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未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化工轉型發展加速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科技社團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力量。
10月22日,在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協隆重發布2023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中國化工學會推薦的“如何突破新能源廢料清潔高值化利用”入選9個工程技術難題。
“如何突破新能源廢料清潔高值化利用”選題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楊海倫專家提出。問題立足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新能源廢料的高值化利用這一制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關鍵瓶頸,提出發展新能源廢料短流程-高值化-清潔利用理論和方法,為實現其資源化轉化、綠色分離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理論基礎。
“重大科技問題難題”的組織遴選,對于進一步聚焦和引領科技創新趨勢和科研攻關方向,服務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國化工學會組織發動化工領域專家積極凝練問題難題,推薦的化工領域問題難題連續三年入選,得到了中國科協以及各界領導專家的重視,連續獲得“優秀推薦單位”。
近年來中國化工學會進一步深化學會改革,著力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學會的群眾組織力、學術引領力、戰略支撐力、文化傳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實現了新的跨越式發展,為推進我國化工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作出了積極貢獻。尤其是在突出高端學術引領,強化創新思想策源,統籌各方資源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和科技精準服務方面取得矚目成績。
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社會團體之一,中國化工學會不斷完善會員發展與服務方式,與時俱進,增強價值引領,學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幅提升。2017年到2023年,學會個人會員從1.2萬人增加到6萬人,單位會員從不到200家增長到468家,增長了2.3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專業的人才是現代化發展最寶貴的財富。學會堅持“四個面向”和高水平服務化工事業發展大局,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找準促進化工科技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發揮智力、技術、人才、組織和國際化優勢,為化工行業發展提供科學引領和不竭智力。
截至2023年,中國化工學會吸納1000余名高水平專家加入專家庫,在中國科協層面成立了先進化工材料、生物化工、工程倫理與教育等3個決策咨詢專家團隊。根據專業發展特點,積極引導各分支機構建設專業領域智庫,已建成工業水處理、涂料涂裝、離子液體、無機酸堿鹽、石油化工檔案、烴資源評價加工與利用、工程熱化學等7類細分領域專家子庫,入庫專家超過900名,為服務各細分領域的行業決策咨詢工作夯實基礎。學會入駐中國科協科技人才智慧服務平臺,組建“科創中國”化工科技服務團和“科技志愿服務總隊”,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面向經濟主戰場貢獻智慧。
2023年8月11日,中國化工學會綠色化工服務團前往安徽滁州,先后深入明光市綠色涂料產業園、定遠縣鹽化工園區開展實地調研。各位專家圍繞涂料化工、水性材料等重點領域,針對企業發展現狀提出了專業化、建設性的意見,解答了企業創新發展中面臨的產業和技術難題。
12月6日,中國化工學會又組織專家走進鄂爾多斯,深入煤化工企業,精準對接技術供需,緊扣企業技術問題,積極提供技術改造、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的解決方案。他們圍繞煤氣化、CO2利用等相關內容,針對企業提出的甲醇下游技術需求、副產品延鏈、氣化渣綜合利用等問題,與企業負責人及技術骨干人員進行深入交流,就如何實現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給出意見建議,分析行業的現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未來產業鏈拓展方向,并現場為部分企業對接了業內企業,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對策。
目前,中國化工學會陸續建立了“德陽磷鈦化工” “長興新能源”“泰安水處理”“寧波聚烯烴”“寧夏氰胺”等20余個落地產學研項目交流平臺,共舉辦針對區域需求的論壇、會議及各種形式考察對接活動100余次,簽訂戰略和技術合作協議60余項,成立學會工作站20個,創建或參與產學研創新平臺或聯盟9個,向地方政府提供產業創新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書多份;組織院士專家1000余人次開展地區服務,拉動地方科技創新與投資超過億元,極大促進了各合作地區的科技產業融合及石化產業升級。
一邊是對企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服務;另一邊,中國化工學會學會順應科技變革的需求,加快建立戰略決策服務工作機制,系統組織各方面科技力量積極參與國家及地區科技創新咨詢活動,為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他們組織智庫專家編制《中國粉末涂料與涂裝行業“十四五”科技發展指導意見》《精細化工行業的現狀及“十四五”發展建議》《電子信息化學品關鍵技術及對策研究報告》《磷礦產資源及其材料全產業鏈分析》《氟礦產資源及其材料全產業鏈分析》等發展建議或咨詢報告,為行業產業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借助智庫的力量,多次承擔并完成中國科協、中國工程院課題項目,完成“石油化工產品高端化發展研究報告”“新材料領域前沿跟蹤研究”“新能源材料前沿跟蹤研究”“儲能技術學科方向預測及路線圖”“2035我國基礎材料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技術路線圖研究項目”等相關學科前沿報告,服務行業和國家戰略需求。
近年來,他們先后在陜西、吉林、黑龍江、山東、湖南等地開展了專題調研,分別形成了《陜西現代煤化工戰略發展研究報告》《吉林省石油化工產業鏈條延伸研究專題調研報告》《黑龍江省“油頭化尾”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山東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對策研究》《湖南石化產業升級發展報告》等研究成果,積極促進地區經濟產業的規劃和發展。
2023年,中國化工學會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組織專家開展“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發展調研及對策研究”,提出推動集成電路關鍵材料技術研發的建議、加強光刻膠相關化工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建議,上報相關部門,服務科學決策。學會組織高端專家團隊為中國石油總部、中國石化發展計劃部、化工事業部、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等開展高端電子化學品、碳纖維、化工綠色低碳發展、化工新材料等方向的技術咨詢服務,搭建了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單位與化工企業的橋梁,促進了產學研融合;同時積極嘗試引導一些有特色、滿足國家重大戰略發展需求的分支機構或會員單位,探索創新工作模式,圍繞 “四個面向”積極開展成果轉移、技術轉化的促進活動,更好地發揮學會在化工產業和化工科技界的橋梁與紐帶作用。
面對現代化發展的新格局,中國化工組織編寫《化工過程強化關鍵技術叢書》20個分冊,服務國家建設高效、綠色、安全的化學工業體系。啟動《化工碳中和關鍵技術進展叢書》編纂工作,從原料低碳化、過程低碳化、末端低碳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不同層面,論述化工技術對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作用。
同時,中國化工學會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推進團體標準制定。截至2023年底,學會共批準團體標準立項149項,發布團體標準64項。填補了相關領域空白,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規范行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建立符合化工行業特色需求和社會認可的第三方人才評價體系,積極開展化工工程師專業水平評價。自2020年發布《化工工程師能力水平評價管理辦法》以來,共有200余名工程師通過工程能力評價,促進了化工領域科技人才的成長,完善了化工領域工程師認證標準和體系。
術有專攻終生以之,學以致用家國情懷。中國化工學會和所屬分支機構正在持續打造綜合能力強、具有現代化和國際化優勢、國內一流的新時代科技社團,更廣泛更緊密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