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上海碼頭。小朋友們手捧鮮花,歡迎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凱旋。
這支科考隊于7月12日從上海出發,歷時78天,航行1.5萬余海里,來到“世界盡頭”——北極點。
這次科考,隊員們在冰原海霧中,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樣本,提取其中的生物基因標本,來豐富我國對于北冰洋生態的認知。同時,將采集到的一手觀測數據應用于全球氣候變化的治理,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北極國際治理中的態度和作用。
另外,此次科考在環境關鍵要素長期觀測、洋中脊地區調查、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
· 數次科考終抵北極點 ·
這是中國北極科考的第24年,也是我國科考船抵達北極點的第一年。
9月5日13時55分,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領隊王金輝向隊員宣布“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已經抵達北極點。”完成這項任務的“功臣”之一,正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它總長約122.5米,最大寬度22.3米,在每小時12海里的情況下,續航力在20000海里以上,接近繞地球一周。
北緯90度,是北極點的坐標。在這樣的高緯度地區,海冰厚度厚,密度高,對科考船的破冰能力要求很高。
“雪龍2”號與其他科考船不同,它是全球第一艘實現艏向、艉向雙向破冰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雙向破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船舶在冰區的機動性,即使在密集度非常高、冰非常厚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前進或者后退的方式靈活調整航向或者船位,一方面是提高了安全性,減少了被困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更大地滿足科考作業的需求。
“本次‘雪龍2’號抵達北極點,科考隊通過深入研判海冰的情況,合理規劃行進路線,基本上避開了所有的密集海冰區域。在科考隊任務非常飽滿的情況下,能夠安全、高效地抵達北極點。”船長肖志民補充道。
在北極點區域,科考隊開展了綜合調查作業,填補了我國北冰洋考察在北極點區域調查數據的空白。作業結束后,“雪龍2”號環繞北極點數圈,跨過了地球所有經度,并開始向低緯度航行。
· 北冰洋海底“拆盲盒” ·
兩個小時,撈出兩只蝦和一些海蜇。
在北冰洋太平洋扇區的底棲生物拖網作業中,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是一種常態。它需要將長達十幾米的巨大拖網投放至海底,等拖網撈出后,科考隊員從成噸重的淤泥中慢慢“淘洗”出可能存在的生物樣本。
在刺骨的寒風中,科考隊員渾身凍透,沾滿泥漿,一干就是兩三個小時。“弄了一身泥,就這么點東西,多少有點遺憾。”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坤說,“但是,再小的生物,也是非常珍貴的樣本,這一網總算沒白撈。”科考隊員們已經學會了從微小的海洋生物中,尋找最大的滿足。
加克洋中脊是此次科考隊聚焦的另一片海域,科考隊員們開展了一系列和地球物理相關的實驗。這片海域是地球巖漿產生的地方之一,被稱為海底山脈。本次作業中,科考隊員通過布放海底大地電磁儀、海底地震儀等設備對洋中脊進行精細化研究。
對于這項作業來說,回收是一個難度系數較高的環節。布放的大地電磁儀會以約每分鐘20米的速度從近4000米深的海底浮上來。在船上,隊員們通過水聲探頭進行定位,不斷測量距離,將搜尋范圍控制在一個較小的海域。平均回收一臺設備要花費四五個小時。每次找尋儀器時,駕駛臺都會聚集不少隊員,望遠鏡、長焦相機、無人機等都被用來搜尋目標。一旦發現,隊員們會齊心協力把儀器打撈上來。
經過精心組織,科考隊成功布放并回收7臺海底大地電磁儀和5臺海底地震儀,其中地震儀回收率達到100%,刷新高緯密集冰區回收率紀錄。
· 冰原上開啟“國際窗” ·
自1996年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國后,在北冰洋考察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深化。2004年7月28日,坐落于斯瓦爾巴群島的中國北極黃河站正式啟用,中國成為了第八個在該群島設立北極科考站的國家;2005年,中國成功承辦了北極科學高峰周會議,開亞洲國家承辦之先河;2013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2018年10月18日,中國和冰島共建的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正式運行,這是我國在北極地區除黃河站之外又一個綜合研究基地。
這些項目宛如一道道橋梁,連接起北極海域不同國家和組織的科學資源與力量,中國在北極考察的“朋友圈”越來越廣。
在此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中,我國首次與泰國針對“微塑料污染治理”問題展開合作。中泰兩國利用“雪龍2”號上的實驗室和觀測平臺,圍繞大氣、表層海水和沉積物等立體調查要素中的微塑料,為全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自然資源部東海生態中心的譚賽參與了此次微塑料調查,他表示,本次考察采集了極點區域亞表層水體微塑料,進一步擴大了微塑料樣品的采集范圍,最大程度地收集了海水中的微塑料顆粒,相關樣品將帶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研究。
伴隨著我國科考船第一次抵達北極點區域,我國北冰洋調查范圍進一步拓展,也為微塑料、黑碳等國際前沿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除此之外,在加克洋中脊海域,中—俄圍繞重力磁力等多種測量方式的地球物理合作調查進一步深化,為雙方共同開展北冰洋地質構造研究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表示:“未來,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北極科考,大力發展無人值守長期觀測裝備獲取數據,并與有關各方一道,積極應對北極變化帶來的挑戰,為提高北極認識水平、促進北極生態環境保護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