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視頻是全媒體時代的一種新型信息傳播載體,給傳統電視媒體的運營發(fā)展帶來了巨大沖擊,同時也為傳統電視媒體轉型發(fā)展提供了明確的出路,廣大受眾已慢慢接受電視新聞以短視頻形式呈現出來?!?023中國網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網絡視聽用戶的數量在2022年年底已高達10.4億,在互聯網應用中排首位。截至2022年,網絡視聽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高達7000億元,同比漲幅為4.4%,其中有近3000億元來源于短視頻領域,占比約40%。截至2022年,短視頻用戶數量達10.12億,APP應用方面居于第一梯隊的是抖音和快手。根據用戶畫像分析,受眾年齡集中在20~39歲。有超過一半的網民表示會將自己的生活點滴以短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并發(fā)布在社交平臺上。短視頻在網絡結構發(fā)生巨大改變的過程中逐步成為備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一種信息分享方式。為了讓電視媒體正確應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zhàn)與發(fā)展機遇,文章對全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傳播特征進行總結,分析全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短視頻化傳播面臨的困境,主要歸納為互動性受限、受眾分流嚴重、網感不足和內容脫離受眾需求這四點,然后從搭建傳播平臺、提升內容價值、提高媒體人員素質等方面提出具體的發(fā)展策略,旨在為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全媒體;電視新聞;短視頻;網絡平臺;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138-03
全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傳播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播速度快。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短視頻的制作和傳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到全球各地,滿足了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需求。
傳播范圍廣。電視新聞短視頻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包括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視頻網站等,覆蓋了廣泛的受眾群體,擴大了新聞傳播的范圍[1]。
互動性強。全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短視頻的受眾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參與到新聞傳播過程中,提高了新聞的互動性和公眾參與度。
形式多樣。新聞短視頻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新聞報道、評論、訪談、現場連線等,豐富了新聞傳播的形式,提高了新聞的吸引力。
短視頻化。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逐漸向短視頻方向發(fā)展,短視頻時長短、節(jié)奏快、信息量大,更符合現代人的信息獲取習慣。
視覺化。電視新聞短視頻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元素,將新聞事件直觀地展示給受眾,提高了新聞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2]。
碎片化。全媒體環(huán)境下的電視新聞短視頻往往將新聞事件拆分成若干個碎片,便于受眾在短時間內獲取和理解新聞信息。
個性化。新聞短視頻可以根據受眾的興趣和需求進行定制,滿足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提高新聞傳播的精準度。
(一)互動性受限
評價新聞媒體制作和傳播質量的兩個重要指標分別是真實性和時效性。傳統新聞媒體在近幾年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涌現新型傳媒形式,特別是網絡平臺可謂數量繁多[3]。新興網絡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有著明顯的指向性特征,提升了信息獲取和分享的便利程度,但是傳統新聞媒體不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瀏覽形式、瀏覽時間選擇,在用戶瀏覽過程中也無法和新興媒體一樣及時獲得用戶意見反饋,缺乏良性互動。
(二)受眾分流嚴重
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受眾可以選擇觀看不同平臺上的新聞短視頻。這導致了受眾注意力的分散,使得電視新聞短視頻需要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另外,傳統電視新聞已形成一套固有的信息傳播模式和風格,單一的內容介紹方式會使受眾產生視覺疲勞[4]。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受眾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電視新聞短視頻化需要滿足不同受眾的興趣和需求,以提高新聞傳播的精準度。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一些優(yōu)質新聞短視頻資源會選擇設置付費獲取,導致受眾分流。這使得電視新聞短視頻需要面對受眾流失的挑戰(zhàn)。
(三)網感不足
新聞節(jié)目拆條并不是生產新聞短視頻,電視新聞編輯在缺乏網感的情況下容易將一些非豎屏拍攝的畫面直接發(fā)布到平臺上,這種視頻內容在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稱為“新聞短視頻”,而是新聞短片[5]。具有網絡屬性的短視頻需要滿足廣大受眾信息化獲取場景移動化、碎片化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符合網民話語習慣,僅做到“短”視頻是行不通的。目前大部分電視新聞從業(yè)者只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沒有考慮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沒有基于互聯網思維重新建構業(yè)務內容,導致短視頻缺乏網感,脫離用戶需求。
(四)內容脫離受眾需求
缺乏實用信息。新聞短視頻應該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如果缺乏實用信息,受眾可能會覺得內容空洞,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
報道方式與受眾接受程度不符。新聞短視頻需要根據受眾的接受程度來調整報道方式,如果報道方式與受眾的喜好不符,就可能導致受眾對新聞短視頻失去興趣[6]。
缺乏深度和廣度。新聞短視頻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如果缺乏深度和廣度,則可能導致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不全面。
更新頻率不能滿足受眾需求。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短視頻的更新頻率非常重要。如果更新頻率過低,則可能導致受眾在等待更新過程中流失。
內容過于煽情或炒作。新聞短視頻內容如果過于煽情或炒作,可能會導致受眾對新聞內容產生反感,從而不能滿足受眾需求。
(一)搭建短視頻新聞傳播平臺
明確電視新聞媒體轉型發(fā)展方向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搭建短視頻新聞傳播平臺,多平臺融合是較為有效且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也是構建高效傳播形態(tài)的途徑。據相關資料,從2018年開始,很多主流媒體為了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紛紛入駐抖音、快手、火山、西瓜等短視頻平臺。截至2020年,主流媒體初步完成短視頻陣地布局,抖音和快手這兩大短視頻APP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294個中央級廣電媒體賬號、5716個省級廣電媒體賬號[7]。建議地方新聞電視臺有序開通受眾使用率較高的短視頻平臺賬號,細致整合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渠道,以多平臺融合的方式構建高效傳播形態(tài)。首先是分批次在不同時間段組織專業(yè)團隊考察學習先進單位,總結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臺的傳播優(yōu)勢與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作品投放方案,具體包括投放時間段、視頻制作內容、內容呈現方式等,達到精準投放的目的。其次是基于精細的人工制作和智慧的信息技術輔助,制作具有當地特色的短視頻作品,將百姓生活氣息融入時政新聞。最后是視頻推出后的回應、交互、總結,電視臺團隊責任人輪番回復網友的評論,加強與廣大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全力打造一個服務百姓生活、關注時事動態(tài)的短視頻平臺[8]。以多媒體融合為抓手實現多平臺一體化生產模式,是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對加強與百姓之間的互動交流也非常有用。地方電視臺可以引入茶座會客廳、見面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并整合受眾感受與意見,將自身打造成引領群眾的輿論高地,從而實現電視新聞所追求的人在何處,主流聲音就在何處傳播和引領的工作目標。
(二)提高短視頻新聞的內容價值
新聞價值是能夠激起人們共同興趣的構成新聞事實的要素。衡量新聞價值的主要指標就是受眾需求滿足度以及貼合受眾利益的程度。新聞短視頻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用戶碎片化時間,因此在時間限制下只能做到淺表性的內容介入,短視頻如果在內容上沒有直接聯系受眾興趣或切身利益,則幾乎沒有內容價值可言[9]。對此,電視臺要將用戶需求納入新聞選題的考慮,最好將其貫穿內容策劃全過程,這是使新聞短視頻讓廣大受眾感到眼前一亮的關鍵點。以“廣東經視”為例,該新聞短視頻抖音號在河南省2021年特大暴雨洪災事件報道上反應迅速,編輯方式和內容直接從常規(guī)資訊轉變?yōu)闊狳c視頻,于2021年7月20日晚8點接連制作并發(fā)布了12條相關報道的短視頻,于7月21日發(fā)布了24條動態(tài)跟進式短視頻,其中登上抖音熱榜的有10條,播放量均達百萬次[10]。
(三)創(chuàng)建以短視頻為主的“在線直播”
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發(fā)展是進入全媒體時代的必經之路,而這一發(fā)展道路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體現。短視頻新聞具有真實性和權威性特征,在廣大受眾面前有著絕對的公信力,以此為基礎可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進行短視頻直播。和傳統電視新聞直播相比,短視頻直播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勢就是不存在地點、時間限制,短視頻新聞直播利用各種移動終端建立與用戶的聯系,完成實時性的新聞傳播,而且用戶還能與直播端進行互動,自由發(fā)表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受眾更加認可新聞內容的真實性[11]。以武漢“雷神山”醫(yī)院建設新聞的傳播為例,用短視頻的方式進行新聞直播將更多人吸引到了直播間,遠距離了解和關注新聞事件的人越來越多,快速催生了“云監(jiān)工”這一網絡名詞,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受眾都增強了觀看新聞的體驗感。短視頻新聞直播一方面可帶給受眾更強烈的心靈震撼,另一方面還能凝聚屏幕前每個受眾的心[12]。大力發(fā)展電視新聞短視頻,以直播的形式開啟電視新聞媒體新篇章,賦予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動力。
(四)提高媒體人員基本素質
培養(yǎng)短視頻創(chuàng)作意識,強化互聯網思維。在把握短視頻的特點和優(yōu)勢的基礎上,了解短視頻制作流程、運營規(guī)律,圍繞轉發(fā)率、點贊量、完播率來調整新聞短視頻制作。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鼓勵新聞媒體人員勇于嘗試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表現手法,從標題、字幕、配樂到內容,都要盡量做到推陳出新,以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優(yōu)化新聞傳播效果。加強團隊協作。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實現信息共享、技術支持和資源互補,提高短視頻新聞的生產效率和質量[13]。深入互動交流。與受眾積極互動,了解受眾需求和反饋意見,不斷優(yōu)化短視頻新聞內容,提升傳播力。遵守法律法規(guī)。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確保短視頻新聞內容的健康、合法,避免出現侵權、誹謗等法律風險。持續(xù)關注行業(yè)動態(tài)。關注短視頻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和新技術應用,及時調整短視頻新聞制作策略,保持競爭力。
(五)從語態(tài)入手增強新聞短視頻網感
一方面,利用潮流熱詞來豐富新聞語態(tài),打破人們對傳統新聞較為嚴肅的刻板印象。人們對電視臺播音主持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字正腔圓”,而全媒體時代地方電視臺在新聞節(jié)目制作上,要更加積極地迎合受眾需求,按照互聯網平臺的傳播要求和形式制作節(jié)目[14]。以《主播說聯播》為例,以康輝、李梓萌為代表的主持人紛紛嘗試用年輕人喜歡的語言來增強網感,將當下出現在新聞時事中的金句靈活運用在新聞主持中,再加上蘊含情緒的肢體動作,建構了一個個充滿網感且具有權威的主持人形象。另一方面,嘗試塑造年輕化形象,運用情感化口語表達。電視新聞通過創(chuàng)新的節(jié)目制作來塑造年輕化形象,加上情感化的口語表達,對全媒體時代的受眾而言接受度更高[15]。和電視節(jié)目相比,短視頻網絡平臺沒有明顯的固定特征,以娛樂性為主,電視新聞在短視頻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離不開主持人語態(tài)和形象的改變,在不失風范的前提下增強網感,滿足受眾需求。
飛速發(fā)展的短視頻平臺使媒體傳播格局陷入了直面挑戰(zhàn)與發(fā)展機遇的境地,短視頻平臺已成為各大主流媒體傳播新聞內容的主陣地。地方電視新聞及主流媒體在全媒體時代要抓住短視頻這一風口,調整新聞思維和傳播模式,在短視頻傳播業(yè)態(tài)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引領主流輿論。
[1] 曹玉昆,許曉纓.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短視頻化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0):56-58.
[2] 解建文.淺析電視民生新聞轉型發(fā)展中的短視頻化傳播[J].新聞傳播,2023(7):71-73.
[3] 劉威洋.芻議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融合傳播之路[J].傳播力研究,2022,6(11):64-66.
[4] 譚魯民.可視化表達短視頻突破靶向式傳播:閃電新聞客戶端積極探索融媒新路徑[J].視聽界,2021(4):28-30.
[5] 肖津.從常態(tài)化到新常態(tài):基層融媒體做好新聞短視頻報道的方法[J].聲屏世界,2023(12):93-94,101.
[6] 饒曉科.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編輯策略與創(chuàng)新趨勢[J].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3(14):166-168.
[7] 李旸.媒體融合背景下短視頻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電視技術,2023,47(1):167-170.
[8] 魏凌鋒.如何實現電視新聞短視頻的有效融合傳播[J].記者搖籃,2023(7):78-80.
[9] 滕海鵬.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如何做好新聞短視頻[J].記者搖籃,2022(5):93-95.
[10] 紀哲.電視媒體短視頻新聞發(fā)展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0):156-158.
[11] 李俊敏.新媒介生態(tài)下電視新聞短視頻的發(fā)展和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3):16-18.
[12] 周瓊.新聞短視頻“霸屏”電視新聞如何拓展發(fā)展路徑[J].采寫編,2022(6):58-60.
[13] 薛海霞.短視頻風口下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力塑造途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0):159-161.
[14] 劉威洋.芻議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融合傳播之路[J].傳播力研究,2022,6(11):64-66.
[15] 聶鑫焱.“做活棋眼”:以短視頻推動融合發(fā)展:以上海廣播電視臺“看看新聞Knews”為例[J].傳媒,2021(4):26-27,29.
作者簡介 徐凌云,編輯,研究方向: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