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身體活動是人體為了滿足某種主觀意識而進行的活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自身的健康水平。目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明確身體活動量對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機制,以120名青少年為被試,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其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對生活滿意度及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研究結果對引導青少年合理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其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深化青少年身體健康與個體心理及行為適應不良的關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fficacy
HU Jun-ying1 "LIU Ru-zheng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3,China)
Abstract:Physical activity is an activity carried out by the human body to meet a certain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economy,
people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health level while satisfying their material needs. At present, physic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have become a hot issue in today 's society.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fficacy, 120 adolesc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fficacy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olescents ' physical activ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fficacy.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eenagers to carry out reasonable physical exercise to improve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fficacy, and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maladjustment.
Key"words:Juvenile adult;Physical activity;Life satisfaction;Self-efficacy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國民健康水平。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明確指出,提高青年人身體健康水平;加強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提高不同青年群體健康水平;加強青年健康促進。通過以上政策文件可以看出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提高少年身心健康已經成為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當今時代,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青少年面臨著中考、高考的壓力,繁重的學業(yè)與考試使得青少年身體活動日益減少。同時,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讓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方便省力。在如此多重影響下,青少年變得越來越少動多靜,身體活動時間漸漸縮短,活動強度降低,青少年的身心狀況呈現(xiàn)持續(xù)下降的趨勢。身體活動量的缺乏對健康的危害是直接的、迅速地和不可小覷的,是世界范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作為未來國家發(fā)展的后備人才資源,提高青少年生活滿意度,促進其生理及心理衛(wèi)生健康,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加快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生活滿意度作為認知因素,它影響青少年的情感體驗、對生活目標和行為追求的定位,并對個人甚至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xiàn)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1],這對于青少年的發(fā)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人們?yōu)榱私】档厣睿枰獜娀瘜ι畹哪康囊庾R和自我認同感,通過正確的身體活動,幫助自我獲得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引導青少年參加科學的體育活動,樹立正確的鍛煉觀念,通過參加身體活動提高身心健康,發(fā)展身體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并提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常進行身體活動,可以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親密感。社交屬性是人的本能,身體活動豐富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來自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會大大降低,從而消除青少年的生理疲憊與心理煩惱。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青少年”是推動我國發(fā)展道路上的生力軍,肩負著祖國發(fā)展的重擔。當今時代,青少年更該增加身體活動量,提升生活滿意度,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為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努力。
本研究立足于鍛煉心理學研究視角,采用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三個變量,構建作用機制理論模型,通過深入剖釋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討論青少年身體活動量這一外部行為對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1前言
1.1身體活動量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任何骨骼肌收縮引起的高于基礎代謝水平能量消耗的機體活動[2]。美國運動醫(yī)學會把身體活動的概念界定為:個體在處于安靜狀態(tài)時會產生一定的基礎代謝,而肌肉的運動會增加并加速這種基礎代謝效率并使機體內消耗的能量大大增加,這種能夠增加能量消耗的活動就叫做身體活動[3]。一定的身體活動量能夠有效縮小非傳染性疾病和肌肉疼痛的概率,對改善壓力、焦慮和抑郁等精神方面的疾病也有正面效益,有助于增進人們關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4-5]。青少年時期是生命的早期階段,該時期的健康規(guī)劃行為對成年以后健康行為促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6]。因此必要且足夠的身體活動對青少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采用國際身體活動量問卷來調查青少年身體活動量,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身體活動量越高。
1.2生活滿意度
Medley將生活滿意度定義為決定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這一概念,個人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形成期望,而這種期望是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價自己的依據(jù)。它是評測個體對當下生活質量滿意與否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個體心理衛(wèi)生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7]。生活滿意度是每個獨立的個體對自己當下的生活質量與其設定的標準對照所產生的主觀評判,是評價某一社會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重要參數(shù)[8]。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可以這樣定義,即在青少年所涉及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條件中,青少年自己對過去、現(xiàn)在的整體生活的主觀的、個人的滿足感。生活滿意度同時受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包括客觀方面的社會因素、生活事件等的影響,也包括主觀方面的認知觀念、情緒情感、意志品質、行為能力以及包括身體活動在內的影響[9]。研究表明,促進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身體活動[10],時常參與身體活動的個體,生活滿意度會得到明顯增強[11]。本研究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來調查青少年生活滿意度,量表分值越高表明生活滿意度越高。
1.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一定條件下完成特定目標的潛在能力的主觀判斷,是個體自信程度的表現(xiàn)[12]。這個概念由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兩部分組成,結果預期是指獨立的個體對自我的某種行為發(fā)生后結果的推測,效能預期是獨立的個體對自我能否成功完成某種行為的判斷。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可以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的變量,是根據(jù)如何認知自我而產生的對完成任務的能力所具備的主觀評判。根據(jù)社會認知理論,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成功完成特定行為以獲得特定結果的信念[13]。
自我效能感作為自我概念的范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個體的行為選擇、堅持和努力程度,從而對個體的行為結果產生影響。不同學者對自我效能感的闡述是不同的,但張宇認為其本質內容都是相通的,即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利用知識和技能完成任務的自信程度,是對自己能力的主觀評價。[14]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可以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的變量,
它是由自我對某種能力的認知行為所產生的。這說明,自我效能感是隨著人的意識而產生的,它是個體對自我生活時間產生影響的行為能力的信念。這種信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個體的認知觀念、情緒情感、意志品質、行為能力。如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影響了個體對工作能力的判斷,正向、積極的自我效能感會讓個體產生有能力勝任工作的信念,從而產生拼搏進取的工作態(tài)度;而負向、消極的自我效能感會使個體產生無法勝任工作的信念,從而產生消極回避的工作態(tài)度,降低工作效率。但在教育學領域,自我效能感可以被定義為學生對在規(guī)定的水平上完成學生所分配的學習相關任務的能力的信任。本研究采用自我效能量表來調查青少年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體育鍛煉是指以身體運動為內容和手段的,且具有一定時長、強度和頻度的身體活動[15],它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16]。消除負面消極情緒,提高自我對當下生活的認知觀念,進而增加生活滿意度[17]。生活滿意度是每個獨立的個體對自己當下的生活質量與其設定的標準對照所產生的主觀評判,作為一種主觀上的心理評價,很大程度上這種主觀評價會因身體活動而產生變化,對生活滿意度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18]。身體活動的強度、頻度都會影響到生活滿意度,自我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說明其參與身體活動的次數(shù)也就越多[19]。
相關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與自我效能感[20-21],同時適當?shù)捏w育鍛煉還能夠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22-23]。綜上,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提高個體身體活動能力,養(yǎng)成良好情緒與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提高生活滿意度。由此可見,身體活動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相互影響[24]。青少年進行身體活動時,他們會對個體當下的認知觀念和情緒情感增加更多的關注,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在此基礎上,本文將研究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并討論身體活動量對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綜上,本文構建出身體活動量對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影響的理論模型,該模型圖如圖1所示。
2方法
2.1被試
抽取120名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9份,有效率為90.8%。109份數(shù)據(jù)進入最終分析,被試年齡在8-18歲之間。其中男生56人(51.0%),女生53人(49.0%),平均年齡12.8歲。
2.2研究工具
2.2.1身體活動量表
國際身體活動量問卷(IPAQ)的目的是為獲得身體活動的可比性測量工具,提供國際上可用的、開發(fā)良好的工具。國際身體活動量問卷(IPAQ)是在包括閑暇時間、室內活動、戶外活動、工作相關、交通相關活動的全面范圍內進行的所有身體活動。國際身體活動量問卷(IPAQ)對過去7天的步行、中度活動及劇烈身體活動程度進行核定,根據(jù)各項身體活動收集活動頻率(每周幾次)和時間(每天幾分鐘)的信息。項目結構化,根據(jù)步行、中等程度和劇烈的身體活動提供分開的分數(shù),總分累加以說明整個活動水平。
國際身體活動量問卷(IPAQ)采用了長句型,為了測量身體活動量的內容,問卷的組成包括參加的頻率、參加的時間、參加的時間以及參加的強度,共7題。身體活動量的總能量成本可根據(jù)年齡組的特定METy值、測量或計算的BMR以及特定活動的持續(xù)時間來計算。其中,總能量成本計算公式、METy值、BMR均從https://www.nccor.org/tools-youthcompendium/background-and-history/獲得。
2.2.2生活滿意度量表
詢問生活滿足的生活滿足標準(SWLS)是Diener、Emmons和Larsen、Griffin(1985)為評價普通人的生活滿足度而開發(fā)的。本文采用中文版生活滿意度量表,共5個題項,5點計分。以Likert 5分尺度組織,即從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生活滿意度越高。生活滿意度量表的克隆巴赫 α(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59;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表1),生活滿意度的KMO值為0.907,巴特利特(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值為591.319,自由度df值為10,p值<0.01,表明信度和效度沒有問題。
2.2.3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了Mahoney(1998)《身體自我效能感測驗紙》,本研究所用問題為自我效能感量表,共9個題項。以Likert 5分尺度組織,即從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生活滿意度越高。題項中否定性問題作了逆題處理。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克隆巴赫α(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為0.773;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表2),自我效能感的KMO值為0.869,巴特利特(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值為777.916,自由度df值為36,p值<0.01,表明信度和效度沒有問題。
2.3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6.0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
3結果
3.1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
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相關系數(shù)。由表3可知,身體活動量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564,p<0.01),身體活動量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553,p<0.01),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618,p<0.01)。身體活動量越高的青少年其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越高。
3.2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的回歸分析
以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為結果變量(因變量),以身體活動量為預測變量(自變量)構成回歸模型,分別進行回歸分析。身體活動量與生活滿意度的回歸分析顯示,標準化系數(shù)Beta=0.564,t=7.061,且p<0. 01,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非常顯著。身體活動量與自我效能感的回歸分析顯示,標準化系數(shù)Beta=0.553,t=6.867,且p<0. 01,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非常顯著。
由表4可知,身體活動量對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身體活動量與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之間產生影響。
4討論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很多教育學者所廣泛關注的問題,已經有一些學者在研究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本文在問卷調查法的基礎上,使用SPSS等處理數(shù)據(jù),得到樣本的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對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進行了研究,探討各變量之間相互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以生活滿意度為自變量,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構建了一個理論模型,明確了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對其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響。研究結果對引導青少年合理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其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深化青少年身體健康與個體心理及行為適應不良的關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
4.1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對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對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的年齡分段,青年為15~24歲,青少年為10~19歲。因此,大部分的中小學生都屬于青少年。而當前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進行身體活動的方式幾乎全部是學校體育課及大課間活動,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在空閑時間選擇去進行體育鍛煉的個體相對較少。青少年應該利用體育課與閑暇時間經常進行身體活動,身體活動對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通過身體活動,青少年可以更加滿意自己的體型,提高對自身的認知,增強個體的自尊心,從而提高青少年對“生活滿意度”的理解。經過一定強度和頻度的身體活動后,個體會感到生理與心理的放松。身體活動能夠將個體的負面情緒和壓力盡情釋放,如此,學生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緩解,降低了負面心理帶來的各種風險。這種心態(tài),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進而提升青少年群體的生活滿意度。因此,要注重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鼓勵與倡導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增加身體活動量,提高體育活動中的身體健康水平,他們會因此更加注重對當下事物的認知與感受,感受身體活動帶給自我生理與心理方面的雙重變化。積極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幫助他們提高生活滿意度。培養(yǎng)體育鍛煉意識,促進青少年養(yǎng)成運動習慣。同時,提高他們參與鍛煉的次數(shù)。學校及家長家校合作,提高青少年對技能的掌握,提高青少年運動興趣。讓青少年主動進行去鍛煉,提高他們身體的活動量。促進青少年身體自尊發(fā)展,并最終賦能其生活滿意度提升。
4.2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對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對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身體活動量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產生影響。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理解為對完成任務時對個體的主觀評價。青少年如果沒有足夠的身體活動,勢必會影響到其情緒情感,從而做出較低的主觀評價,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調節(jié)個體情緒狀態(tài)是自我效能感的本質功能之一[25],能夠更好優(yōu)化認知過程的個體具備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表現(xiàn)出高情緒穩(wěn)定性特征[26]。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校和家庭可以把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作為目標。增強青少年身體活動量,提高青少年社會交往,提高其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滿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從而提高其生活滿意度;提高青少年對生活的掌控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對青少年的行為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消極的自我效能感則會影響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還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諸多不良的影響。身體活動給青少年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一個機會,使青少年在進行身體活動時能夠分散對自身的憂慮和挫折的關注度,對注意力進行有效集中和轉移,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4.3研究局限與展望
在不考慮其他可能影響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的變量的情況下,本研究僅僅探究了身體活動量1個變量對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未來的研究可以以此為基礎,深入分析身體活動與其他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為了進一步豐富和拓展體育活動在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應用,幫助他們發(fā)展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與此同時,也希望青少年積極進行身體活動,身體活動對于青少年的作用和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通過運動影響思維、心理、性格、品質等方方面面。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這才是當代青少年應當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魏曉妍,耿子昂.醫(y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對臨床工作相關能力提升的影響研究[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9(01):79-82.
[2]陳澤愷,朱琳,李展權等.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與肥胖兒童青少年心肺適能改善的劑量-效應關系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22,41(09):687-693.
[3]王雅如.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身體活動量及疲勞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2.
[4] Khan M A, Shabbir F, Rajput T A. Effect of gender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internet addiction in medical students[J].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7, 33(1): 191-194.
[5] Gladys B Mutangadura.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3, 16(2):230-230.
[6]李俊,張惠紅.中、美大學生身體形象與身體活動量及其關系的對比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03):114-120.
[7]謝黎紅,殷曉旺.體育舞蹈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4(4):437-440.
[8]湯玉榮. 我國中老年人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水平及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分析[D].南京郵電大學,2022.
[9]韓會君,段清婷.大學生體育參與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06):97-100.
[10]徐唯.特質正念:鍛煉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01):94-99.
[11]劉青,姜琨,楊麗.聽障大學生鍛煉自我效能感和身體自尊在體育鍛煉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7,38(05):748-750.
[12]張怡偉.工作幸福感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共享性績效激勵的中介作用[J].中國人事科學,2023(01):34-43.
[13]王志梅,宋洪峰.職業(y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綜述和展望[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25(21):132-135.
[14]張宇. 中職學生學校歸屬感與問題行為的關系[D].西南大學,2021.
[15]李京誠.鍛煉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6]胡坤. “健康老齡化”視角下老年人體育鍛煉與生活滿意度[D].西南大學,2021.
[17]王平,高沐陽.參加體育活動對城市離退休人員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05):52-57.
[18]戴群,姚家新.體育鍛煉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關系: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05):67-72.
[19]徐寰宇,殷菲,楊淑娟,吉園依,姚強,張宇,楊洋,劉巧蘭.體育鍛煉對資中縣農村中學生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衛(wèi)生研究,2018,47(06):936-941.
[20]王龍洋,金光輝,張亞文,劉亞男,王凡石,彭昕童,曹胡丹,馬兵,王蘭妹.體育鍛煉對初中生遭受校園欺凌的影響——心理韌性與自我效能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01):67-73.
[21]劉洋,何普芳.“健康中國”背景下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積極心理價值探驪[J].湖北體育科技,2020,39(05):410-414.
[22]鄧瑞.體育鍛煉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社會網(wǎng)絡的中介效應[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01):31-38.
[23]王旭,張勇,李張玉.體育鍛煉、自感身心健康與居民主觀幸福感——基于CGSS2015調查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1,37(01):64-71.
[24]唐征宇.試論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0(03):370-369.
[25]湯冬玲,董妍,俞國良,文書鋒.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一個新的研究主題[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04):598-604.
[26]趙昀,黃麗華,李楊.體育鍛煉對飛行學員情緒穩(wěn)定性的影響:領悟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03):44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