“畫鄉”景區部分,引入以“麗水巴比松”畫派油畫為典型代表的各式各樣藝術主題,探索網紅打卡點、小鎮藝術節等新穎運營模式,以“古堰”為主題的景區發展模式已悄然發生改變。
2.2 文物如何有效保護
通濟堰作為水利工程類的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本體包括由堰壩、渠道、石函、湖塘等組成的整個灌溉體系,保護范圍點多面廣。通濟堰最初的作用是農業灌溉,但景區內已沒有農業灌溉及飲用水需求,石函、渠道等功能逐漸弱化,觀賞性代替了實用性,其保護的重要性被淡化,日常保養維護也有所減少。此外,堰頭村村內有16棟明清時期古民居,均為國保附屬文物,為堰頭村村委會或私人所有,一些臨街古民居多被租用經營民宿、餐飲等,其他古民居則多為老年人居住。如何有效保護此類私有產權古民居一直是文物工作的重難點,一方面老年人缺乏文物保護的意識,也難以負擔文物修繕的高額費用,租用經營者更會隨意改建利用,導致文物本體被破壞;另一方面私人產權意味著古民居修繕后無法由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利用,仍得不到系統性保護。如通濟堰附屬文物南山映秀古民居,租戶私自在天井搭建亭子,破壞文物本體。
2.3 文物如何有效管理
古堰畫鄉景區目前由麗水甌江風情度假區管理中心負責管理,由蓮都區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及項目開發,由蓮都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負責通濟堰保護,存在多頭管理、文物保護與景區建設的溝通協調機制不順暢等問題。主要體現在景區開發及環境整治一旦涉及通濟堰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時,文物部門難以第一時間掌握信息,及時提出文物保護意見;文物建筑需要日常保養時,景區管理部門、屬地政府、文物部門、建筑使用者出資問題難以協調。例如,2019年,因景區內村民隨意擺攤影響景區風貌及景區管理,景區在未通知文物部門的前提下,在通濟堰主干渠邊的古道上搭建臨時小木屋供村民擺攤,此舉涉及在通濟堰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開展建設活動,而按《文物保護法》《麗水通濟堰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要求,應編制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同意后才能實施,后經文物部門檢查發現,及時制止該行為。
3 文物保護與景區建設如何協調發展
3.1 文物保護是主要目標
①體制機制上,完善景區管理運行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五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我國各地為景區開發的文物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統管文物保護與景區開發建設,有效解決部門間信息不對等、溝通機制不順暢的問題。例如,同為AAAA級景區的河陽古民居景區,主要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陽古民居為景區主題,當地政府成立了景區管委會,統籌管理文物保護、景區開發建設、研究展示、對外宣傳、可持續性發展等。建議蓮都區政府盡快成立通濟堰管理委員會,或將通濟堰文物保護職能明確劃歸某部門,以解決目前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條塊分割等問題。同時景區要建立自己的行政執法隊伍,負責景區內違法建設、違法經營、破壞文物、倒賣文物等違法行為的管理與處罰,確保文物景區全面可持續發展。
②文物保護上,系統謀劃文物修繕項目。全面摸排通濟堰文物現狀,結合修繕后如何利用的問題,提前謀劃保護利用方案。私人產權古民居可以通過產權置換給政府,由政府統一管理開發,也可考慮引入社會力量共建,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文物保護,由政府物色承接方,或產權人直接對接承接方,征得文物部門同意后,由承接方對古民居進行統一修繕、維護再利用,避免私人亂搭建、亂利用以及文物利用各自為營、缺乏特色的情況。通過民間資本介入,在有效保護文物的前提下,系統挖掘開發文物價值,結合旅游參觀、紅色研學、民俗體驗等形式,使文物保護成為一項文化產業。
3.2 基于保護的合理開發
①探索挖掘景區周邊資源。目前古堰畫鄉景區主要集中于堰頭村區塊,區塊內的文物基本已被開發利用,區塊內也無富余土地可供開發建設。堰頭村沿甌江下游的保定村,據《麗水縣志》卷十四載:“明一統志載,麗水產青瓷器求之不得,惟西鄉寶定村有廢窯三十六所。”保定村的保定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附屬文物之一)同樣具有很深厚的歷史底蘊,值得挖掘開發。建議合理延伸古堰畫鄉景區,通過對保定窯歷史的挖掘,研究保定窯與龍泉窯之間的關系、保定窯與通濟堰水利遺產之間的關系,結合到古堰畫鄉景區發展中,拓寬古堰畫鄉景區發展路徑,緩解以通濟堰為核心的古堰畫鄉景區壓力。
②結合非遺打造品牌文化。麗水市級非遺項目雙龍廟會是以祭拜龍王求雨和緬懷修堰先賢為目的,結合巡街、民俗表演等幾個活動的一項非遺民俗。村民們到堰頭村龍廟祭拜龍王與歷代修堰先賢,之后分批組成巡街隊伍,到堰頭村巡街,沿途進行豐富的民俗表演。雙龍廟會不僅是為了紀念歷代修堰治水的先賢,也是為了祈福家鄉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更是通過宣傳本地特色非遺文化,提醒當下年輕人要高舉文化自信的大旗。在古堰畫鄉景區開發過程中可以結合雙龍廟會進行具有鮮明特色的節目編排和現代化創作,參考三亞千古情、又見敦煌、云南印象等,打造區域品牌文化項目。通過文化豐富古堰畫鄉景區內涵,取代盲目建設充實景區設施,緩解通濟堰及其附屬文物的保護與開發壓力,給予文物工作者更多時間保護、保養文物,使文物更長久留存。
3.3 因地制宜的特色保護
根據《古堰畫鄉景區及其周邊土地利用演變研究》①中的數據,2009年至2018年期間,古堰畫鄉景區單一土地年變化率的絕對值從大到小依次是:建設用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耕地,建設用地的增加面積最大,水域面積少量減少,未利用土地基本被利用殆盡,林地轉化為建設用地的面積較大??梢?009年以來,古堰畫鄉景區內大量新建項目落地,如通濟堰堰壩附近新建平地公園,設涼亭、園林門洞、造型矮墻、綠化小品等,人為營造的仿古感濃烈。然而千年通濟堰孕育下的古道和古村落本就別有韻味,在刻意的人為營造下反而失去自身特色,積年累月的建設項目也必定會對文物本體及其周圍環境造成影響,不符合文物保護理念和要求。建議更注重古堰畫鄉景區自然歷史感,減少新建項目和人為的仿古建筑,恢復古村落原有自然風貌,再現明清時期古道的繁華。通濟堰作為活著的水利遺產,古堰畫鄉景區定位可以結合水利、田園元素,進一步挖掘通濟堰灌溉工程遺產的內涵,充分展示利用。建設通濟堰博物館、非遺展示館,打造研學項目,發揮通濟堰水利灌溉遺產的教育作用。
3.4 同心協力的群體保護
①強化宣傳引導。《文物保護法》《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麗水通濟堰保護總體規劃》等法律法規給予通濟堰許多保護準則,但了解這些法律法規的人卻為數不多。文物保護不僅需要文物管理部門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同心協力。利用古堰畫鄉景區和文物部門的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圍繞文物保護的意義與重要性、文物保護的義務與責任、文物保護的規范與準則等,強化大家對文物的重視程度與保護意識。②強化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設立黨員責任崗的方式,讓黨員走在文物保護的最前沿,實施一處文物一塊黨員責任牌,由一名或多名黨員負責一處文物點位。如蓮都區雅溪鎮西溪村黨支部,對村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溪村鄉土建筑群的9幢古建筑,及列入蓮都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5幢古建筑,設立古民居黨員責任崗,為每幢古建筑配備2名黨員,共計28名黨員,形成文物的黨員守護隊伍。③強化群體發力。在文物景區中,游客和本地居民是擁有無可比擬力量的群體。文物部門和旅游景區可以在景區內張貼宣傳海報和設立告示牌等,做好文物保護提示警醒。也可以適時開展有獎問答、碑刻拓片、文物保護系列活動等,讓游客和居民參與其中,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吸引游客與居民以參與者的姿態加入文物保護的隊伍,形成游客與居民既是景區文物保護工作的監督者,又是景區文物保護的主力軍,在景區內逐漸形成由文物部門和景區組織引導,游客和居民協同參與的文物保護新局面。
4 結束語
文物是一種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在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的高度重視下,文物背后的價值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本文以古堰畫鄉景區為例,分析了通濟堰保護與景區發展之間的問題,側面反映了當下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當文物成為經濟發展的配角時,其整體性和最少干預原則都將不復存在,文物資源也將加速消耗。景區開發者和政府決策者要始終對文物懷有一顆敬畏之心,把握好文物保護與景區開發之間的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文物保護和景區開發的協調發展。
注釋
①陳健平,暢麗君.古堰畫鄉景區及其周邊土地利用演變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0(2):77-83.
參考文獻
[1]張曉君.麥積山景區文物保護與旅游管理摭談[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12):77-80.
[2]郝永剛.淺談宜川縣壺口景區文物保護與開發[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36):114-116.
[3]高建茜,郭燕沫.建筑文化保護視角下古堰畫鄉特色小鎮發展探析[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21(3):120-122.
[4]陳健平,暢麗君.古堰畫鄉景區及其周邊土地利用演變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0(2):77-83.
[5]孟玲,王恒.盤錦市北旅田園景區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9):94-96.
[6]王璐.景區文物保護與產業化開發悖論:以濟南“四門塔景區”為例[J].環球人文地理,2016(12):173-173.
[7]文曉麗.論文物古跡保護與旅游開發[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