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社交媒體逐漸崛起并成為現代人尤其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大學生從小就生長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環境中,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原住民。他們既享受其帶來的便利和樂趣,也承受其帶來的壓力與挑戰。文章旨在深入探討蓬勃發展的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并探索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確保社交媒體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助力。文章采用文獻綜述和實例分析的方法概述社交媒體發展現狀,并分析其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通過對比和討論,得出社交媒體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的結論。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主要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渠道,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和互動平臺,同時也可能使學生受到錯誤信息和錯誤觀念的影響。有效的策略建議包括建設正式的教育平臺、加強媒體素養教育、發揮學生“意見領袖”的作用、組織線上討論與互動活動等,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利用社交媒體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思政教育。在這個問題上,教育者、高校和大學生都需要意識到社交媒體的雙重影響,采取適當措施,確保社交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社交媒體;大學生;思政教育;媒體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173-03
數字化時代,社交媒體掀起的狂潮迅猛席卷全球,滲透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從小型社群到龐大的網絡平臺,社交媒體已成為現代人溝通、交流和進行內容分享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不僅是社交媒體的積極參與者,更是其核心用戶。生于數字時代,長在網絡環境下的他們,與社交媒體形成了緊密的聯系。這種關系不僅塑造了他們的社交習慣和交往模式,也深刻影響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現代社會,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學生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于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往往不夠成熟。大學生雖然思維活躍且充滿創新精神,但也容易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如果沒能及時對大學生展開思政教育,他們很可能陷入誤區,走上歧途。面對多元化的信息和觀點,良好的思政教育有利于大學生作出獨立、準確的判斷,使其不偏離正道。大學生思政教育也是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必要手段。大學生群體龐大,常?;钴S于各個領域,良好的思政教育不僅有利于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更能使他們持理性態度面對社會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法[1]。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能夠培養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青年才俊,使大學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深刻理解,為國家繁榮穩定出謀劃策,為社會進步付出努力。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和努力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確保每個大學生都能接受高質量的思政教育,成為國家棟梁,為社會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一)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積極影響
短短幾年間,社交媒體依托新興技術迅速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社交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信息平臺,讓大學生能夠迅速了解國內外的政治新聞、思想潮流和社會動態,拓寬知識視野和國際視角[2]。通過在線討論和發表評論,大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參與熱點話題探討,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促進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谏缃幻襟w實現的跨文化交流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機會,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思想態度。在數字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社交媒體無疑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貼近實際,與時俱進[3]。
(二)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消極影響
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首先,信息泛濫和“信息繭房”可能導致大學生只能接觸到和自己觀點或信仰相契合的信息,進一步加劇了觀點的偏見和固化。這種選擇性的信息暴露會導致大學生缺乏多元的視角和批判性思考[4]。其次,社交媒體上屢見不鮮的假新聞、誤導性信息和極端觀點可能誤導大學生,使他們對某些事件或議題持有扭曲或片面的看法。再次,社交媒體具有即時性,可能使大學生養成淺嘗輒止、快速瀏覽的閱讀習慣,缺乏深度思考和深入的內容挖掘[5]。最后,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可能導致大學生與現實社會隔離,缺乏真實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參與,不利于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三)對于社交媒體影響的反思
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充分展現了數字化是一把雙刃劍的特點。我們在認識到其為現代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帶來的潛在風險。鑒于此,要避免被動接收社交媒體提供的信息和觀點,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分辨信息真偽、判斷其價值取向,并在多元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正確立場。
同時,教育者和學校也應重視對大學生的媒體素養教育,引導他們理性選擇和使用社交媒體,提高他們的信息篩選和處理能力。此外,也需要反思過度依賴虛擬社交的弊端,鼓勵大學生多參與線下社會活動,不斷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6]。社交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正確利用社交媒體,使其成為推動思政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力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建設正式教育平臺
在數字化時代,社交媒體成為年輕人的主要信息來源和交往平臺。大學及相關教育部門應積極開通相應的社交媒體官方賬號或專門的教育平臺,提供系統的教育素材,并開展在線課堂與講座等,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7]。正式的教育平臺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發聲和展示自己的空間。他們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社會實踐經驗,與其他學生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成長[8]。復旦大學的學生在其官方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參與社區服務的所見所感,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點贊與轉發。建設正式的教育平臺,既能為大學生提供權威、高質量的思政教育內容,又能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與時俱進、融合現代技術的教育方式,無疑能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二)加強媒體素養教育
隨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成為唾手可得的資源,但大量的信息干擾和誤導也接踵而至。對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的大學生來說,媒體素養教育并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新興的媒體技術,而是要讓他們形成面對海量信息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信息篩選、分析和評估能力[9]。學習媒體素養課程后,可以組織“真假新聞”小競賽,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辨報道是否真實,達到高效辨別信息真偽的目的。加強媒體素養教育還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倫理意識。在社交媒體上,不僅有主流媒體發布的權威信息,更有眾多個體進行內容分享和信息傳播。不管是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還是避免傳播不實信息和維護網絡公德等,都是媒體素養教育需要關注的內容。南京師范大學便在信息課程中融入了“數字公民身份”這一板塊,使學生明白自己在數字世界中能夠享受的權利與需要承擔的責任,學會有效地傳遞和交流信息。媒體素養教育還需要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部分學生沉浸于社交媒體構建的虛擬世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學習與交往[10]。一些學校已經開始組織“斷網挑戰”等活動,呼吁學生理性、健康地使用社交媒體。
(三)利用榜樣故事與學生“意見領袖”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榜樣故事和學生“意見領袖”的作用在大學生中變得日益明顯。他們擁有廣泛的粉絲基礎,深受同齡人的信賴和喜愛,因此成為思政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一方面,李子柒這樣的知名博主在平臺上分享中國傳統文化和手工藝,達到了讓傳統價值觀深入人心的傳播效果。學校或教育機構可以尋求與此類知名博主的合作機會,共同策劃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內容,以吸引更多的大學生關注和學習。另一方面,學生“意見領袖”在校園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信任度,他們的行為和觀點往往能影響一大批學生。例如,復旦大學的學生會主席在其社交媒體上分享了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心得體會,這些內容迅速被廣大學生接受并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于那些已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大學生,學校和教育部門也可以為其提供相應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影響力,為同齡人提供更多的正面引導[11]。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要善于利用榜樣故事,充分挖掘學生“意見領袖”的潛能,推動思政教育在大學生中獲得更廣泛的認同。
(四)組織線上討論與互動活動
在社交媒體日益普及的當下,線上討論與互動活動成為聯系大學生、激發其思考與參與熱情的有效途徑??梢越柚W絡社交平臺為大學生打造一個既充實又有趣的思政教育環境[12]。清華大學曾成功舉辦了一次名為“新時代的青春擔當與使命”的線上講座,邀請了著名思政教育專家與同學們共同探討國家發展和青春責任。這種活動不僅激發了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與專家直接對話、提出疑惑的機會。此外,可以借助社交媒體的互動特性舉辦線上辯論賽或問答活動。以社會熱點或經典的思政理論為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鍛煉思辨能力的平臺。結合線上互動問答或情景模擬游戲,可以用學生喜歡的互動方式,引導他們了解和思考相關的思政知識[13]。線上討論與互動活動既能夠優化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體驗,又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活躍的學習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取知識,更能培養思辨能力、溝通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五)大學和教育者的角色和責任
在波瀾壯闊的數字化浪潮中,社交媒體已成為連接大學生的橋梁和紐帶。而面對這一現代舞臺,大學及教育者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塑造學生的思維,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如同燈塔引導船舶航行,大學和教育者在社交媒體上扮演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大學應積極搭建和維護官方社交媒體平臺,令其成為權威的思政教育資源庫,推出吸引學生眼球的內容。教育者應與時俱進,踐行“親其師,信其道”的原則,他們不僅要做知識的傳遞者,更要成為學生在數字海洋中的領航者。教育者應站在第一線,為學生篩選、解讀社交媒體上的各種信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4]。如同古人所說的“授之以漁”,不僅要給學生提供答案,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思考。依托社交媒體互動性強的功能特點,大學與教育者應注重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具體可以利用直播、問答等方式,為學生答疑解惑,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營造開放、包容、互助的教育環境[15]。面對社交媒體這把雙刃劍,大學和教育者既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守望者,也是實踐者。面對“舞臺”與“后臺”交織的場景,大學和教育者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引領學生在數字時代堅守初心、行穩致遠。
在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如同一把鋒利的雙刃劍,讓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它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交流平臺,加深了他們對相應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大學生在眾多信息中迷失自己,甚至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因此,教育者和大學必須提高警惕,細心篩選、整合社交媒體內容,令其成為推動思政教育質量提升的工具。同時,學生也應增強自身的內容信息審查與判斷能力,進而在波瀾壯闊的數字化浪潮中堅守初心,鑒別信息真偽。只有所有參與者都認識到社交媒體的雙重屬性并共同努力,才能促進這個強大的工具充分發揮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賈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23.
[2] 程靜.融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23.
[3] 王亭亭.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23.
[4] 龔強,侯士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應用現狀及其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3):81-84.
[5] 曹曉勇,林碧蕓.社交媒體謠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6,4(2):81-85.
[6] 鄭友琳.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2.
[7] 譚林.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22.
[8] 錢進.社交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吉林教育,2020(Z3):105-106.
[9] 戴美紅.抖音短視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2.
[10] 張軼慧.社交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運用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21.
[11] 殷然.移動社交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3):39-40.
[12] 曾秋紅.微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20.
[13] 張祖品.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6-88.
[14] 孫然瑜.基于社交媒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7.
[15] 孫英華.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6):95-96.
作者簡介 胡馨平,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學。 袁瑜,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日常管理。 劉艷瓊,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