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悠悠,絲路延綿。
2000多年前,中國開辟出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穿越不同時空、跨越不同文明,創造了文明互鑒與文明交融之路。
十年前的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如今,十年耕耘終不負,處處繁華滿目新。
作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中國與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篇章,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
一組數字告訴我們,2013年至2022年,我國已同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國家貿易增長超過了世界貿易增長的平均水平,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超過1.2萬億美元,我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為當地創造42.1萬個就業崗位。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發出6.5萬列中歐班列,運貨量達1000萬噸。
預計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并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
看國內,共建“一帶一路”使得很多內陸地區一躍成為新的開放前沿,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看海外,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白工業園、泰中羅勇工業園、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等境外合作工業園區項目迅速發展,在承接中外企業合作、帶動東道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十年間,“一帶一路”不斷呈現出新氣象,電子商務、線上交易迅猛發展,低碳“一帶一路”、公共衛生“一帶一路”、5G數字化“一帶一路”接踵而來,可以說,共建“一帶一路”已是經濟全球化的引擎和發動機。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離不開國家與國家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
這是一條大道同行、共同繁榮之路,展望下一個十年,“一帶一路”的“朋友圈”將越來越廣。
站在地球村上聆聽,“一帶一路”不是“獨奏曲”,而是奏響多國共贏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