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重慶出版集團出版的《三體》于2015年獲得美國科幻界諾獎“雨果獎”,中國科幻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實現了重大突圍。文章回顧了《三體》在國內外的出版歷程,梳理了《三體》在國際上取得的主要成績和獎項,總結了重慶出版集團在《三體》“走出去”過程中采取的具體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深入探討了當中遇到的問題和困境。文章提出,中國出版企業應積極探索出海之路,借鑒《三體》“走出去”的成功路徑,從策劃世界性選題,選擇優秀的譯者,持續跟進后續出版、營銷環節,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學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文章旨在通過剖析《三體》“走出去”的成功經驗,為更多出版企業“走出去”提供啟示與思考。
關鍵詞:《三體》;“走出去”;版權輸出;國際傳播;海外圖書市場
中圖分類號:I207.42;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1-0033-03
重慶出版集團自2005年成立以來,一直大力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與理解[1]。《三體》就是重慶出版集團大力推進和實施的圖書版權“走出去”項目。
本文梳理《三體》的出版歷程,總結該項目取得的成績,并深入剖析該項目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積累的經驗,以期給更多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鑒,助力中國文學更快、更順暢地登上世界文學舞臺。
2008年,重慶出版集團出版了《三體》第一部,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銷量常年穩居銷售榜榜首。
2014年,《三體》英文版在美國出版,2015年,獲得了有“科幻界諾獎”之稱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此后,《三體》多個語種版本在各個國家出版,并不斷刷新中國文學在海外銷售、獲獎的紀錄,在全世界范圍掀起一股中國科幻文學熱潮[3]。
(一)版權輸出超30個國家和地區
《三體》項目已累計輸出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韓國、泰國、俄羅斯等在內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出版英語、韓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匈牙利語、泰語、波蘭語、日語等18個語種,外文版累計銷量超330萬冊。
(二)海外頻頻獲獎,社會反響強烈
《三體》獲得多項國際文學大獎,是首個獲得國際關注和認可的中國文學作品[4](見下表)。

(一)世界性選題,使《三體》走向世界成為必然
中國文學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首先要跨越的障礙是文化差異。《三體》能夠被海外讀者接受并喜愛,本質原因是其內容符合世界性選題的標準[5]。
第一,《三體》是一部硬科幻小說,它滿足了全世界科幻愛好者的需求。第二,故事背景設置為中國,滿足了廣大海外讀者對中國的好奇心。第三,寫作方式受到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巨大影響,因而西方讀者在閱讀《三體》時不會有陌生感。第四,面對災難時對人性的討論,一直以來都是西方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的主題[6],而《三體》探討的正是地球存亡、人類命運的話題。第五,《三體》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不會令讀者產生枯燥乏味之感。
(二)高質量的翻譯,是《三體》取得成功的保證
《三體》“走出去”能夠獲得成功,除了作品本身非常優秀,高質量的翻譯是其順利“出海”的保證。
《三體》的翻譯由美籍華裔科幻小說家和翻譯家劉宇昆完成。劉宇昆憑借作品《手中紙,心中愛》和《物哀》于2012年和2013年相繼獲得歐美三大獎項——“星云獎”“雨果獎”和奇幻界最高獎“世界奇幻獎”[7]。劉宇昆的翻譯無疑是對原著進行了一次完美的二次創作。他充分領會作者想要傳遞的內容,理解原始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采用目標語言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表達方式進行轉化。并且,對于較難理解的名詞、事件等,還添加了腳注和解釋性注釋,幫助讀者理解。
(三)專業海外版權代理的渠道和經驗,推動《三體》更快走上世界文學舞臺
《三體》在海外獲得成功,專業海外版權代理商的參與和付出不容忽視。中教圖公司針對《三體》的海外版權代理工作,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版權輸出前,找到譯者劉宇昆并投入資金完成全文翻譯,在劉宇昆的引薦下,美國知名科幻文學出版公司托爾圖書出版公司購買了《三體》的版權。
第二階段,版權成功轉讓后,為《三體》開設專屬英文網站、推特及臉書賬號,定期發布作品進行宣傳;邀請國際知名科幻作家大衛·布林等權威人士撰寫書評;為《三體》制作宣傳短片和主題曲[8]。
(四)持續跟進和挖掘《三體》項目,將劉慈欣作品打造成世界級IP
重慶出版集團和中教圖公司攜手,持續跟進和挖掘《三體》項目,使得以《三體》為代表的劉慈欣IP刷新了海外讀者對中國當代科幻文學的認識與理解,為中國科幻文學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動力[9]。
中教圖公司總結了美國市場的成功經驗,明確了海外推廣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重慶出版集團和中教圖公司聯手,不僅把《三體》三部曲版權輸送到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等國的知名出版機構,還把劉慈欣的其他代表作品,如《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鄉村教師》等,成功輸送到海外。
(五)搭乘國家“走出去”扶持政策的東風,加快推進項目“走出去”進度
自2003年以來,為打造一個全面、立體的“走出去”政策環境,切實有力地推動中國出版企業的作品成功“出海”,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10]。重慶出版集團積極響應政策指引,在“CBI翻譯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等多項政策的扶持下,提升《三體》項目的推進速度,擴大推廣范圍。短短兩三年,不僅完成與歐美出版強國的合作目標,還與“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小語種國家展開文化交流與合作[11]。
(一)前期的翻譯費用是較大壓力
由于語言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歐美出版市場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度較低。并且,歐美國家很少有精通漢語的編輯。因此,《三體》想要順利“走出去”,向海外出版機構主動提供全文翻譯成為關鍵。而在當時前路未知的情況下,前期高昂的翻譯費用,對重慶出版集團和中教圖公司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面對如此大的風險,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
(二)缺乏優秀譯者,使得前進步伐受阻
優秀的譯者能夠跨越中西方的文化隔閡,消弭文化差異,發揮連接雙方的橋梁作用。例如,莫言的作品能成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英國譯者葛浩文的翻譯密切相關。《三體》的內容屬性及其中融入的大量中國元素,導致該項目很難找到合適的譯者。中教圖公司頗費周章,歷時半年多,才確定由劉宇昆來完成翻譯。
(三)不熟悉歐美出版市場,出版營銷工作步履維艱
由于不熟悉歐美出版市場,不了解目標國的文化環境、出版市場的需求,導致無法找到最合適的出版機構,無法與當地的媒體合作宣傳及參評獎項。《三體》項目最初也面臨這樣的困境。幸運的是,在劉宇昆的引薦下,將版塊輸出給美國托爾圖書出版公司,并開始接觸美國各大主流媒體,開展全面營銷宣傳,參與“雨果獎”的競爭并獲獎。
(一)要選擇世界性選題
談文化復興,絕不能狹隘地唯本民族至上論,而應打破思維限制,去發掘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的選題。簡言之,文學項目要想“走出去”,在選題策劃階段就應立意國際出版,在中國文化內核里尋找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鼓勵當代作家創作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的作品,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12]。
世界性選題的參考標準主要有:超越民族性的與全人類相關的話題、有中國元素、西方讀者熟悉的寫作方式、關注人性、故事優秀。
(二)要選擇精通雙語的優秀譯者
好的翻譯直接決定作品在海外出版營銷的效果。《三體》的成功,離不開譯者劉宇昆的功勞。
中國出版企業在推進“走出去”項目時,一定要選擇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精通雙語的優秀譯者。這樣的譯者能充分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含義,兼顧目標國讀者的文化差異、閱讀習慣和語言特點,以恰當的方式將中國文學作品傳達給海外讀者。這樣的譯者如劉宇昆、葛浩文、米歐敏、諾埃·杜特萊、陳安娜,他們精通漢語,對漢學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且從事中國文學作品對外翻譯工作多年,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13]。
(三)要持續跟進輸出后的出版、營銷環節
中國文學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中國文學作品要想真正走進海外讀者的視野,還需要持續開展契合海外圖書市場需求的、強有力的宣傳推廣工作[14]。
也就是說,中國出版企業在版權成功輸出后,還要關注作品外語版本的設計、裝幀、印刷工藝等,要介入到出版、推廣和營銷環節中,切實推動中國文學作品走進海外圖書市場。
(四)要多“走出去”,熟悉海外出版市場
要讓更多中國文學作品順利“走出去”,前提是要讓相關企業和人員多“走出去”,或參加國際書展,或深入到目標國調研,或直接拜訪與交流。雖然如今互聯網發達,人們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了解世界,但人與人之間需要思想的碰撞,文化與文化之間需要融合,這些都不是簡單地在互聯網上去了解和探索就能完成的。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最近的圖書信息、最好的經驗分享,都需要從業人員“走出去”才能獲取[15]。
《三體》在國際上的成功突圍,代表中國科幻文學作品已經獲得海外讀者的認可。雖然科幻文學只是中國文學分類中的一個小眾類型,但它已經為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國門蹚出了一條道路。
未來,中國出版企業應從策劃世界性選題出發,選擇優秀譯者,跟進后續出版、營銷環節,更加積極地探索“出海”道路。
參考文獻:
[1] 張海云,石運章.“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中國文學“走出去”路徑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18,20(1):109-113.
[2] 付筱娜.攜想象以超四海: 《三體》的海外傳播之鑒[J].當代作家評論,2018(1):174-179.
[3] 鮑立泉,袁宇杰.中國圖書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以科幻小說《三體》為例[J].華中傳播研究,2016(2):111-119.
[4] 吳瑾瑾.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海外傳播及其啟示:以劉慈欣的《三體》為例[J].山東大學學報,2021(6):172-184.
[5] 賀亞玲.中國文學走出國門:以《三體》英文版為例[J].出版廣角,2016(13):58-59.
[6] 劉舸,李云.從西方解讀偏好看中國科幻作品的海外傳播:以劉慈欣《三體》在美國的接受為例[J].中國比較文學,2018(2):136-149.
[7] 王亞文.中國本土文學譯介傳播能力的提升: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以劉慈欣小說《三體》為例[J].中國出版,2019(1):23-26.
[8] 錢航,王立倩.《三體》系列海外傳播模式分析[C]//2020年社會發展論壇(西安)論文集. 2020:88-89.
[9] 劉悅.中國出版“走出去”戰略助力版權貿易新發展[J].文化產業,2021(13):155-156.
[10] 唐潤華,喬嬌.中國科幻文學海外傳播:發展歷程、影響要素及未來展望[J].出版發行研究,2021(12):83-92.
[11] 馬會峰.拓展出版渠道,打造中國文學立體出海新范式[J].出版廣角,20(15):33-35.
[12] 齊麗華.走出去圖書選題的外向型思維[J].出版參考,2014(13):27.
[13] 焦丹,賀玲玲.“麥家現象”對中國文學譯介海外傳播模式構建的啟示與思考[J].翻譯研究與教學,2021(2):89-93.
[14] 李政.中國出版“走出去”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科技傳播,2020,12(8):28-29.
[15] 李婷,韓建民,杜恩龍.“十四五”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展望與思考[J].科技與出版,2021(1):27-35.
作者簡介 劉紅,副編審,研究方向:版權貿易、國際出版、國際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