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覺是我們感知愛與美好的重要方式。但是人類進化出味覺的最初目的,卻不是為了享受美味。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可沒有挑食的權利,他們無法根據經驗來進食,必須不斷地嘗試每一種看起來可以吃的東西。在這充滿危險和死亡的過程中,人類進化出了可以判別食物營養價值和有害程度的功能——味覺。我們的味蕾有助于確定某種東西是否可以吃。以下是五種基本口味以及它們對我們身體的幫助。
味覺的“五原味”
我們所能看到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實際上都是由紅、綠、藍三種顏色混合產生的,而這三種不能再分解的顏色,就是人們所說的光學三原色。那么,在味覺中,是否也有類似于三原色的存在呢?
研究表明,人類能夠區分出4000~10000種不同的味質,這些味質的味道雖然千差萬別,但本質上都是由咸、酸、甜、苦、鮮,五種基本的味覺組合形成的,相當于味覺的“五原味”。
苦
苦味帶有強烈且通常令人不快的味道,不是人類天生喜歡的味道,這是有充分理由的。苦味是毒素或毒藥的強烈指標。在自然界中,苦味多數來自于植物中的生物堿,而生物堿有很多種類是有毒的。
一種東西如果有苦味,那么它有毒的可能性就比沒有苦味的東西高很多。因此,我們進化出苦味感受器,可以快速識別出哪些食物可能有毒,避免攝入毒素。
然而,我們可以培養對苦味食物的喜愛,例如咖啡和苦瓜。除非加糖,否則即使可可粉也很苦。綠茶和紅酒也是如此。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消化。當我們吃這些食物時,它們會增加唾液的產生,從而引發胃酸和膽汁的分泌——這是消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咸
雖然鹽可以使食物味道更好,但這并不意味著越多越好。太多是壓倒性的——淹沒了食物的自然風味。飲食中鹽分過多也會導致高血壓、中風和心臟病。但是,添加適量的鹽可以改善食物的味道。在整個烹飪過程中用鹽調味是最有效的。
除了在食物中帶出最好的味道,使肉更多汁和減少苦味之外,我們渴望鹽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的身體需要鈉作為維持電解質穩態的必需營養素。電解質參與人體內許多重要的功能和代謝活動,補充電解質對人類生命活動的維持非常重要。
鈉離子、氯離子是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的主要無機鹽離子,于是我們進化出了可以感受無機鹽離子的咸味感受器。
酸
在炎熱的夏天,我們喜歡吃些略帶酸味的食物來調節食欲,但是對原始人類來說,酸味是一種不好的信號——這可能是食物未成熟或變質的警告信號。為了更好地生存,進化出酸味感受器,可能有助于人們避免食用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食物。
酸味主要與柑橘類水果、酸奶和其他發酵食品有關,例如瑞士奶酪和變質的肉類。在觀察動物世界時我們會發現,某些食肉動物不再能察覺到甜味、鮮味或苦味,但酸味是一種一直可感知的味道。猩猩似乎喜歡酸味,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酸性食物與維生素C相關。
由于人類自然產生維生素C的能力在6000萬年前就已經喪失,因此食用酸性或酸味食物可能有預防壞血病的作用。
甜
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所以那些能提供充足能量的東西是我們祖先求之不得的,比如碳水化合物。與所有碳水化合物一樣,糖會釋放血清素——這是人們喜歡它的原因之一。這些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我們補充能量。
由于甜食含有大量卡路里,它們為我們的遠古祖先提供了能量和更大的生存機會。一般來說,越甜的東西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越高,于是我們進化出了甜味感受器,來專門識別這種高能量的食物。但我們祖先攝取的含糖量高的食物來源是水果、蜂蜜和一些根莖類蔬菜,它們不能大量用于經常消費。
鮮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攝入人體必需營養素是保障生存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某種食物富含蛋白質,它會很容易釋放出游離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進化出能“探測”這些物質的鮮味感受器,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日本化學家池田健根博士于1907年發現這種味道并命名為鮮味。他意識到昆布的味道與其他四種味道不同。在弄清楚味道的來源是氨基酸谷氨酸后,他開始用谷氨酸生產調味料。直到1990年,鮮味才被官方認定為“第五味”。
辣味并不是味覺
我們耳熟能詳的“酸、甜、苦、辣、咸”中的“辣”并不是味覺。辣是植物中的一些化合物比如辣椒素、胡椒堿、姜辣素等,刺激人的TRPV-1受體(疼痛感受器)而產生的一種痛覺。這些化合物本是植物用來對抗微生物和天敵的產物,卻因為其特殊的芳香和感官刺激被人類當作調料。
痛覺感受器不止分布在口腔中,人的皮膚表面、腸道等部位均有分布,這也是為什么洗辣椒后的雙手、吃完麻辣火鍋后的腸道會有“火辣辣”的感覺。
人的味覺會變嗎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同味道的味質,其實是不同類型的“外來刺激”,例如酸味主要來源于氫離子,咸味主要來源于鈉、鉀等金屬離子的刺激,而帶有“甜”“苦”“鮮”等其他味道的物質則會分別與各自對應的G蛋白偶聯受體結合,引發相應的神經電信號。
作為味覺的“接收器”,我們的味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通常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舌頭表面味蕾的數量是逐漸減少的,功能也會出現減退。臨床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人與20~40歲的人相比,對食鹽、蔗糖等物質的敏感度大幅下降。而疾病、藥物、吸煙等因素的干擾,也會導致人的味覺功能失調,甚至喪失。
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日常生活中更常見的是“竄味”,也就是味覺功能的暫時改變,例如局部麻醉能夠使人們的味覺暫時喪失,而另一些物質則能夠對某一種或幾種味覺起到抑制或加強的作用。
相信很多小伙伴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刷牙之后立刻吃水果,原本酸甜可口的水果會變得又苦又澀……刷牙而已,難道我們把舌頭刷壞了?
其實,這很可能與牙膏中一種叫作月桂基硫酸鈉的表面活性劑有關,科學家們認為,月桂基硫酸鈉能夠抑制甜味受體,激活苦味受體,而且效果甚至能夠持續1個小時。
在漫長的生存演化過程中,人類進化出了多種味覺感受器,判斷食物的營養價值,并避免食入毒物。如今味覺的作用不僅限于生存中的趨利避害。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的長期作用使人們對味覺的識別產生差異,最終形成了人類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孟敏學薦自《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