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元時期商品經濟較為發達,景德鎮的手工制瓷業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瓷器銷往各地,尤其是青白瓷。隨著景德鎮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北宋中晚期時制瓷水平便達到了興盛時期,燒造的青白瓷銷往國內外。宋元時期民窯器物屬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合了不同的審美形態,蘊含了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是當時民眾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對此,文章以濟寧市博物館收藏的民窯器物為例,對宋元時期民窯器物藝術風格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宋元時期;景德鎮民窯器物;藝術風格;濟寧市博物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2.024
從宋代起景德鎮陶瓷便包含了民窯和官窯,但嚴格上來說明代后才建設了官窯,民窯的歷史要比官窯早。宋元時期,民窯快速發展,僅景德鎮的民窯已有300余座。民窯也就是民間瓷窯,和宮廷興辦的官窯不同,民窯不是官方經營的,是以商品性生產為主,其生產目的是銷售到各地區,以此滿足市場的需求,獲得盈利。在生產量方面,和官窯相比民窯產量巨大,生產的商品多是陳設器及百姓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瓷器物品。在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中,雖然景德鎮官窯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相較而言,民窯器物風格迥異,排除部分器型和花紋的限制,民窯器物不論是造型上還是題材上都具有豐富性、自由性、樸實性,且能反映出生產者的陶瓷技藝、審美意識、文化情趣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等①。
1 宋元時期的民窯制瓷業
宋代南方的手工業和農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由此也為商品經濟的發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宋代的繁榮使城市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喝茶、插花等成了人們的一大愛好,加上飲食行業的興盛,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器皿的需求不斷增大,由此也推動了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
景德鎮最早在漢代就燒造瓷器,但陶瓷產量較低,史書記載宋真宗景德年間在景德鎮建鎮,當地有高嶺土,這種高嶺土細膩松軟,品質較高。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景德鎮民窯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北宋以后景德鎮民窯也有了創新,由原來的白瓷或青瓷風格,燒造出了青白瓷,這種瓷器顏色偏藍,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間,也為景德鎮瓷器的后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分析當時景德鎮民窯器物興盛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景德鎮當地的優質瓷土資源,為白釉瓷器的細白胎質生產提供了原料;二是從唐五代累積的制瓷技術,受北方地區白瓷薄胎薄釉的啟發,加之白瓷生產技術傳播到南方,江西和安徽等地的窯場相繼出現仿燒白瓷的現象;三是景德鎮改進并完善了胎料配方,由此也促進了當地瓷器瓷胎質量的進步。
元朝建立后,元朝統治者也從原來的游牧文化為主體逐漸轉變為與中原文化逐步融合。在宋代“名窯輩出、各爭雄長”的基礎上,元代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南方制瓷業的發展越來越興盛,并使景德鎮達到了“瓷都”的地位。元代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推動了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窯和民窯業繁榮發展。同時,隨著元帝國向歐亞大陸的擴張,元朝的北部與西部邊界也處于半開放狀態,加速了伊斯蘭文明的涌入。當時的中國也出現了民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局面,在這一過程中,景德鎮也燒制出了青花瓷、卵白釉瓷、顏色釉瓷和釉里紅瓷等瓷器,使過去以青、白、黑為主的單調瓷器釉色局面發生改變,在色彩上有了極大的豐富,多樣化的瓷器也出口到國外并在世界大放異彩,這是中華民族的榮耀,也是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創舉。
分析元朝景德鎮民窯瓷器興盛的原因:一是元朝崇尚藍色和白色,元人有“國俗尚白,以白為吉”的習俗,而蒙古族自古又有關于“蒼狼白鹿”的傳說,因此他們覺得藍白是祖先的標志顏色,象征萬能的“長生天”,對此非常尊重敬視,青花瓷藍白相間、淡雅清新,恰好體現了這一寓意。二是重商政策使得元代商人和外國的貿易發展繁榮,青花瓷被專門生產并銷往伊斯蘭。三是元世祖忽必烈將“浮梁瓷局”這一官方機構設置在景德鎮,對瓷業進行監制,從物力和人力上為景德鎮瓷器的創新求奇提供了支持②。元代統治者在瓷器生產上的政策較為寬松,因此也保障了元代景德鎮民窯的興盛。
2 宋元時期景德鎮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歷史特點的一種體現,因為藝術風格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它離不開當時的文化意識和歷史精神。總的來說,宋元時期景德鎮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是受當時經濟發展、自然環境、人們的審美觀念、風俗文化等客觀和主觀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后形成的。
2.1 清新淡雅的面貌
宋代統治者的治國思想是“崇文抑武”,城市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瓷器在宋代以前主要以白瓷為主,且幾乎沒有繪畫和裝飾圖案。宋代景德鎮的影青瓷器因典雅、輕巧、秀麗而享譽世界,影青瓷的胎質細膩潔白且致密,釉層較厚,釉色青翠瑩潤,白中透青,青中閃白,從近處觀看就像玻璃一樣呈透明狀,影青瓷的出現也為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時的景德鎮民窯器物也由唐朝壯闊恢宏的面貌轉變為蘊含自然美、含蓄美的風格,展現出大宋理學的審美理念。從造型上看,宋代景德鎮民窯器物精巧流暢,優雅含蓄且不沉悶,呈現出大宋理學的光彩,即優雅低調、含蓄內斂、凝重流暢,且有不奢華、不拘泥、不沉悶的藝術風格。從瓷器裝飾上來看,其紋樣非常秀美,有柔美多嬌的花卉紋樣,有簡單流暢的幾何紋樣,還有趣味性強的嬰戲紋樣、動物紋樣等,題材較為豐富。
元代屬于景德鎮民窯瓷器的一個創新階段,隨著蒙古異域文明和中原華夏文明的融合碰撞,加上對宋代景德鎮民窯器物的繼承發展,瓷器在審美趣味的設計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外形、材質和裝飾等藝術風格既蘊含了宋代的風格特點,也有自己的創新之處。除了燒制青白瓷以外,還先后創燒出了青花瓷、卵白瓷和釉里紅等不同品種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的成功燒造,開辟了瓷器從素瓷向彩瓷轉變的一個新時代,也代表著景德鎮制瓷工藝劃時代的進步。
就瓷器的造型而言,元代景德鎮民窯器物的器型飽滿圓潤,瓷胎厚重,呈現出了一種敦實沉穩的視覺效果。從裝飾上來看,其裝飾手法有繪、印、刻、鏤等,其中以繪畫裝飾最具特色,在青花瓷器燒造中會經常用到。元青花對后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紋飾主要有蕉葉紋、回紋、云肩紋和卷草紋,元青花的裝飾題材多為歷史故事,經由工匠設計并完成繪制,構圖飽滿,呈現出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的藝術效果。
2.2 設計審美的趣味
宋代和歷史上其他朝代相較而言較為軟弱,這主要是因為統治者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政治策略和“守內虛外”的軍事策略。由此宋代文化特點也從唐朝的熱烈奔放轉作淡雅樸素,審美趣味方面也更注重周邊的平凡事物和展現個體意趣。宋代經濟高度發達,形成了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出現了平話(說書)和雜劇等代表城市庶民的藝術形式,宋詞也從唐代抒發豪情壯志轉為細膩情感的表達。景德鎮民窯器物雖是工匠燒制的,但市民階層和文人士大夫的不同需求也對景德鎮民窯器物的設計趣味產生了影響,市民階層對器皿和用具也有一定的追求,比如繁縟熱烈、典雅端莊的花紋、生動的動物紋樣、強烈反差的藝術效果等都是他們欣賞和喜愛的。其中文人士大夫更注重清雅藝術,他們注重釉色的柔潤單純、胎質的細膩潔凈、格調的高雅淡然,這些同唐代的艷麗豐滿和元代的粗獷敦厚來說都是不一樣的。
元朝成立后蒙古族草原文化逐漸和中原的精神文明進行交流碰撞,元代也因而呈現出包容和反抗意識較強的審美趣味。豪放野蠻的草原文化和文明禮讓的農耕文化互相融合,也使我國文化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元代景德鎮民窯器物的設計審美趣味也由唐代的絢爛熱烈、宋代的淡雅內斂轉為二者的統一結合。元代青花瓷的白地藍花便象征了草原天空的遼闊,白釉將青花料襯托得更加沉靜、熱烈、安詳和鮮艷,完美地展現了東方民族獨特的審美趣味③。
3 宋元時期民窯器物藝術風格的形成原因
宋元時期是民窯制度的形成時期,此時器物的風格也逐漸成型,其形成原因和瓷器技藝的突破、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有一定的關系。
3.1 陶瓷技術的革新
陶瓷技術的創新變革是宋元時期景德鎮民窯器物發展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彰顯了我國文化發展的繁榮。不管是瓷器的燒制工藝、胎釉原料,還是裝飾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也對當時器物的設計和制作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宋代景德鎮民窯燒制的青白瓷,其原料主要為瓷石,到了元代,青花瓷和青白瓷在燒制過程中都使用了景德鎮的高嶺土,隨著氧化鋁含量的增加,瓷器的燒制溫度得到了提升,降低了變形率,增強了硬度,透明度和白色度也有了提升,所以元代瓷器胎體大多比較厚,從整體的外觀和造型來看也比之前高大了許多④。
根據相關研究資料,我們發現很多元青花小型器物釉面都是卵白釉,且數量比較少。元青花瓷的釉色屬于白中微閃青、透亮瑩潤,但也有的釉色偏青或偏白⑤。宋代的青白瓷和元代的青白瓷、卵白瓷從釉技術的制作來看也有很大的改進,工匠在釉灰中添加了含釉果(耐火度較低的瓷石)的鈣堿釉,實現了石灰釉到石灰堿釉的轉變。釉中含有的氧化鈉、氧化鉀和氧化鈣等物質融合在一起可發揮熔劑的功能,進而能燒制成乳濁樣的釉面。而釉里紅瓷器是指用銅元素作呈色劑的材料描繪到瓷坯上,隨后再罩上一層較為透明的釉,在超過1350攝氏度高溫的還原氣氛中一次燒成的瓷器。具體的燒制工藝有涂繪、線繪、涂繪雕塑裝飾(“加彩”)和撥白(也叫作“紅地白花”)。燒制成功的高溫藍釉和銅紅釉改變了原來青白為主的顏色,這種豐富多樣的顏色也為元代景德鎮民窯器物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⑥。
說南方民窯不能不提龍泉窯,宋代景德鎮窯和龍泉窯是南方瓷業并駕齊驅的兩個窯系,在民窯中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隨著元代政權的巨變,宋代大部分主流窯口開始衰弱、消亡,龍泉窯的制瓷技藝融會南北,突破傳統,創新胎釉的配制方法,控制釉的流動性,發明了厚釉技術,成功燒制出粉青、梅子青等精美的釉色,釉面如冰似玉,把青瓷工藝推向巔峰。
如濟寧市博物館館藏元龍泉窯龜形飾青瓷荷葉形盤(圖1),它屬于國家一級文物,于濟寧市東門小區發掘,高6.8厘米,口徑34.2厘米,底徑19.2厘米,重2362克。花口,卷唇,弧腹,圈足,盤的造型為一張栩栩如生的荷葉,盤內陰刻蓮瓣形紋飾,通體施青釉。這種釉色屬于石灰堿釉,石灰堿釉是南宋時期龍泉窯創燒的一種釉色,因高溫燒制而不易流釉,所以釉層可以施得較厚,器物的釉色通過適當的溫度和還原氣氛達到了一種柔和淡雅的玉質感。盤的中心為龜形飾。唐代詩人楊巨源有詩云:“愛爾千歲姿,藏身一蓮葉”,在古代傳說中,千歲的神龜會停在荷葉上,有祝壽吉祥的象征。宋代詩人李之儀的《荷葉龜》一詩中也說:“翠蓋相扶兩不攲,多情獨許見陽窺。千年自有逃形處,聊與清香贊約時。”由此可見龜游荷葉這種吉祥題材在當時的流行。
3.2 生活方式的改變
宋朝的經濟發展政策較為寬松,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則遠超盛唐,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人們將品味茶香、研究插花藝術、室內焚香等當作雅事,起居習慣也從席地而坐轉變為垂足而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著的狀態。這種轉變不但對家具功能和形態造成了直接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宋代瓷器的設計⑦。室內使用的家具由矮小型轉為高大型,陶瓷器物的造型也由輕便小巧替代了原來的高大笨重,滿足了文人雅士的實際需求。宋朝燒制出了很多用于飲茶、插花和焚香的青白瓷茶具、花瓶以及焚香器物,其中香器造型曲線流暢,簡單優美,精致小巧,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陳設和把玩的功能⑧。
蒙古族屬于游牧民族,他們常年在草原上生活,有騎馬打獵和隨水草居住的習慣,由于生活方式非常特殊,元朝統治者喜歡大型器物,這樣方便攜帶和生活⑨。元代景德鎮民窯中扁形壺類型的青花瓷便證實了這一點,因為扁形造型可減少馬背的擺動和搖晃幅度⑩,加上蒙古族灑脫豪爽,喜歡宴請賓客,他們常常席地圍坐,因此元青花瓷中也出現了不少大型器皿,像大罐之類的器物便于貯藏流食和盛飯。卵白瓷器雖然和青花瓷處于一個時期,但大件器較少,受到蒙古族以乳制品飲食喜好為主的影響,器物的形制多為高足杯、碗或盤等k。
如濟寧市博物館館藏元景德鎮民窯黑釉鐵銹花瓷碗(圖2),它屬于國家一級文物,濟寧市任城區徐莊鄉張營村發掘出土,高6.1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5.3厘米,重236.5克。敞口,圓唇,收腹,圈足,器外飾半截釉,器內為鐵銹花斑。鐵銹花斑為瓷器裝飾彩品種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在施好釉的坯體上用含氧化鐵的斑花石做著色劑,繪紋飾,在高溫燒造過程中,紋飾中的鐵晶體呈現出斑斕的鐵銹紅色。清寂園叟《陶雅》中有“紫黑色釉,滿現星點,燦爛發亮,其光如鐵”的記載。
4 結語
綜上所述,陶瓷器物的發展離不開特定歷史時期和當地文化民俗的影響,陳思雨l認為除了朝代更替的政治因素、文化審美和經濟發展等影響外,自然環境中的客觀條件也對陶瓷器物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宋元景德鎮民窯器物藝術風格的變化也是歷史復雜性和多元性的充分體現,總體而言,宋代景德鎮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較為含蓄內斂,而元代則更為敦厚飽滿且粗獷豪放。筆者也認同這一觀點。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文化發展較為細膩,因而民窯器物設計也更為柔和細膩,而元代因受蒙古族文化的影響,景德鎮民窯器物的設計更具自由性。
注釋
①陳沖.沉船所見景德鎮明代民窯青花瓷[J].考古與文物,2017(2):101-114.
②卞長永.探究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以濟寧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0):145-147.
③黃煥義,韓祥翠,郭峰.御窯器物的“國家身份”與國瓷設計[J].中國陶瓷工業,2020,27(3):52-57.
④秦大樹,高憲平.景德鎮明代“空白期”窯業遺存的考古學探索與新認知[J].中國陶瓷,2020,56(9):63-77.
⑤江建新,秦大樹,李凱,等.景德鎮市蘭田村柏樹下窯址調查與試掘[J].華夏考古,2018(4):14-24.
⑥王俊卿.淺析七里鎮窯乳釘罐藝術特征及其文化內涵[J].陶瓷研究,2022,37(3):38-40.
⑦魏弋凡.談元代景德鎮窯和龍泉窯的陶瓷蓋罐[J].陶瓷研究,2018,32(2):100-102.
⑧趙蓬綺.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瓷與元代景德鎮藍釉白花瓷比較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8.
⑨郝喜文.基于原料、工藝、社會背景的康熙民窯青花瓷器鑒定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8.
⑩羅馨.明清景德鎮御窯黃釉瓷造型比較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8.
k方然.宋元時期湘江流域瓷器裝飾藝術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
l陳思雨.宋元景德鎮民窯器物藝術風格研究[J].陶瓷,2022(1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