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體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教育與競技體育二者結合對學校訓練、體育人才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作為體育人才培養主渠道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競技體育的發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然而,在實際訓練中,很多學校依然存在著訓練內容不系統、訓練手段落后和教練員水平低等問題,競技體育建設也沒有完全融入到學校體育中。基于此,從體教融合出發,通過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對當前學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以期為促進學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體教融合;學校體育;競技體育;人才培養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athletic talents in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1]"[2]
YANG Jie1,3" LIANG Jialong2" ZHENG Shuqi2" LIU Kedi1
(1.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2.Qiongtai Normal University
3.Key Laboratory Of Child Cognitive &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Hainan ProvinceHaikou)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education and competitive sports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chool training and the training of sports talents.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s as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training of sports talents has gradually come to the fo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in actual training, many schools still have problems such as unsystematic training content, backward training methods and low coaching staf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has not been fully integrated into school sports. Based on this,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in schools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arge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in schools.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Personnel training
作者英文簡介:
Yang Jie (2000- ), male, master's student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key experimental researcher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research direction: school spor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email: 2429083004@qq.com, contact number: 13167762205, address: Hainan, Guilingyang College District, Meilan District, Haikou City, Hainan Province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gyang Campus)
Zheng Shuqi (2000- ),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 of Qiongtai Normal College, research directio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Liang Jialong (2001- ), 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 of Qiongtai Normal College, research directio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Liu Kedi (1998- ), male, master's student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direction: physical education, youth physical health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改革與發展,體教融合作為教育領域中重要的內容,其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此背景下,為了推動我國學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工作有序開展,相關單位應該不斷加強對學生的重視程度,并從具體的工作內容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對學生以及體育后備人才進行優化管理和培養工作。
[3]"[4]"1 體教融合背景下競技體育整體發展趨好
新時代的體育強國建設目標下,我國競技體育發展不斷攀登。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綜合性素質競技人才也不斷涌現,尤其是現階段我國大學競技體育的發展,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更加強調全面性。近些年,多所大學培養的高水平運動員都在所在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CUBA多所高校輸送到CBA的球員質量越來越高,如張寧、黎伊揚、王少杰等,更有清華大學男籃隊員王嵐嵚,于2022年CBA選秀大會被南京同曦隊選中,當選狀元秀;還有在校大學生的國家隊運動員,如清華大學的楊倩、北京體育大學在讀博士蘇炳添等;另還有此前退役后再進入校園學習的鄧亞萍、姚明、劉翔等。同時,教育部在2023年高等學校特殊類招生工作中指出“鼓勵退役運動員發揮專長,申請保送至高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1]。[5]"[6]"這系列培養模式極大的發展了我國部分高水平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拓展了就業面,對于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高潮。
2 現階段體教融合發展的困境
2.1 體與教的誤區
我國在2020年發布體教融合的相關政策后,各地體育部門紛紛響應,但各部分卻似乎沒有完全“融合”。教育部門更加側重于學校體育中體育教學與訓練的發展,以通過體育教學的優化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而體育部門則把重心轉向學校體育中競技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兩者則重點易產生分歧,甚至部分體育部門依舊是“挖人”,獨自培養而已。在體育人才培養的資源上,教育系統的訓練條件、配置、教練員水平、經費投入難以滿足需求,這也是導致學校體育競技人才培養難以向發展的原因[2]。而過去的體育系統競技人才培養則過度疏忽文化素質的培養,導致運動員再退役后就業處處碰壁。學校體育與教育、競技體育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不利于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運動員。
2.2 培養體系不完善
有研究從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角度闡釋了體教融合存在“不完善、不嚴格的評估機制、教育與體育分離、培養目標模糊化”等問題[3],也有指出學訓矛盾迂緩不解,專項人才廣而流失[4],導致高水平運動員后期并未完全提升競技水平,也阻礙了未來的發展。當前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目標較為單一,相關的保障機制不健全,導致我國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嚴重不足[5]。毛振明教授等也提出: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需要進一步改善培養體制,完善運動員的培養,對運動員的選拔建立嚴格的標準,以提升體育人才培養的科學性[6]。由此可見,機制不完善的培養模式只會導致競技人才的流失與誤導。
2.3 競技體育帶來的商業化沖擊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商業化便開始沖擊競技體育,進而影響體教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僅為金錢沖昏頭腦,舍棄未來,拾起金錢,導致多年培養的競技人才付諸東流。因此,更要借助體教融合極大程度地提升運動員個人素養與國家大局意識。國家也要加強競技體育管理,推動競技體育事業健康發展[7]。
2.4 競技人才保障機制不全
體教融合本質是體育與教育協同發展,培育更具有綜合素質的高水平運動員。但當前我國眾多運動員退役后再就業問題顯著,面對就業壓力,更多的家長、競技人才不愿選擇競技體育這條路,再者部分競技人才既要兼顧文化,又要重視訓練,同時還要避免傷病帶來的影響;最后易導致部分運動員沒有取得好的運動成績,也沒有一個好的文憑。綜上所述,體教融合中各項保障不全,進而導致更多的競技人才流失,呈現更多競技之路上的“炮灰”。
3 新時代體教融合視域下學校體育競技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
在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學生中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已經成為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因此提出以下解決思路:
3.1 完善學校體育建設
3.1.1 優化教學資源
在教學師資隊伍上,體育教師是學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對學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校雖然也擁有著一支高水平、專業化以及結構合理的教練員隊伍,但由于種種原因,教練員隊伍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同時,在進行教練員培養時也存在著一定問題:一是很多學校體育教師并不善于訓練工作的開展;二是即使有教練員,其教學訓練水平、手段也較為落后。因此,對于上述問題的解決辦法也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完善教師隊伍建設;二是通過各種培訓手段提升教師們專業理論水平以及競技體育業務能力;三是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為體育教師創造更多機會使其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四是加強與其他學校、體校、社會訓練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
在教學環境條件上,學校體育上要具備基本的體育教學與訓練設施與場地環境,保障基礎訓練的需求,同時積極形成校園特色體育項目,以作為專項技能人才的培養條件。在競技體育訓練上,科學、先進的訓練設條件是基礎,其次需進行專項的理論知識學習,保證運動員能夠明確所從事項目的基礎原理與以后的教學工作。最后,在教學中都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根據學生自身能力與特點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以及教學方案等,從而能夠進一步提升運動技能水平、運動成績以及運動能力。
3.1.2 明確培養目標
明確培養目標將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專項性的培養,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指對學生進行專門體育訓練,在競技體育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為了確保培養人才目標能夠在競技領域得到實現,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人才培養標準進行設定:一是發掘具有運動特長、天賦的學生,并熱衷于進行體育訓練;二是要確保學生能夠達到自身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求;三是要實現培養目標在時間、空間、社會等方面的要求;四是通過教育和訓練兩方面來實現培養目標在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五是在合適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合適的學習,例如前期側重于文化學習,隨著年齡增長逐步轉入體育訓練。此外,學校還要按照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制定的“體教融合”戰略部署來開展學生訓練工作。培養的運動員要具備優秀的運動技術、所從事運動的理論知識、較高的文化素養、在社會上具有正能量。
3.1.3 建設課程體系
當前,學校體育競技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與競技體育訓練的目標要求是不相符的,學校體育培養的競技人才更多是以升學為目標,缺乏主要的競技實力,但學校體育是發掘更多競技人才的寶庫,所以學校體育在當前競技體育項目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很多學校還沒有明確提出學生在畢業后要達到怎樣的水準才能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多數學生都是聽教練的安排,因此完備的體育課程是發掘、培養競技人才的關鍵。在此背景下,培養具有競賽能力、身體素質過硬和具備運動天賦的學生成了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建設合適的課程體系是選拔、培養、輸出優秀體育競技人才的關鍵。
3.1.4 增加經費支持
在過去教育為本、讀書為重的思想與指導方針下,學校絕大多數的建設經費都花在了語、數、英等文化課上,對于體育項目開展、場地建設等經費投入過少,部分小眾項目、特色項目均無法開展。因此,在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學校競技體育工作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在體教融合的發展上更要加強資金保障。首先,在學校體育經費中設置專項資金用于體教融合工作的建設;其次,加大對學校競技體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勵建設競技隊伍,支持參與競賽;再次,政府可以出臺相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學校競技體育項目中來;最后,積極拓展社會力量辦學渠道和方式。
3.2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競賽體系
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學生的競賽體系要與傳統的學校競賽體系進行差異化區分,以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育競賽水平的發展。近些年,青少年體育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在眾多的大賽上也開始嶄露頭角,在2020年東京奧運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眾多項目就通過與體育院校進行合作來促進青少年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升和成長;體育院校也通過組建體育社團來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展現自我和發展特長的平臺。
2020年8月31日,《體育總局 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體發〔2020〕1號)[8],要求全國青年運動會與全國學生運動會合并舉辦,統稱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
由此可見,學生與青年運動員的合并賽事也將逐步開展,各地政府更要以此為據,開展各類地方性賽事、組織U系列賽事;學校更要真正落實體教融合,開展校園體育競賽,培養學校性的競技體育人才,積極組織參與各類賽事,將學生參賽作為一種常態化行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和收獲的機會。通過競賽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激勵,達到人才的培養與輸送。
3.3 加強學校與校外教育單位的合作
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區別在于其培養目標不同,但一旦確定培養競技人才,學校體育應發揮其引導學生的職能,積極尋求體育育人合作模式,學校和校外教育單位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加強對校外教育單位運動員訓練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與校外教育單位一起開展青少年訓練活動;與校外教育單位共同組織好青少年競賽工作;更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體育活動創造條件;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和輸送工作中的溝通合作。
學校和校外教育單位合作是一種“雙贏”的合作,兩者之間相互支持,共同推動體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在“體教融合”中發揮地方政府政策保障和支持作用,發揮體育項目在學校和社會中的育人作用,進而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為國家儲備運動之才、輸送優秀人才。
3.4 加強運動員訓練計劃和周期的統籌
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運動員的教育培養也應該更加注重競技能力的提升和體育文化的培育,從而進一步提高運動員綜合素質能力水平,為我國未來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訓練計劃和周期是青少年競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青少年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文化課知識和基礎運動技能,在運動項目訓練方面缺乏系統全面的訓練和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運動員技術水平和戰術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學校、家庭、社會多主體協調配合下可以形成一套完善而系統的青少年運動員科學有效的培養計劃。
具體來看,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1)建立一個全面涵蓋學生在校學習內容與訓練內容、訓練方法與手段、訓練時間安排、競賽計劃設置等多種要素,且在整個教育培養過程中不斷循環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的科學、系統的青少年學生運動員培養方案;(2)根據不同學校體育項目發展特點、學生在校學習實際情況、學校場地條件等要素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具體專項體育項目;(3)定期對運動員進行體育技能與文化學習的測試,并分析其存在問題,從而為學校運動員選拔與輸送提供準確依據;(4)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輔助青少年運動員訓練及管理模式,同時構建一個集科學性與規范性于一體的青少年運動員競賽體系;(5)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共同合作的方式為學生運動員搭建一套完善而系統的后勤服務體系。
3.5 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加強運動技能和心理素質測評力度與廣度
對運動員的評價機制是影響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在之一。科學而有效地評價機制可以有效促進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實現從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角度去看待運動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建立科學的運動技能和心理素質測評體系,要對運動員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策略等進行綜合評價,對于訓練能力較差、心理素質較弱的運動員則可以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其次,在訓練中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考核機制。對于運動訓練內容、技術動作要有明確要求,學生只有通過對具體訓練內容和技術動作熟悉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動作練習;最后,通過測評結果來反饋運動員對學習訓練計劃制定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改進等;通過對運動項目技術與技能進行分類整理,可以對每一項技術與技能進行詳細分類,通過數據分析來制定相應的技術與技能改進計劃。
在評價機制的建設中更可以融入體育科研力量,通過專業、先進的儀器設備,建立科學的機制是未來開展訓練、培養的有利支撐力量。
4 結語
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的發展是推動體教融合落實有效的關鍵推手,學校體育建設的好,體育人才就會不斷涌現。此外,通過社會競技體育力量助力學校體育競技人才培養與輸送,開拓學校體育競技人才培養的新道路。當下正是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時期,競技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更需要學校、社會、國家共同攜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EB/OL].(2022-11-3)[2022-12-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tslxzs/202211/t20221111_984077.html
[2] 張波,汪作朋,葛春林,崔濤.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審視與發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8(07):57-61.
[3] 李俊偉,魏一諾.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田徑,2022(06):52-54.
[4] 韓順,趙志明.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培養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2(09):73-76.
[5] 陳作松,吳瑛,繆律.深化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運動員選材和培養的發展機遇與創新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09):74-78+87.
[6] 毛振明,查萍,洪浩,孫思哲,錢婭艷,何宜川.從“體教分離”到“體教融合”再到“體回歸教”的中國邏輯[J].體育學研究,2021,35(04):1-8.
[7] 張鳳珍.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8(02):69-71.
[8] 體育總局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2020-8-31)[2022-12-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9/t20200922_489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