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孩子來說,很多時候面臨的逆境是由于父母的行為和態度造成的。我們經常說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但養成這樣的心態需要良好的家庭關系,需要父母與孩子有融洽的溝通方式。孩子的心理彈性,一定離不開父母穩定的情緒。
案例回顧
最近,小佳的情緒很低落。其實他自己身上并沒有發生什么,是因為媽媽最近心情很不好。
前兩天,小佳歡快地從學校走出來,遠遠就看見媽媽在等他。他開心地和媽媽念叨著學校里發生的有趣的事,但媽媽就像沒聽見似的。突然,媽媽大聲地質問他:“你的外套呢?”小佳這才意識到,自己沒穿外套就出來了。媽媽非常生氣,聲調更高了:“你是怎么回事兒?三年級了,還丟三落四嗎?你自己不穿外套,不覺得冷嗎?回去,自己去找!”此時,周圍很多同學和家長都順著聲音看過來,小佳很不好意思,趕緊往學校大門跑。不一會兒就跑出來了,可是仍然沒有穿外套。小佳委屈地和媽媽說:“媽媽,我回了教室,我的座位上沒有外套,可能是丟了。”媽媽更生氣了,讓小佳回憶什么時候脫下來的,這時候小佳一拍腦袋,想起來是下午體育課的時候脫下放在操場了,趕緊又跑回去找,可惜,還是沒找到。
小佳垂頭喪氣地走出來,不敢直視媽媽的眼睛,眼淚無聲地掉下來。媽媽看都沒看他,推著自行車往前走了。小佳緊跑著追上媽媽,自己費勁地坐上后座。天氣寒冷,小佳冷得發抖。騎車回家的路上,媽媽哭訴著自己最近承受的壓力、工作上的種種不順。小佳爸爸長期出差,讓本就心情不好的媽媽更加焦慮。小佳丟了外套這件事無疑成為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媽媽瀕臨崩潰的情緒。后座上的小佳,默默地掉眼淚,他想不通,為什么最近媽媽不對他笑了,也不愛和他聊天了,還總是訓斥他。他知道丟了外套是他自己做錯了,但此刻他真的很冷很冷……
洞察:壞情緒容易引發教育失誤
大量事實表明,父母的不良情緒會導致認知混亂,從而影響識別、判斷、推理、抉擇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情緒猶如放大鏡,孩子出了一點小錯,本來沒什么大不了的,父母會因為不良情緒的驅使,對孩子不管不顧,大發雷霆,就像案例中的小佳媽媽。
幾乎所有的教育悲劇都與父母的不良情緒有關,壞情緒使父母失態、失度、失常,在大致水準的狀態對待孩子、進行教育,往往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父母不是圣人,有情緒很正常
父母畢竟不是圣人,都是常人,一定會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嬉笑怒罵。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是生命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就像饑餓、干渴、瘙癢一樣,是生命體自我防御、自我保護機能的表現。人無法控制自己產生情緒反應,只能控制情緒反應的程度,避免情緒反應過強、過激、過度,使其保持在可控范圍內。為此,父母也不必壓抑或回避自己的情緒反應,反而應該正視自己的情緒狀態,敏銳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采用適當方式予以紓解和調整。
先處理情緒,后實施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把自己的情緒調適到適當的頻度和速度,心平氣和地開展教育,才有可能符合初衷,達到成效。如何恰當地處理情緒呢?
轉移注意力,使自己從當下的關注點上暫時移開,關注一些愉悅的事情,比如聽聽音樂、看看孩子的笑臉、想想自己有過的幸運等。
調整認知,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思維習慣,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案例中的媽媽,可以這樣想—“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破財免災”。
適當地壓抑情緒。很多時候,父母還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處理情緒,就要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此時必須暫時壓抑自己的情緒,呈現給孩子積極健康的樣子。暫時壓抑情緒不是回避情緒,而是另找機會再處理。此種情況下,父母要意識到,你的情緒源于其他事情的累加,與孩子無關,如果把情緒發泄給孩子,等于把孩子當了替罪羊。更麻煩的是,如果父母經常拿孩子撒氣,孩子就會學習和模仿父母,今后也會拿父母撒氣、拿不相干的人撒氣。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會在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中成長,擁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會專注于處理難題,而不是執著于發泄情緒。所以,情緒穩定是智慧父母的第一要務。
田國秀
中國抗逆力研究與推廣的先行者,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破繭而生:走進離婚家庭孩子的內心世界》《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我們這一代》(“培養青少年抗逆力”系列譯叢)《抗逆力研究運用于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等1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