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孩子看病,如何與醫生交流很重要,因為這是就醫需要做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有效溝通,才能讓就醫過程順暢,讓孩子得到有效、準確的治療。
作為一名醫生,每次看診,我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孩子的信息,解答家長的疑惑,給出合理的診療方案。但在實際看診時,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情形:
● 家長一進診室就對醫生這樣說:“孩子應該是過敏了。”“起的疹子太嚇人了,一片一片的。”……過多地強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會給醫生了解病情增加難度。
● 有的家長很著急,想表達的事情太多,抓不住重點,說了很多和病情無關的事情,會讓醫生也抓不住重點,沒辦法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病情。
● 有的家長漏掉說孩子的既往病史,或者以前比較重要的就診資料找不到了,這會影響醫生的綜合判斷。
● 有的孩子平時是老人帶,但就診時是父母陪同,父母對孩子平時的養育情況不太了解,這也會給醫生看診造成障礙。
……
帶孩子就診是個技術活,這次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如何高效就醫,讓家長在最短的時間內描述清楚孩子的病情,讓孩子得到準確的診治。
就診前,做好這些準備
一般來說,醫生問診的主要步驟如下:詢問病史 → 查體化驗 → 確定診斷 → 治療方案 → 復診計劃。
在這一整套環節里,前面詢問的所有信息,都是需要家長提供的。信息是否準確、全面,對于醫生的診斷至關重要。這些信息包括:
孩子的現病史
也就是這次孩子生病的情況,家長可以事先在心里梳理一遍。如果孩子的病情比較復雜,最好記在紙上或存到手機備忘錄里(后面我會詳細介紹如何記錄病情)。如果孩子接受過檢查和治療,檢查結果也要帶上,作為醫生診斷時的參考。
既往病史、生長狀況
也就是孩子以前的患病情況,特別是和心、肺、肝、脾、腎等重大臟器相關的,是否做過手術,有沒有對某種東西或藥物過敏,等等,醫生會據此對孩子這一次的生病情況做出一個判斷,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系。
如果是進行健康體檢,家長最好提前準備好孩子的各項生長數據(身高、體重、頭圍),以及飲食、睡眠、排便等情況,幫助醫生快速掌握孩子的生長狀況。
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就診前最好提前告知孩子,讓他有個心理準備,以提高孩子就診的接受度和配合度。還要給孩子穿容易穿脫的衣服,方便醫生做檢查。
見到醫生,說清這兩件事
就診原因
盡量用一句話描述清楚孩子哪里不舒服,也就是為什么來看病。例如發燒、咳嗽、嘔吐、腹瀉、皮疹、腹痛等。
如果是健康體檢,可以將此次體檢想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告訴醫生,例如身高增長緩慢、體重不增。
敘述病史
主要包括3個方面:
發現疾病的時間。也就是第一次發現孩子不適癥狀的時間,是早上、中午、晚上出現的,還是孩子吃了某種食物、做了某項活動之后出現的。
舉個例子,比如某天晚上發現孩子身上起疹子了,可以直接告訴醫生:“1號晚上9點睡覺時,發現孩子的身上起了疹子,早上出門時還沒有。”
疾病變化的趨勢。包括疾病的嚴重程度、持續了多久、有無可疑因素、是否用藥、癥狀有無反復、間隔時間等,盡量建立一條清晰的時間線。
以發燒為例,家長可以按照下面這個模式來記錄:
● 什么時候發現孩子發燒的。
● 多久測量一次體溫,體溫分別是多少。
● 做了什么處理,是否有效。
這樣在就診的時候,醫生就會根據發燒的度數、間隔、趨勢等大致做出一個判斷。如果孩子同時出現了多種癥狀,也要說明先后順序,比如是先發燒還是先咳嗽,是先嘔吐還是先腹瀉,這樣清晰的順序和準確的表述,對醫生的診斷非常關鍵。
家庭成員的情況。家人或周圍接觸的人有無類似情況。比如孩子流鼻涕、打噴嚏,以前還有過敏史,醫生可能就摸不清這次是過敏癥狀還是單純的感冒。如果家里其他人都沒問題,醫生可能就會往過敏的方向去排查;但如果家里其他人也打噴嚏、流鼻涕,那么孩子被家人傳染得了感冒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在看診的過程中,醫生可能還會根據病情,詢問孩子的個人情況、家族病史等,家長根據實際情況作答即可。
敘述病史這樣做
盡量數量化、書面化表達癥狀
比如發燒,要說體溫多少攝氏度,不要說“摸著很燙”;咳嗽要說咳了幾天,不要說“咳了好久”。如果癥狀有變化,要說明是自然變化還是藥物干預后出現的變化,就診時可以帶上吃過的藥或拍張照片。比如孩子昨天晚上燒到38.9攝氏度,早晨起來不燒了,要說明體溫是自己降下來的,還是吃了退燒藥,退燒藥是哪種,吃的劑量是多少……
少用虛詞,客觀敘述,不用結論性的語言
“孩子總是過敏”“很久以前就起濕疹了”“起的疹子太嚇人了,一片一片的”—這些都是虛詞,過多地描述自己的心情,釋放自己的情緒等話語對醫生判斷病情沒有幫助;“我覺得孩子應該是得了濕疹”—不要自己下判斷,這可能會干擾醫生的判斷。
對于一些用語言不好描述的癥狀,可以借助設備來記錄。比如腹瀉,除了記錄腹瀉的次數,孩子每次排出的便也可以拍照,方便醫生觀察大便性狀、顏色的變化;比如睡覺打鼾,形容聲音大小、間隔等情況時,主觀感覺的干擾因素太強了,就可以用手機錄下來,放給醫生聽。
判斷孩子是否生病、病情是否嚴重,還要看他的飲食是否正常,精神狀態好不好,睡眠、排便情況有無明顯變化,這些都需要家長細心觀察,才能在就診時給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
養成記錄病情的習慣也很重要,尤其是比較復雜的病情,就更要做好細致的記錄,這樣家長在和醫生交流時,就不會因為時間倉促或情緒緊張,有所遺漏或抓不住重點。
問診結束,還需要做的事
問診結束后,醫生也許會根據孩子的病情開具化驗單,等化驗結果出來之后,一般就會做出判斷,給出治療方案了。如果有必要,還會要求復診。
復診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盡量選擇初次就診的醫生,因為有了初診的經驗,同一個醫生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果頻繁更換醫生,每次給孩子看的醫生都是初診,不利于醫生全面掌握孩子的病史,無形中會延長診療時間。如果條件不允許,那么帶孩子復診時要帶全前面就診的病歷、用藥記錄等,盡可能給醫生提供詳細的就診記錄,以便醫生更好地做出治療方案。
本期診室小結
● 帶孩子看病,要與醫生有效溝通,讓孩子得到最有效、準確的治療。
● 敘述孩子的病情,盡量數量化、書面化、記錄式表達癥狀,客觀敘述。
● 平時要養成記錄病情的習慣,這樣在和醫生交流時,就不會因為時間倉促或情緒緊張,有所遺漏或抓不住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