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對廣東省十六所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課程之田徑選項課的開設情況進行調查得出:八成的高校沒有開設田徑選項課程,田徑課在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正在降低,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學生對田徑運動缺乏認識、學校課程設置不科學、評價方式較傳統、教學環境不友好等因素。要改變這種局面就應該從推廣田徑運動文化、改革體育課程體系、建立多元評價系統、改善體育設施環境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普通高校 田徑課程 困境 路徑
Dilemma and Solution Paths of Track and Field Elective Courses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16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rack and field elective courses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16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80%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 not offer track and field elective courses, and the basic status of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in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s declining.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dilemma are student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rack and field, unscientific school curriculum,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and unfriendly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promotion of track and field sports cultur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ports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 Track and Field Course; Dilemma; Solution Paths
田徑運動號稱“運動之母”,它是以發展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的全能運動,是其它運動的基礎。田徑運動不僅能提高人的身體素質,而且也能提升人的意志品質、增強人的適應能力,""" 全面提升人的體質健康水平。根據第六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的報告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下降,截止2020年,我國仍有三成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體質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小學生[1].。出現這種情況,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是對于在校學生來講,與其在校的生活方式、膳食營養和體育教育與課余體育鍛煉是脫不了干系的。要改變當前這種局面,除了要加強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改善膳食營養之外,更要加強大學體育課堂教學、豐富課外體育活動、[A1]"[hl2]"[hl3]"開展體育競賽,尤其要大力開展田徑運動,充分發揮提田徑運動功能促進大學生身體形態發展、人體機能水平提高、社會適應性增強,全面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在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把田徑項目作為一門選項課程納入整個教學內容體系既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大學并沒有把田徑納入體育教學內容體系,即使有田徑課,上課學生也不多,田徑課在大學體育中的重要性在降低,基礎性地位正在被削弱。如何改變目前這種狀況?首先應該找到大部分高校沒有開設田徑課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恢復田徑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地位,更好地為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服務。
1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之田徑選項課開設現狀
本文通過對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外語外貿大學、深圳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廣東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16所廣東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開設田徑選項課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田徑課已經淡出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16所高校只有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和星海音樂學院三所大學開了田徑課,占比只有18.75%,所選田徑課的學生人數不足整個學校上體育課總人數的1%,81.25%的高校沒有開設田徑課,這一調查結果與幾年前《我國普通高校田徑選項課縮減原因與對策分析》一文中對全國部分高校的調查基本結果一致,說明近些年并沒有什么改變。[2]在對沒有開設田徑選項課的學校體育部(學院)的老師的調查中發現有66.2%的學校根本就沒有把田徑項目納入體育課程體系;另有88.2%是認為“學生沒有興趣;開了也沒人選”;94.1%是因為“課時有限,學生掌握難度大”;38.2%因場地器材缺乏等原因而沒有開設(表1[A4]")。 這說明隨著這些年“三基教學”、“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高校體育教育思想的不斷演化和 “體能+選項”、“俱樂部制”、“三自主”等教學模式的不斷變化,高校體育課程呈現多元發展,作為傳統體育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田徑,與球類和其它休閑項目相比,就顯得比較辛苦和枯燥,選課人數急劇減少,近八成的高校甚至取消了田徑選項課。田徑項目已經失去了昔日的主導地位,越來越被邊緣化,越來越不受到重視。
2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之田徑選項課所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
2.1 社會認知致使學生不會選
在網絡信息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方便更快捷且良莠混雜,信息的真偽性科學性難以辨別。學生在不斷接收新事物的過程中也會形成新觀念新思想,在體育健康信息領域同樣如此,隨著體育新形式新業態的出現,對體育意識體育觀念以及體育態度都會產生影響,從而使得其體育行為方式發生改變。從對廣東省普通高校1680名大學生的調查中可知(表2)[A5]"有38.92%的學生認為“田徑課對健康生活作用不大”,缺乏對對田徑運動價值的足夠認識,簡單認為田徑就是跑步,而跑步誰不會跑呢?還用學嗎?而實際情況是在每年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發現的確有不少學生50米不會起跑、途中跑姿勢不正確,呼吸節奏混亂、立定跳遠不會跳。學生在可以自己選擇上課項目時容易受大眾選課的影響,選擇的依據并不看重項目的鍛煉價值更偏重于所選項目的娛樂性、考試易過性,重視自己在運動中享受樂趣、釋放壓力、團隊合作、思想交流等。田徑運動相對枯燥呆板很難滿足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精神需求。在當今體育運動繁多的自主選課模式面前,學生更偏向那些“高雅、時尚、流行”新興項目,而對一些諸如田徑、體操之類的傳統運動項目則興趣不大,“臟、累、苦”的田徑運動魅力不足,無法迎合當代大學生的“口味”,導致許多學生不喜歡田徑,一些學校即使開了田徑課也因選課人數不足而取消。[3]
2.2 課程設置導致學生不能選
大學體育課程是傳授體育科學文化知識并用科學的鍛煉方法通過學生身體練習手段達到強心健體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它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一環。[4]要實現“體”這一關鍵環節,就必須通過具體的體育項目為載體來實現。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是根據《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來進行設置,《指導綱要》第五條只規定大學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且修滿規定學分才能畢業和獲得學位,第十一條只對高校確定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原則進行了規范,并沒有規定高校必須開設什么內容的課程,這樣給了高校較大自主權。大部分高校就依據過往經驗、師資力量、場地器材、學生的選課意愿以及安全等因素情況下,開設了諸如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健美操、武術、太極拳、跆拳道、健身等課程,根本就沒有把田徑課放在體育課程體系之中。田徑作為基礎性運動理應成為普通高校公共體育中的一門重要選項課程,然而這樣的體育課程設置,即使有部分學生有上田徑課的意愿也不能選田徑課。
2.3 評價方法引起學生不要選
田徑運動是以跑、跳、投等練習的一項綜合性運動,發展速度、力量、耐力等。從已開設了田徑課程的高校來看,其教學方式從內容到形式,基本還是沿襲過去那種項目式的段落教學,沒有多少新變化[5],例如蹲踞式跳遠,從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各個環節的技術教學,練習內容單調,運動量較大,競技色彩濃厚,缺乏娛樂性,對普通學生來講,要在較短時間內掌握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課程的評價體系“主要采用以教師評價為主的自上而下的評價體系,忽略了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 [6] 的結果性評價,認為這樣客觀公正,過程性評價太主觀,容易引起不公平學生有意見。這種單一、傳統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創新精神、身心發展、綜合素養提高等方面;科學的評價方式應該要充分體現學生在田徑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技能掌握度、身心健康增進度、社會適應度的目標達成,是過程性(提升程度)與結果性(達標程度)相結合的原則體現。從現有的田徑課程評價結果和其它項目的評價結果進行比較時通常田徑課的分數偏低,調查結果也顯示有50.1%的學生認為“田徑課得不了高分”,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不選田徑項目了,因體育成績會拉低績點,影響其評獎和被推免研究生。
2.4 上課環境使得學生不想選
田徑課程的開展需要有規范場地和合符要求器材作為硬件基礎,廣東省16所普通
高校均配備了標準的塑膠田徑場,室外場地的覆蓋率100%,室內田徑場沒有,部分學校在田徑場看臺下設有跑道,可以作為短跑教學場地,絕大多數教學內容是在室外田徑場進行(95.6%),上課環境比不上室內,況且田徑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較大,要想掌握一項技術動作還必須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作支撐。具體到項目上來看,徑賽項目要在跑道上進行,夏天太陽曬并且華南地區夏天紫外線強,很多學生尤其是女生愛美,怕曬黑,很不愿意在室外太陽天上課;田賽項目要么是沉甸甸的鐵疙瘩要么是鞋里布滿沙子,在有很多運動項目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從現實情況86.5%的學生認為田徑課又累又臟,絕大多數學生對田徑項目避而遠之。
3 破解普通高校田徑選項課困境的路徑
3.1推廣田徑運動文化是開展田徑選項課的前提
田徑運動文化是指田徑運動在形成、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發展、人的價值觀、行為方式以及與田徑有關的物質表現形式影響的總和。[7]田徑運動文化影響田徑運動的開展與普及,大學生對于田徑文化的認識程度與其是否會喜愛上田徑運動并自愿接受田徑課程教育有很大關系。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一些像劉翔、蘇本添等田徑標志性人物的影響樹立田徑運動在大學生心目中的位置,向學生傳授田徑運動文化的內涵,使學生能更好的明確田徑運動的地位和價值。充分利用大學生喜愛的傳媒形式宣傳田徑運動的強身健體作用和對體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意義,以轉變對田徑運動的傳統認識誤區。學校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現有政策,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參與田徑運動提高“體側”成績。定期舉辦符合學生實際的田徑類比賽,能讓更多學生參加,有展示自我的天地,像中山大學的校園馬拉松賽、“逸仙杯”田徑運動會以及學生社團舉辦的“一起跑”、“熒光跑”、“多人多足跑”等活動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拉近普通學生與田徑運動的距離,讓田徑賽事在校園活動活躍起來。
3.2 改革田徑課程體系是開展田徑選項課的關鍵
隨著大量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加入大學體育課程體系,田徑選項課要如何在眾多課程項目中受學生歡迎并接受,首先要改變之前那種純競技模式的教學,從生活中挖掘尋找教學素材,結合情景舉行教學。例如,將30米短跑與逃避緊急出現的危險相聯系、將跳遠與跨越小溪相結合、將跨欄與翻越障礙類比等。在優化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注重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例如利用探究啟發式、激勵討論式、小組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8]突出田徑選項課的娛樂性、時尚性、科學性和健身性等特點,提高學生對田徑選項課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的滿足大學生的運動需要。其次,能把一些便于推廣、具有一定鍛煉意義的新穎課程好好的融入到田徑選項課里,安排課外練習能通過體育俱樂部的形式來進行延伸和學習。最后,教師在進行田徑技術動作教學過程中,可以“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并非要求學生完整系統地掌握某一技術動作不可,而是重點就某一技術環節進行練習,突出其對某一項身體素質的鍛煉價值,激發學生興趣。
3.3 建立多元化考評體系是開展田徑選項課的核心
課程評價就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進行檢測,看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設定目標,其方式可以是語意評價、等級劃定或分數表示,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是用分數來評價,學生比較看重分數。要改變田徑課在高校中的尷尬境地其評價方式也要相應改變,既不能在以傳統的結果性定量方式去進行,但是也不能完全強調田徑課的娛樂性而忘掉田徑自身所具有的鍛煉特性。考核標準的制定應當以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田徑運動能力提升[A6]"[hl7]"程度為依據。主要包含:學生對某一技術動作的關鍵環節的掌握程度、對某項具體身體素質的提升效果、參與田徑運動的積極性、田徑運動品質的增強度、田徑運動知識的增進性。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因此田徑考核方式不能一味跟傳統考核方式一樣,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將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幅度作為考核的重要評價指標。這樣就能更有效的緩解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的學習壓力,消除學生對田徑教學的恐懼感與對田徑選項課的認識誤區。
3.4 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是開展田徑選項課的重點
體育教學,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田徑教學應該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下去進行身體練習,只有這樣子才能讓一些身體素質較差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更好的保護,學生才能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執行力、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要求。在田徑選項課教學中教師理應重視師生之間建立起來的和諧、尊重、民主的關系,能使學生在未來走向社會能更好的與他人合作。此外田徑教學也不應以教師傳授性為主而是要以學生的為主體的嘗試教學為主.明確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性、興趣來安排課的內容。讓學生能自主的參與進去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課的內容,教學內容應以協作性和互助性為主。重視學生的體育能力培養。
3.5 改善田徑教學資源環境是開展田徑選項課的保障
良好的場地器材設施是田徑選項課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先進體育場館與設施、充沛的體育器材與一個愉悅的教學環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的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9]學校應該按照國家標準配備足夠數量且合符標準的田徑場及其輔助設施,對現有不足的可以根據各校的區域特點與校內資源進行開發,如學校的山地田野、空曠平地、閑置臺階等可以作為發展身體素質的輔助練習和開展游戲項目場所加以利用。此外,針對南方地區夏秋季炎熱、春季多雨的氣候特征,可以在田徑場周圍植樹造蔭,增建防雨遮蔭設施,這樣可以在大太陽天和下雨天轉換場地,不至于師生整節課在烈日下暴曬影響課堂效率,也不會因為碰上下雨就停課。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拓展校外資源,充分利用公共體育場館、健身路徑、城市綠道等來豐富教學資源,增加新鮮感,提升學習興趣。
4 結語
田徑作為人類最早的生活技能和最基本的一項健身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不應該缺位。田徑選項課教學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面對當前的田徑教學困境,要提升田徑教學質量,引導學生自覺參與田徑運動的學習和鍛煉。[10]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改革和建設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大背景下更要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服務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革除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評體系中的弊病,通過推廣田徑運動文化、改善課堂教學環境、改革課程體系并充分考慮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來設置田徑課,讓田徑課成為學生喜愛的體育課程。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截至2020年,我國三成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EB/OL].(2021-04-26)[2023-06-13]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959.html[A10]"[A11]".
[2].張曉健.對我國普通高校田徑選項課縮減原因與對策分析[J].內江科技,2015(12):132-133
[3].梅秋榮.關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田徑項目困境的思考[J].科學大眾,2013(6):146
[4].王玲.北京市高校體育課田徑項目教學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5
[5].查明藝.田徑運動對當今大學生體質提升的研究[J].田徑 2023(5):41-45
[6].和琰.高校田徑教學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5):39-40
[7].高勇.關于田徑運動價值的多視覺分析[J].體育科技,2014(2):71-72
[8].孫晨晨.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改革策略.青少年體育[J] 2021(9):90-92
[9].劉燕.引入體育游戲對高校身體素質訓練課的應用實踐[J].陜西教育,2023(3):43-45
[10].李法輝.論新時期高校田徑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與應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20(1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