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這個故事,發生在北京某小區。這個小區,離北京最繁華的中央商務區只有三站地,小區物業管理不錯,居民滿意度很高,在北京有點名氣。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小區物業費的價格。先給大家一個參考值:全國大中城市小區物業費的收費標準平均為每個月每平方米2元左右,而這個地處北京繁華地段的小區物業費只有0.43元,約為全國平均價格的1/5。
沒錯。一套50平方米的單元房,一個月只需繳納21.5元,一年是258元。這里的物業費為什么這么便宜呢?因為不能貴。
這里是中國城市常見的那種居民區,建成于三四十年前,現在,成了大家說的“老破小”。
2021年,我聽說有一家公司專門做這類小區的物業改造和服務,不由得好奇心起。我想搞清楚的是:這能掙錢嗎?
我替這家公司算了一筆賬:收入,是每個月每平方米0.43元的物業費,加上停車費、閑置空間改造后的商業租金;投入呢,是動輒幾千萬元的改造費。據說,10年才能回本。
10年才能回本的生意能干嗎?即使干,又有多大的發展前景?
這家公司的董事長陶紅兵說:“確實可以掙到錢,也可以做大。就是慢點。”
怎么辦呢?
每月每平方米0.43元的物業費,請不起專職清潔工——在北京雇一個清潔工,月薪至少得三四千元,20萬平方米的小區,大概需要20個人,每個月的人工成本就是6萬到8萬元。
但在這種老社區,有不少撿廢棄物品的人。這其中,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以老人為主。子女們反對父母撿垃圾,換不了幾個錢還沒面子,可這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人都需要有點事干啊。這些人不光撿,還鬧——搶地盤,這給小區治安增加了不少負擔。
物業公司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分5步,解決了小區的清潔問題:
第一,先分地盤。這三棟樓的紙殼子、礦泉水瓶歸你撿,那三棟樓的歸他收,片區衛生也由他們負責。這下,他們的責任感有了:這是我的地盤啊!
第二,給每個人發一件工作服,工作服背后寫著“社區清潔志愿者”。這下,榮譽感有了——志愿者,正經事兒啊!子女們也不反對了。
第三,在樓下搭建了小棚子,專供他們放置廢品。這下,主場意識也有了。
第四,不光要把樓前樓后的衛生搞好,還要負責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這下,工作的價值感也提升了。
第五,每人每月再發500元的津貼。這下,收入也提高了。
原來,還能這么干!
按傳統思路,解決一個小區的清潔問題,就是花錢、堆資源。有錢就有辦法,沒錢就沒辦法。
但是在這個故事里,你會發現,堆資源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還是那句話:“處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于你如何解決別人的問題。”
讓更多的人,甚至讓自己用戶之外的人,比如這些撿垃圾的人過得更好,這本身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
那么,怎么收“老破小”社區的停車費呢?
物業公司收入的來源之一是停車費——過去車主都是亂停亂放,根本不交費;現在環境規范了,車輛有人管了,但是到了收費的時候,工作人員卻容易和住戶起沖突。
那怎么辦呢?雇用外地小伙兒來收北京小伙兒的停車費,工資高,還收不上來,但請北京大爺來收北京小伙兒的停車費,那就沒問題了!
小區里那些剛退休的北京大爺,渾身都是勁兒,正琢磨著去哪兒找點事兒干呢,給他們發個紅袖箍,去管停車收費的事。
那怎么管這些北京大爺呢?北京大媽,一個大媽管理一幫大爺,效果好著呢。公司再給每個人每月發點辛苦費,大家都很滿意。
還是之前的思路:通過解決別人的問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降低成本,使更多人受益,那么,即便只收0.43元的物業費也是可以的。
做事都需要資源,但是資源可能不是我們通常想的那樣。我們需要拆掉思維里的墻。
(尹謙薦自《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