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從地方高校辦學專業的角度作為切入點,評價并量化地方高校與所在地產業的關聯程度。【方法】搜集100所本科層次地方高校的公開信息,將院校辦學專業尤其是獲批的省級、國家級一流專業,與所在省份支柱產業進行匹配,據此賦予權重并共同構成社會網絡。【結果】在上述基礎上綜合計算出各校與當地產業關聯程度的量化得分,并給出網絡拓撲圖。【結論】在國家倡導“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科學評價模式,并給出量化指標和網絡圖示,識別出潛在的產教互動特征。
關鍵詞:地方高校;產業關聯;社會網絡
中圖分類號:G648.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3)21-0150-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3.21.03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ocal Colleges' Majors and Local"Industries
HUO Yongliang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zhou 511300,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olleges' majors, this paper aims to evaluate and quantify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local colleges and local industries. [Methods]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public materials of 100 local college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matches the majors run by the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the approved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s, with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the province, and gives weight to them and jointly form a social network. [Findings] Based on the above, the quantitative score of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each college and the local industry is comprehensively calculated, and the network topology map is provided. [Conclus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ate's advocacy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 certain innovative scientific evaluation model is proposed,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nd network diagrams are provid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raction .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industry linkages; social networks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產教融合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高校作為社會網絡的組成部分,從擴大影響力、實施產教融合、提高教科研質量等多個角度審視,有必要細化高校與當地產業的互動關系[1],尤其是量化這個過程,以及由此衍生的結構演變。
已有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做出探索。Granovetter[2] 指出各種組織并非獨立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嵌套在由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網絡中 。Powell[3] 指出這種結構性的嵌套關系可視為組織內部的職級關系機制,以及以價格為中心的市場交易機制之間的第三種經濟行為調節體系。Burt[4] 的研究進一步表明,這一嵌套關系是在市場機制不怎么有效時進行經濟交換的重要渠道。Gnyawali等[5] 在詳細梳理社交網絡和結構嵌套理論的諸多文獻后,得出一個重要推論,即組織所在的社會關系網絡本身就是其可以利用的資源,是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數據采集
為了突出研究中高校樣本的屬地性質和“面向應用”的辦學定位,本研究搜集100所民辦高校的本科辦學專業清單,信息來源主要是學校官網的招生頻道和下屬學院網站。從可實施、可比較的角度考慮,將上述高校的辦學專業與當地(所在省份)產業的關聯程度,細化為專業設置與當地特色產業的匹配程度,尤其是“一流專業”是否反映當地產業特點,以及與當地支柱產業的匹配程度。上述數據均在2023年2—4月期間搜索獲取。
2 地方高校與當地產業關聯的實證分析
2.1 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的關聯
地方高校的普遍定位都包含“面向應用”這個方向,在國家大力倡導“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更應主動呼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優化專業設置。產教融合的方式并非唯一,需要與時俱進地持續創新融合模式。基本的、常態化的形式之一當屬辦學專業與當地產業的對接匹配。
根據各個省份最近兩年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第二年計劃草案的報告,及各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上的政策文件,整理出各省份的支柱產業和特色行業。總體上分為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①,與此同時,將整體高校樣本開設的301個專業分別對應一個產業。嚴格來說,一個特定專業并非只對應一個行業,比如“智能制造工程”這個專業,至少可關聯“高端裝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兩個新興產業。數據處理時做了簡化,也方便后續對網絡分析做標準化處理:每個專業只選擇其中比較有針對性的一個產業做匹配。由此可知,每所高校可給出一個三維矩陣,分別對應學校的辦學專業、專業對應的主要產業及學校所在省份的支柱產業。由于并非每個省份都有完整的產業布局,并非每所院校都有完整的學科布局,也并非專業目錄能完整對應所有產業,因此該三維矩陣呈現為稀疏矩陣。整理出的三要素匹配記錄共551條,對比整體高校樣本共開設的4 023個專業,占比為13.7%;若單純以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來劃分,后者相關的專業占比為18.2%。盡管數據匹配過程中存在主觀性,但這兩個比例較為相近,依然可作出基本判斷:地方高校整體上的辦學專業中約有80%的專業服務于傳統行業。部分地方高校積極申辦教育部新增專業,這些新增專業普遍針對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缺口,也對應各地政府普遍希望發展的相關產業,因此存在相對廣闊的產教融合空間。設置新興產業的權重為0.7,傳統行業的權重為0.5,可得前述551條記錄中,廣東、湖北、陜西三省地方高校的合計得分領先于其他省份。
數據樣本中匹配新興產業的專業主要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機器人工程及互聯網金融等。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專業基本屬于“新的普適性智能化應用型工具”,大部分傳統行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都用得上,而且本質上都是“數據驅動”“數據密集型”專業。這得益于數據科學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當這類普適性的方法工具類專業持續若干年后,會逐漸成為就業人口普遍理應掌握的方法論。換言之,這些專業與地方高校所在省份的新興產業匹配程度屬于間接匹配性質。如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智能建造、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直接對應特定戰略產業的新增專業,其實極少出現在地方高校的辦學專業目錄中。
2.2 獲批一流本科專業的產業取向
搜集到的整體高校樣本數據中,共353個專業獲批為國家級或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工學專業占24.0%,管理學專業占21.8%,文學類專業占14.7%;傳統行業類專業占比高達90.7%;超一半專業(53.0%)在50%的地方高校中開設,相近的是51.8%的專業屬于“金融會計法律”和“文化教育旅游”類別的專業,其中對應新興產業的專業僅占6.5%。若將樣本濃縮在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的數據中,上述比例都將進一步同向擴大化。總體來看,國家一流本科專科專業有65個,其余288個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有29所院校暫時沒有獲批省級或以上的一流本科專業,有7所院校只獲批一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會計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獲批為一流專業最多的兩個專業,數量遠超其他專業。從上述總覽性數字可得出一個基本判斷:整體高校樣本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方面,基本處于競爭比較激烈的傳統賽道,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專業建設上并未得到實質性的重大進展。
目前,工學和管理學兩大類專業分別占地方高校辦學專業數量的24.8%和17.2%。長遠來看,要建立中長期的校企互動,以及保持傳統文科、商科的招生吸引力,勢必要響應國家關于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和新農科建設的號召。其中的“新”主要體現為“交叉融合再出新”。但是在目前整體高校樣本中交叉學科的相關專業和科研平臺并不多見。
3 辦學專業與地方產業的關聯網絡
3.1 數據權重設置
定義以下指標并生成后續構建復雜網絡使用的數據集。
產業關聯系數:若專業所對應的行業能與院校所在省份的支柱產業匹配,匹配為傳統行業時賦值0.5,匹配為新興產業時賦值0.7。
一流專業系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賦值1.0,省級一流本科專業賦值0.5。
3.2 復雜網絡的圖表示
圖論(Graph)是數據結構及算法中的強大工具,絕大部分類型的結構或系統都可用圖表達,從通信網絡到物流系統,從社交網絡到流程安排,乃至物質和生物界的微觀結構。當圖達到一定規模,形狀如網絡,稱為網絡圖。一般認為,圖由節點和邊構成;若對圖里面的邊賦予權重,則稱之為加權圖;若圖里面的邊存在確定的方向,每條邊可定義起點和終點,這種圖稱為有向圖。
為方便從網絡圖中發現潛在模式,在圖的繪制過程中,將權重值放大10倍作為導入數據,即從含一位小數位的小數統一調整為10以內的正整數。為精簡圖中文字,圖中院校名稱以“u”開頭并加編號,辦學專業以“m”開頭并加編號,傳統行業名稱以“A”開頭并加編號,新興產業以“B”開頭并加編號,省份名稱使用相應拼音首字母,若省份拼音字母相同,則后續加上省會城市的拼音首字母。數據整理后,得到產業關聯系數或一流專業系數非零的記錄共920條;每條記錄包含兩個系數所匹配的院校、所在省份、教育部發布的辦學專業名稱,以及該專業對應院校所在省份的支柱產業。
使用“產業關聯系數”,院校、所在省份、辦學專業三個維度兩兩組合,生成多個圖可反映“產業關聯系數”這個指標的不同側面,可見兩種不同側重的集聚。“產業關聯系數”的網絡如圖1所示。圖1(a)中圖的每條邊,以地方高校為起點,以匹配當地支柱產業的專業為終點,可見特大型或特色城市中的院校開設較多匹配專業,這些專業大部分是文化教育旅游創意方面,涉及的城市主要是北京、上海和三亞。圖1(b)中圖的每條邊,以專業對應的支柱產業為起點,以所在省份為終點,反映專業對應的產業與所在省份的關系。從圖1中可以看出,廣東、湖北、山東的民辦高校開設的專業,與當地支柱產業存在更為密集的關聯。相對來說,廣東和湖北的關聯在新興產業上(圖1中B開頭的節點)較多,山東的則主要落腳于傳統優勢行業上(圖1中A開頭的節點)。
使用“一流專業系數”,對院校、所在省份、辦學專業及對應支柱產業這些維度兩兩組合,生成多個圖可反映“一流專業建設”這個維度的不同側面。當直接考察一流專業和開辦院校之間的關系時,由圖2(a)可見并沒有呈現明顯模式;如果將一流專業對應的產業與所在省份對比,集聚形態則比較明顯,詳見表1和圖2(b),其中表1列出匹配數量大于10 的情形。集群大部分出現在金融會計法律、文化教育旅游、電子通信這些相對傳統但又長期存在足夠大的社會需求量的專業中,這種狀況符合目前整體地方高校樣本的專業布局。這種狀況的天然缺陷在于始終與綜合性高校存在明顯重疊,因此要想在這些領域產生突破性的發展和影響力,難度較大。
4 結語
產教融合是高校教學功能的改革定位和社會角色的重新挖掘。目前還未形成普遍認同的、成熟的科學評價方法。本研究側重從地方高校的辦學專業角度作為切入點,將全部辦學專業特別是獲批的一流專業與所在省份支柱產業匹配,并在上述基礎上引入社會網絡,挖掘出潛在的結構模式。
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尤其是數據搜集和數據分析方面,還做得比較粗糙,明顯的不足有以下幾點:①各所院校的信息公開程度不一、數據采集時點并非同一時刻,有可能導致部分數據的網絡采集環境不一致;②“復雜網絡理論”是重要的“社會智能計算”工具之一,社會活動主體的影響力普遍受到關注,但如何科學地量化、科學地運用復雜網絡理論去評價社會活動,仍是新興的、充滿挑戰的研究方向。
注釋:
①傳統行業列出20項,分別為: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礦產、石化、金融會計法律、鋼鐵、機械及家電、煙草、電力、電子通信、有色金屬、汽車、醫藥化工、食品輕紡、文化教育旅游、特色產業、農業養殖、建筑運輸、傳統服務業;新興產業列出9項: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現代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業。
參考文獻:
[1]程肇基. 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研究:以江西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ci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3]POWELL W W.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990(12):295-336.
[4]BURT R S.Structure Holes[M].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195-224.
[5]GNYAWALI D R,MADHAVAN R. 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a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3):431-445.
收稿日期:2023-06-26
基金項目:中國民辦教育協會2022年度學校發展類規劃課題“探索基于復雜網絡的民辦高校影響力評價方法”(CANFZG22127);廣州華商學院2022年校級質量工程項目“民辦高校建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路徑探索”(HS2022ZLGC69)。
作者簡介:霍永良(1978—),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社會智能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