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邊民“國民化”:民國時期邊政學的一個核心議題

2023-12-29 00:00:00孫保全畢越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民國時期的邊政學者重新界定了邊民概念,將其理解為“邊疆少數民族”,并從主權、領土和中華民族角度論證了邊民的國民身份。在此基礎上,他們批判了歷史上邊民在邊疆社會身份體系中所處的“私民”或“奴隸”地位,強調要保障邊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同時主張通過扶持邊疆教育來塑造邊民的國民意識。這些觀點匯聚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邊民國民化”議題,反映出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中邊民觀念的轉變趨勢。其間所形成的豐富成果,在研究視角、歷史敘事、議題選擇、分析方法等方面對今天的邊民研究仍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邊政學;邊疆;邊民;國民;民族

【作"者】孫保全,云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畢越,云南大學“邊疆與地緣”數據庫中心助教。云南昆明,650500。

【中圖分類號】C9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4-0115-0008

在中國邊疆研究的學術史上,民國時期邊政學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隨著近年來邊疆學構建課題的興起,學界對于邊政研究所蘊含的學術價值給予了極大關注,主要聚焦于幾個方面:一是基于現代國家構建的宏觀背景,探討時人邊疆觀念的轉變,系統分析了學界關于地理邊疆、文化邊疆、政治邊疆以及海洋邊疆的認知狀況;二是對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和深遠影響的邊政思想進行回顧及省思,為今天的邊疆問題研究提供借鑒;三是以專門刊物或學術機構為中心來透視當時邊政研究的內容和特點;四是梳理邊疆研究的學科化過程,對邊政學的形成與發展歷程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考察。

但這樣一種學術史的梳理和分析尚不全面。從知識體系的角度來看,“邊地”(邊疆的空間維度)、“邊務”(邊疆的治理維度)、“邊民”(邊疆的人口維度),共同構成了民國時期邊政學的完整結構。目前對其所開展的學術整理主要集中于“邊地”“邊務”兩個方面,而相對忽視了邊民維度。事實上,這個時期的邊民問題研究不但非常豐富,而且呈現出學術旨趣上的一致性,亦即將傳統邊疆居民改造為現代國家的國民。對于這一時期的“邊民國民化”議題進行重新認識,不僅有利于更為全面而準確地把握民國時期邊政學的內涵,也有利于今天邊疆學構建中邊民問題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一、確認邊民的國民身份

國民是一個描述現代國家人口屬性的概念,蘊含著“國”與“民”之間的社會政治關系。現代國民是由三個基本維度構成的,即國民身份、國民權利和國民意識。民國時期的邊政研究人員也主要是從這三個層面來討論邊民國民化議題的。其中,確認國民身份也就是將邊民看作國家之公民是民國學者的普遍觀念,同時也成為他們進一步探討邊民的國民權利和國民意識問題的邏輯基礎。

(一)“民”的內涵轉變與拓展

將邊民看作國家之民,這種主張看似尋常,實則體現了社會身份的深刻轉變。在王朝國家時代,所謂的“民”是作為國家統治和管理對象的臣民或子民,既沒有強烈的國家意識也缺乏權利意識,是一種相對于“君”和“官”的社會身份。中原王朝的臣民或子民主要是指核心區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漢人。秦漢以后,這類居民普遍被置于“編戶齊民”的統一人口管理體制之下。受到“王者不治夷狄”思維和實踐的影響,居于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群體長期游離于王朝的直接統治和管理之外,通常不具有臣民或子民的身份屬性。對此,方國瑜曾指出:“所謂‘民’,只限于漢人”;“所謂‘吏人’即‘吏民’,亦即漢官和漢人”;在戶籍管理中,“‘民’即‘漢’,漢戶稱作‘民戶’”。[1]318,321

隨著中國現代國家構建進程的開啟和推進,國民逐漸取代臣民而成為社會身份演進的主要方向。晚清《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以及民國時期歷部憲法對“國民”的不斷強調,就非常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民國學人也幾無例外地在國民意義上使用“民”的概念,“民”的內涵發生了本質變化。在學界論述邊政問題時,“民”也不再單指漢族,而是將少數民族也囊括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歷史上的“夷民”用語表示“夷”(少數民族)和“民”(漢族)兩種不同的族屬身份,而在民國邊政研究的話語表達中則逐漸轉換為“少數民族居民”的單一含義。如,有文章所述“對無文字的各種夷民,用他們的本族語來釋國語”[2],此處“夷民”二字顯然是個單詞而非詞組,沒有把“夷”和“民”對立起來的意思。此外,苗民、藏民、回民、蒙民等詞匯的大量使用,也印證了各類少數民族已然被視為國家之民,“民”的傳統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

(二)作為邊疆民族簡稱的“邊民”

既然傳統“民”的概念主要指漢人,那么傳統的“邊民”自然是指生活在邊疆地區的漢人。這個詞匯最早見于《史記·律書》,意為遷徙至漢朝邊郡并承擔屯墾戍邊責任的編戶民,此后歷代文獻中出現的“邊民”大體上因循了這個含義。到了清代,“邊民”成了與“腹民”相對應的一種居民類型,在人口統計上有“腹民計以丁口,邊民計以戶”[3]的明確規定。而無論是“邊民”還是“腹民”的戶籍管理,都是與國家賦稅關聯在一起的,通常不包括難以納入征稅對象的邊疆少數民族。

自1912年起,“民”的范疇拓展為國家領土內的全部人口,邊民的內涵也隨之發生了翻轉,從過去指稱邊疆地區漢族轉化為指稱邊疆少數民族。時任西康省政府主席的劉文輝還專門提醒說,“邊民”是個專用術語而非一般性名詞,不能從字面上把它簡單理解為邊疆居民,“少數民族多住在邊區,所以概名之曰‘邊民’。”[4]134~135從詞語結構來看,此時人們所使用的“邊民”是一個由“邊疆”和“少數民族”組成的合成詞,包含了地理要素和族體要素。由于少數民族大都聚居于邊疆地區,所以也經常被稱為“邊疆民族”[5]。而人們將邊疆民族進一步簡稱為“邊民”,又同當時流行的民族觀念有關。為避免“民族自決”可能引發的邊疆分裂危機,許多人將“少數民族”看作敏感詞匯,因而用“邊民”或“邊胞”來取代“民族”稱謂。

照此看法,從前邊疆地區的漢族并不在邊民之列,而通常被單獨稱為“邊地漢人”,在階級身份上又被劃分為“地主”“商販”“屬官”“盜匪”。[6]當然這種階級身份類別的劃分方式并不準確,其目的只是為了突出邊地漢人與邊民之間的身份差異。關于如何理解邊疆、邊民、少數民族、漢族之間的復雜關系,有人做過如下解釋:邊民普遍被用來稱呼“邊區土人”,但邊區不僅有“土人”還有“漢人”,這些少數漢人雜居于邊民社會之中,是邊疆地區的一種“特殊階級”。[7]邊疆地區的漢人雖不屬于邊民卻又與邊民往來密切,所以在文獻中“邊民”經常與“漢民”“漢人”“漢族”成對出現。

(三)邊民與內地居民身份的同質性

將邊疆少數民族看作國家之民進而稱其為“邊民”,構成了這一時期邊民概念的建構邏輯。相對于歷史上“民”及“邊民”的使用方式,此時邊民觀念的轉變是非常明顯而深刻的。而要把邊民明確地納入國民范疇,還需要在邏輯上再向前跨出一步。其中的關鍵環節在于,論證清楚邊民與內地居民之間具有同質性身份,也就是同屬于現代中國的國民。這時的邊民概念兼具邊疆和少數民族的含義,因此相關研究選擇了從地理和民族的雙重進路來論述邊民的身份問題。

一是從地理空間角度來確認邊民的國民身份。在歷史上中原王朝的疆域格局中,核心區被視為國家存續和發展的根本,邊疆地區則往往被置于附屬地位,而生活于邊疆的少數民族在身份屬性上也不同于內地漢人。隨著近代以來國家疆域的領土化轉型,按照“核心—邊緣”二元化方式來劃分國內人口的做法逐漸淡出了。作為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主要開拓者之一的陶云逵就提出:“凡屬中華版圖之人民,均是中華國民”“邊疆為我版圖之邊疆,邊民亦即我國民之一部”,正是因為“他們(邊民)是我國版圖內的人民”,所以政府對其“有統治權,有教育責任,有保護義務”。[8]其推導的邏輯非常清晰,既然邊疆與內地同為國家主權管控之下的領土,那么居住于邊疆的少數民族即邊民自然也是國民的組成部分。

二是從中華民族或國族角度來確認邊民的國民身份。邊政研究興起于中華民族日益覺醒和中華民族觀念空前傳播時期,將中華民族看作國內各民族之統稱的觀點已然成為學術共識。在整體性的中華民族視野下,國內人口雖有民族歸屬的區別,但都屬于中華民族的成員。基于這樣的判斷,邊政學者紛紛指出:“中華民族本來是一個,但因為邊區之存在,便長久保持有各種邊民之舊生活”;[9]漢滿蒙回藏等國內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各族成員“都是中華民族的好國民”;[10]“邊民者國族之一份子,休戚相關,利害一致。”[11]類似的邊民觀念既是對傳統夷夏觀的超越,也是對當時國民塑造、中華民族構建的積極回應,暗含著將中華民族界定為國民共同體的思路。

二、保障邊民的國民權利

國民的字面意思是一國之民,深層含義則意味著“國”與“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個體或群體的國民身份也不單是獲得國籍的問題,還在于擁有支撐這種身份的社會權利和政治權利。民國時期學界在探討邊民的國民化議題時,也著重研究了邊民的國民權利。從“國家之民”角度確認邊民的國民身份是“表”,而對邊民國民權利的討論是“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一)歷史上邊民的無權狀況

王朝時代的邊民主要是指邊疆漢族,但在民國時期其內涵轉換為邊疆少數民族。不僅如此,邊政學者還將這種新的邊民含義進行倒溯——把歷史上的邊疆少數民族也一并改稱為“邊民”。如在“五代邊民,以契丹為盛,其他西北邊民,多能安收牧界生活平靜”[12]的表述中,“邊民”就是指不同于內地漢人的少數民族。受到華夷之辯文化觀念和有限國家治理能力的制約,歷代王朝的邊疆制度具有突出的羈縻特征,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往往不實施直接管控,廣大邊民的政治生活基本上處于既不享有權利也不履行義務的狀態。

學者們對王朝國家時代邊民的無權狀況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并以此作為邏輯起點來論證邊民的國民權利問題。李安宅曾言,過去中央政權“成見太深,未將邊民看作國民”,因此“忽視邊民生計,不論重威、重德,或德威并重、軍政參用,以及利用羈縻、教導諸法,均未改變邊民生計。”[13]22與此同時,邊疆地方勢力的壓迫和剝削進一步加劇了廣大邊民的無權狀態。“官為世襲,生殺予奪,權為獨尊,地為私產,民為私民”……“被統治著大多數的牧人和少數的農人,全過著奴隸生活。”[14]作為“私民”或“奴隸”的邊民顯然與國民相去甚遠,也不可能獲得現代性的國民權利。在反思傳統治邊方略的基礎上,時人認識到:“今日之邊疆的邊疆問題,是在以‘人’的問題來處理‘地’的問題,換言之,必得就‘邊民’問題來探討‘邊地’問題,才可以謀求合理而適當的處理”[15],因此必須“改變放棄邊民的觀念和政策,換以積極的開化設施”[16],從而有效扭轉邊民的無權狀態。

(二)邊民權利的正當性及其影響

邊民長期處于無權狀態同歷史上的邊疆觀和民族觀緊密相關,而隨著新型邊疆觀和民族觀的出現,邊民權利開始獲得相應的倫理正當性。有學者提出,“昔日視邊民為蠻夷,故治邊秘訣不為懷柔即為征服”,然而隨著懷柔或征服蠻夷觀念的消散,政府理應以“精誠團結”的態度對待邊民。[17]在民族平等和扶持弱小民族逐漸成為主流價值觀的條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張維護和保障邊民權利,強調“對于邊疆各民族其一切設施,以優先為當地土著人民謀利益為前提”[18],主張邊民“同為中華民族之國民,應受國家法律上之平等待遇”[19]612

邊民權利的正當性還來源于其對國家邊政的全局性影響。其一,對于邊疆人口安全的影響。學者們認識到,邊疆地區的人口密度過于稀疏“不獨關系社會的貧富分野,并且關系國家的盛衰與民族的安危興替”,而“改善他們(邊民)物質生活,然后普及教育、推廣衛生”是解決邊疆人口過疏問題的必要手段。[20]其二,對于邊疆社會管理的影響。吳文藻在著名的《邊政學發凡》一文中就專門對此作過說明,強調邊民福利事業對于邊疆民政和邊疆經濟建設的重要性。[21]其三,對于邊民認同心理的影響。李安宅通過調研發現,對于政府在邊疆地區推動的實業建設和發展,“邊民沒有欣賞的反應”且普遍認為與自己沒有關系。他針對這種現象所作出的判斷是:“物質的建設,亦非現代化的公民原則,不能單獨舉辦”“非由公民的權利義務為之統整協調不為功。”[22]

(三)增進邊民權利的多種途徑

首先是政治權利。長期以來,生活于邊疆地區的底層民眾與國家政權之間一般不發生直接關系。而在近代以來的主權體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邊民在法理上獲得了國民身份,其政治生活也逐漸納入國家制度體系之中,其中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為核心的政治權利尤為引人關注。芮逸夫曾撰文深度討論了這個問題,并以邊疆同為國家領土、邊民同為中華民族成員為理據來說明選舉權,提出“我們要實行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的民主憲政,我們要行使政權及立法權,必須要支持全國各地區的邊民參加普選”;而關于被選舉權,他進一步指出:“每一國民,無論邊疆或內地,既經當選國民大會代表之后,便是全國國民行使政權的代表人的一分子。”[23]

其次是經濟權利。受到自然條件、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等因素影響,中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建設和經濟發展普遍處于較低水平。振興邊疆經濟、促進邊疆社會發展是邊政研究的重點內容,其中也涉及到邊民的經濟權利問題,包括:為邊民提供農業貸款,按照季節時令來幫助邊民調整生產進度[24];獎勵邊民手工業、為貨品銷售提供便利,完善征稅手續、傳授農耕技術等等[25]。誠然,此處所言的邊民經濟權利與現代語境下的經濟權利尚有很大差距,所涵蓋的內容也不夠全面,但相較于傳統觀念已有很大進步。

最后是社會權利。一是邊民福利。有研究指出,以往國人對于邊民的態度要么是棄之不顧,要么是重開發而輕建設,忽視了邊民的生活福利。為扭轉這樣的局面,應把保障邊民福利列為邊政的首要任務,把增進邊民利益看作邊疆建設的先決條件。[26]二是邊民自由。包括在行為層面上擺脫傳統勢力的人身束縛,以及在文化層面上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語言使用自由。[27]三是邊民教育。接受教育是現代國民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邊民國民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因此“增進邊胞福利及推進教育提高文化水準”[28]成為邊政研究者的普遍主張。

三、塑造邊民的國民意識

塑造國民意識是近代以來邊民“國民化”的核心要義之一。國民意識是作為一國國民的心理體驗,集中體現為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效忠感。國民意識雖與國民身份及國民權利高度相關,但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對國民身份和國民權利具有支撐作用。邊民國民意識的形成,既是現代國家文化在邊疆地區的傳播過程,也是邊民將這種政治文化內化為政治態度或政治心理的過程。民國時期的邊政學者大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不但闡發了國民意識對于國防建設的重大意義,而且提出了增強國民意識的政策主張。

(一)國民意識問題在邊政中的凸顯

歷代王朝對于“邊民的地方政治,多不加過問”,邊疆地區的廣大居民多為“部落的土民”,甚至在一些地方“土民變成了奴隸”。[29]13~14在此歷史條件下,邊民往往對國家缺少基本的認知,更不要說形成現代國民意識了。直至民國時期,這種情況仍然沒有發生明顯改變,“(邊民)既缺乏國家觀念,又無民族意識。散處邊地,易受外人誘惑,今日為中國人,明日亦可為外國人。朝秦暮楚,不知國家民族為何物”[30]。邊民國家意識缺失并不一定會對王朝統治秩序構成嚴重挑戰,但顯然同現代主權國家的邊疆治理需要格格不入。

在中國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中,傳統的“內向型”邊疆觀逐步讓位于“外向型”邊疆觀,也就是由過去抵御來自邊疆勢力的威脅,轉變為防范他國勢力滲透、侵入邊疆。人們看待邊民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已然認識到“中國的邊疆問題,并不應如何防范邊民的自發的背叛中央,而是中央應如何充實邊疆,提高邊民文化,鞏固邊疆國防”[31]。這里所謂的“邊疆國防”不僅僅是軍事邊防,還包括了文化國防,即對沖敵對勢力蠱惑誘騙邊民所產生的文化安全影響。由于國民意識淡薄對國防建設和邊疆文化安全具有潛在威脅,因而培養邊民的愛國思想,“使其了解國民應盡之責任”“擔負起保衛國家安全與國防最前線的任務”[32]115,就變得極為重要了。除此之外,從邊疆地區政令貫徹的角度來看,邊民的“國家觀念,無由養成”還會帶來“政令推行非常困難”[33]的問題,因此塑造邊民國民意識也是對邊疆實施統一政治管理的需要。

(二)國民意識塑造的邊疆教育機制

對于現代國家的邊疆治理來說,邊民國民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關乎邊疆的鞏固、穩定和發展。國民意識的形成不完全是一個自發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還有賴于政府通過國民教育方式加以培育和強化。國民政府時期各類教育機構和教育活動在邊疆地區驟然興起,正是反映了以教育機制塑造邊民國民意識的形勢。同歷史上單向度的“以夏變夷”的教化手段不同,現代國民教育更為強調把國家觀念和現代文明貫徹于邊疆教育活動之中。學界通常會使用邊民教育、邊民開化、邊民向化等不同用語來表達邊疆地區的國民教育活動,說法雖有不同,但通過教育來培育國民意識的主旨卻是一致的。

邊政學的代表人物楊成志曾將邊疆問題歸為三種基本類型,并且把“邊民開化問題”置于“邊政改進問題”和“邊圉鞏固問題”之前加以討論,還專門指出“邊疆政治者,就是管理邊疆一切邊民的事”“邊疆問題的首要點,無過于宜先開化邊民”[34]。從人們所主張的“認識國家,服從政令”[35]“徹底培養國族意識”[36]“灌輸民族國家所需的統一文化與現代文化”[37]2等內容來看,邊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塑造邊民的國民意識。關于如何實施國民教育,學者們也提出了多種構想和政策建議,如在邊疆地區廣設國民小學和中學、編寫或優化邊民教材、加強師資建設,以及把教育事業同其他邊政舉措相結合等等,其中的許多建設性意見非常具體且具有一定的實操性。

(三)國民意識塑造的差別化策略

近代中國的邊疆與內地之間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方面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差異,致使邊民國民意識塑造在內容和形式上也迥異于內地居民。此時無論是內地漢族還是邊疆少數民族的國民意識均處于較低水平,都亟需通過有效的政策手段加以塑造和提升。但由于二者之間的差異,人們并未籠統地把邊民和內地居民的國民意識塑造等同視之,而是有意識地加以區別對待。同時,學者們沒有按照先易后難的慣性思維將內地居民的國民意識塑造置于優先位置,相反是基于邊疆安全和國防建設考慮而將國民意識研究的重心放在了邊民身上。

一是強調國家的資源扶持。邊疆地區的傳統上層勢力和底層民眾既缺乏動機也缺乏足夠能力去推動國民意識的塑造與提升,這項社會工程只能依靠國家主導和扶持來完成。解決邊民國民意識淡薄的問題有賴于行之有效的邊疆教育,具體又可分為改造邊民生活方式的“社會教育”和以中小學為載體的“學校教育”。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均限于經費師資,既未能普遍設立,亦多名不符實”[38],因而學者們多呼吁政府要調配更多資源用于邊疆教育設施建設和邊民家庭教育補助。

二是突出邊疆的文化特性。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生產方式形塑了邊疆地區的社會形態,也使得邊民在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生活習俗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異質性。從民國時期學界的主流觀點來看,塑造邊民的國民意識并不是以中原標準來同化或漢化邊民,而是要推動邊地文化與內地文化共同實現“近代化”和“統一化”;弘揚同質的國家文化必須同異質的邊疆文化結合起來,不宜把內地做法不加辨別地施用于邊疆,從而避免因違背邊疆實情而激起邊民的抵制心理。[39]基于這樣的認知,學者們大都認為應當先進行扎實的邊民社會調查,再來謀劃開展國民意識的塑造活動。

三是注重族際關系的整合。學界從“民族”的角度來界定邊民,也多從“民族”的角度來闡釋邊民的國民意識問題。作為邊政研究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徐益棠就曾提出“以民族一員為始點,以國家一員為終點”的國民意識塑造理念,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培植邊民的“公民責任觀念”來消弭“各民族隔閡之成見”,進而增進中華民族的團結。[40]另有人認為要從國族文化入手來統合族際關系,并指出國族文化不是漢族獨創的文化而是各民族文化的綜合,邊疆教育不在于限制少數民族文化而在于實現各民族文化的“國族化”和“現代化”,亦即“要使所有國境內的國民,做一個國族的公民,現代的公民”[41]

四、邊民“國民化”議題的邏輯及啟示

在民國時期的邊政研究中,邊民國民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當時的學者們從邊民的國民身份、國民權利和國民意識三個維度對這個議題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討論。今天從事邊疆學、邊疆史地、邊疆政治學、邊疆治理等學科或領域的研究,均離不開對邊政學相關研究的回顧和反思,也就有必要重新審視當時備受關注的邊民國民化議題。這既需要從學術史角度對相關論述和觀點進行梳理歸納,又要在此基礎上深度發掘其中所蘊含的邏輯,從而為當下的邊民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一)現代國家構建催生的新型邊民觀

邊民是國內居民中的一種特定類型,國家形態不同,界定邊民的方式也不同。歷史上中原王朝一般不把邊疆少數民族稱為“民”,邊民通常是指生活于邊疆地區的漢族居民,屬于王朝體制下臣民的組成部分。晚清以后的中國開始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轉型,內容涉及國家權力的主權化、國家疆域的領土化、國家共同體的民族化(nationalization)、國體和政體形式的人民化等多個方面。這些國家要素的構建對傳統身份體系構成了挑戰,要求形成與現代國家及其邊疆治理相匹配的邊民身份。對于現代中國而言,邊疆和內地均為主權管控之下的領土,生活于領土范圍之內的人口皆為國民;國內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單元,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這種主權性、領土性和民族性特征,使得過去按照“此疆彼界”或“非我族類”標準而將邊疆少數民族排除于“民”之外的做法喪失了合理性。邊疆少數民族不但獲得了“邊民”之名,而且還在法理上擁有同內地居民一致的國民身份,同時這也意味著邊民享有國民權利并履行相應的國民義務。

民國時期邊政學者所秉持的邊民觀念正是形成于這樣的國家轉型背景之下。他們一方面對傳統的邊疆及邊民觀念進行了批判,另一方面集中討論了與現代國家制度體系和邊疆治理需要相適應的邊民身份與邊民政策。這種觀念是從現代國家與現代國民互動的角度來界說邊民的,或者說是從“國”與“民”之間的密切關系來重新理解邊民角色的。正如徐益棠在討論邊疆經濟問題時所闡明的:“于國家無損,同時于邊民有益;于國家有益,同時于邊民更多得益”;不但要“使邊民對于國家益增信念”,而且要“使國家更了然于邊民。”[42]當時有關邊民的研究大都是在“邊民乃國家之民”的立場下展開的,所提出的各類政策建議也主要指向將邊民塑造為現代國民或提升邊民的國民化水平。因此可以說,把握了邊民國民化議題的深刻內涵,就把握住了邊政學者關于邊民研究的主旨。

學界圍繞邊民國民化議題而開展的大量研究,不僅是邊政研究的一部分,也是近代以來國民研究的特定組成部分。對于生活于內地的廣大居民來說,其國民化過程是以改造王朝臣民或子民身份為開端的。相比之下,歷史上邊疆少數民族通常并不具有與漢族同等的臣民身份,其國民化過程和機制也更為復雜而特殊。正因如此,邊政學者所研究的邊民國民化議題,既遵循了一般性的國民身份、國民權利和國民意識的分析框架,同時又在其中體現出對邊民自身獨特性的關注,是“共性”邏輯和“個性”邏輯的統一。唯有認識了邊民國民化的特殊邏輯,才能夠對中國現代國家構建中人口國民化問題形成完整的認知。

(二)時代形勢制約下的學術局限性

同傳統邊民觀念相比,民國時期圍繞邊民國民化議題形成的學術討論呈現出一種新趨向,但也由于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而存在諸多的局限性。這樣的局限性首先表現在對邊民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方面。中國古代的邊民是指邊地漢族,而邊政學者則將邊民界定為邊疆少數民族。這兩種看待邊民的方式表面上截然不同,但實際上都在強調邊民概念的民族性內涵,都用邊民身份把漢族和少數民族區別開來。究其緣故,當時的中國正處于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之中,其間所形成的邊民觀念自然也具有過渡性的特征,或者說處在一個由傳統邊民觀向現代邊民觀轉變的過渡階段。受到這種邊民觀念的影響,時人“所談的邊政,應該是非漢語人民的政治”[43],由此限制了完整的邊政學知識體系的形成。

此外,受到邊疆地區所面臨的現實形勢影響,邊政學者所開展的邊民研究具有突出的“策論”特點,多是針對當時突出的邊民問題而直接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而相對忽視從基礎理論層面來系統闡發邊民及邊民問題的本質。由于現實的邊民問題是給定的,所以為解決問題而展開的應用性研究就容易表現出高度趨同性。與此同時,受制于內焦外困的時局和捉襟見肘的政府能力,許多增進邊民國民化的學術主張并未轉化為國家政策,觀念與實踐、應然與實然之間存在著明顯脫節。而沒有付諸實踐或得到實踐檢驗的對策建議,其操作性和實用性也就被打了折扣。如此來看,這一時期的邊民研究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應用層面,都存在著一些時代局限性。

(三)邊民“國民化”研究的啟發意義

一是國家視角。我們可以通過多個視角來開展邊民研究,如跨界民族的視角、邊疆治理的視角、人類學的視角等。但在這些視角之上,應有一個國家視角,也就是立足國家來審視邊民的身份屬性和行為方式。在諸多研究視角之中,國家視角應被置于一個基礎性和統合性的地位。這是因為在不同的國家形態或國家治理模式下,被認定為“邊民”的群體是不一樣的,進而致使“邊民”的研究對象是不同的。在中國由王朝國家轉變為現代主權國家的背景下,人們看待和界定邊民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邊政研究者們所普遍探討的邊民國民化議題,正是契合于整體性的現代國家構建需要。離開國家形態轉型的視角,就無法理解這個時期的邊民觀念。同樣的邏輯,離開國家視角也無法理解歷史上的邊民、今天的邊民乃至未來的邊民。

二是歷史敘事。邊政學所關注的重點是民國時期的邊民,但學者們并未把視野局限于此。他們所提出的邊民國民化議題暗含著一條主線:此前的邊民不是國民,現實中的邊民須向國民轉變,將來的邊民要成為真正的國民。為達成這樣的論證目的,學界對王朝時代的邊民身份和邊民政策做了回顧和反思。盡管其間也存在著某種以今律古的誤判,但總體上形成了統一性的邊民及邊民問題的歷史敘事線索。這種做法對于今天的邊民研究依然具有啟發意義:只有在一個長時段歷史分析中,才能把握邊民及邊民問題的本質性內涵,才能找準邊民政策調整和發展的定位。

三是時代議題。在現代國家構建以及邊疆治理轉型的背景下,解決邊民問題最根本和最要害之處就在于如何推進邊民的國民化。對于民國時期的邊政研究人員來說,抓住了“國民化”議題就抓住了當時邊民問題的癥結所在。然而,不同時代的學者擔負著不同的研究任務,議題選擇也應體現出時代特性。時至今日,如果再來研究當前邊民的國民化問題就顯得不合時宜,而進一步探究邊民的特殊性國民權利和國民義務,似乎就更能夠符合國家發展形勢。

四是多維分析。民國時期邊政學者從國民塑造的角度切入,延伸出身份話題、教育話題、權利話題、國族話題、認同話題,大大拓展了邊民研究的視野和內涵。這種研究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如果只是就邊民而談邊民,只會把研究路徑越走越窄;反之如果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索邊民問題同其他社會政治問題之間的潛在關系,則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新效果。

參考文獻:

[1]林超民.方國瑜文集:第一輯[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吳宗濟.拼音文字與西南邊民教育[J].西南邊疆,1938(2).

[3]陳長蘅.中國近百八十余年來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調劑方法[J].東方雜志,1927(18).

[4]劉文輝.劉自乾先生建設新西康十講[M].西昌:建康書局,1943.

[5]沙戟.當前的邊疆民族問題[J].中國建設,1947(1).

[6]陶云逵.論邊地漢人及其與邊疆建設之關系[J].邊政公論,1943(1~2).

[7]徐益棠.邊官、邊民與邊政[J].邊政公論,1948(1).

[8]陶云逵.開化邊民問題[J].西南邊疆,1940(10).

[9]姜蘊剛.邊區·邊民·邊治:在之江大學旅蓉學會講辭[J].康導月刊,1942(10~11).

[10]梁甌第.民國以來的西康邊民教育[J].邊政公論,1942(7~8).

[11]黃慕松.我國邊政問題[J].播音教育月刊,1937(7).

[12]謝再善.五代時邊民與中原之關系[J].力行,1943(3).

[13]李安宅.邊疆社會工作[M].上海:中華書局,1944.

[14]張漢光.中國邊政的出路[J].東方雜志,1947(14).

[15]胡耐安.邊疆問題與邊疆社會問題[J].邊政公論,1944(1).

[16]楊成志.民族問題的透釋[J].邊政公論,1947(1).

[17]絳央尼馬.治康管見[J].國聞周報,1935(18).

[18]周昆田.三民主義之邊政建設[J].邊政公論,1941(1).

[19]趙心愚,秦和平,王川.康區藏族社會珍稀資料輯要[C].成都:巴蜀書社,2006.

[20]張漢光.我國邊疆人口問題之提出[J].邊政公論,1941(3~4).

[21]吳文藻.邊政學發凡[J].邊政公論,1942(5~6).

[22]李安宅.邊疆社會建設[J].社會建設,1944(1).

[23]芮逸夫.行憲與邊民[J].邊政公論,1947(3).

[24]張印堂.云南經濟建設之地理基礎與問題[J].邊政公論,1943(1~2).

[25]梁釗韜.邊政業務演習的理論和實施[J].邊政公論,1944(12).

[26]佚名.為邊民請命[J].現代農民,1940(8).

[27]麻傾翁.從尊重邊民宗教信仰和語言自由說起[J].邊政導報,1947(5).

[28]汪懋祖.云南傳教事業[J].東方雜志,1946(11).

[29]黃奮生.邊疆政教之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

[30]凌民復.建設西南邊疆的重要[J].西南邊疆,1938(2).

[31]張熙.論邊民內向[J].南潮,1945(5).

[32]汪洪亮,等.民國時期邊疆教育文選[C].合肥:黃山書社,2010.

[33]賀益文.滇北風土志[J].東方雜志,1944(9).

[34]楊成志.邊政研究導論:十個應先認識的基本名詞與意義[J].廣東政治,1941(1).

[35]徐孝恢.邊民敎育芻議[J].西康青年,1942(11).

[36]曹樹勛.抗戰十年來中國的邊疆教育[J].中華教育界,1947(1).

[37]朱家驊.邊疆教育概況:續編[M].南京:教育部邊疆教育司,1947.

[38]林達珊.涼山邊民教育的現況及其改進意見[J].邊疆通訊,1948(8~9).

[39]陶云逵.論邊政人員專門訓練之必需[J].邊政公論,1941(3~4).

[40]徐益棠.邊疆教育的幾個原則[J].學思,1942(3).

[41]張漢光.論邊疆文化國族化[J].邊疆通訊,1947(3).

[42]徐益棠.邊疆經濟之相對的發展[J].邊政公論,1944(6).

[43]丁骕.邊政更張的一種看法[J].邊政公論,1948(3).

“NATIONALIZATION” OF BORDER PEOPLE:A KEY ISSUE OF FRONTIER POLITIC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n Baoquan,Bi Yue

Abstract:Scholars of border poli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defined the concept of border people into “frontier minorities” and demonstrat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border people from perspectives of sovereignty,territory,and the Chinese nation.On this basis,they criticized the behavior of regarding border people as “private citizens” or “slaves” in the social identity system of border areas in history,stressed the necessity to protect the political,economic,and social rights of border people,and advocated to shap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border people by supporting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order areas.These views converged into a relatively complete topic of “nationalization of border people,” reflecting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border people in building a modern country.The rich achievements of this topic are still of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oday's border people studies in terms of research angle,historical narrative,topic selection,and analytical method.

Keywords:Frontier politics;Frontier;Border people;National Citizen;Ethnic group

〔責任編輯:羅柳寧〕[HJ]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邊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群防組織的樞紐功能研究”(22BZZ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91视频| 麻豆a级片|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欧美在线|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久草视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99在线小视频| 丝袜国产一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一级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91亚洲精选|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九九香蕉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6|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欧美色伊人| 伊人AV天堂|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18页| 亚洲综合片| 国产视频你懂得|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午夜小视频|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亚洲精品动漫| 色成人亚洲|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99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91| 毛片免费网址|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久久www视频|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99ri国产在线|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欧美色图久久|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jizz国产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午夜小视频在线| 久久先锋资源|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