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運用統計學相關方法研究上海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行為規律及其制約因素,分析了上海居民當前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認知情況及分類行為,研究發現上海居民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容易出現認知偏差,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準確率在學歷、家庭成員數量、收入情況上具有顯著差異。建議開展線下宣傳活動及線上科普提升居民對于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認知情況。
關鍵詞: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行為規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F299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20.011
Abstract: In this paper,statistical corre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rules and constraints of low- value recyclables of Shanghai residents, and the current 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of Shanghai residents on low-value recyclables were analyzed.The research found that Shanghai residents tend to have cognitive biases on low-value recyclables.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residents' low-value recyclables had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background,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and income.It i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offline publicity activities and onlin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 improve residents' awareness of low-value recyclables.
Key words:low-valuerecyclables;classification behavior rules; influencing factors
0引言
可回收物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被回收利用則混在垃圾中被處理\"。據中國環保在線的一次統計:我國年產生活垃圾約27%為可回收部分,余下73%的垃圾中有40%是低價值可回收物。根據相關報道:每回收1噸廢塑料,相當于減少1.5~2.2噸的碳排放;每回收1噸廢紙張,相當于減少1.287噸的碳排放;每回收1噸廢玻璃,相當于減少0.85~1.05噸的碳排放。因此提高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也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方式之一國。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制定的《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2019版)》,可回收物包含一般可回收物和低價值可回收物。相對于一般可回收物,低價值可回收物更難被循環利用,因此準確了解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投放行為可以為城市低價值可回收物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眾多研究者將人口統計學特征作為研究變量,Rulli發現印尼居民垃圾分類公眾接受度在性別等因素上影響不顯著5;陳飛宇認為文化、收入水平、家庭特征之間具有相關性;王玉等發現文化程度對居民垃圾分類行為有顯著影響”;Hansmann等發現其在收入水平上影響顯著W。使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徐林等研究構建了一個包含心理、個體背景等方面的影響因素分析框架,利用層次回歸分析出其對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Li等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分類態度、分類知識等因素對我國杭州市某農村居民垃圾分類績效的影響1“;白峻愷使用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分析了態度、情感等因素對吉林省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的影響\"。
綜上,目前國內外較少學者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行為規律進行研究,本文旨在對城市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認知及行為規律進行探究,基于多種形式制定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認知情況、分類行為規律、驅動因素的調查量表研究上海居民分類實情。運用均值比較、單因素方差分析、帕累托圖等方法對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認知情況及行為規律現狀進行研究。
1調查量表設計
遵循現有研究的問卷設計準則U2在查找文獻資料、綜合專家訪談、實地走訪調查上海各居民區回收點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情況的基礎上,最終對本研究所用調查量表進行以下3部分設計。
居民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認知現狀:該部分包含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認知情況研究,以此較全面地研究被調查居民對于低價值可回收物的主觀認知情況。
居民日常處理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現狀:通過研究居民日常生活中對于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處理現狀,居民認知中阻礙低價值可回收物完全回收的主要原因等內容,從多方面了解當前居民對于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被調查者的基礎信息:該部分設計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基礎人口統計學變量,作為相關分析的基礎信息及變量。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使樣本盡量遍布于上海市各區域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正式問卷采取線上發放問卷的形式并經過篩選剔除,最后回收507份有效問卷。
2城市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行為規律現狀分析
2.1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現狀
2.1.1居民認知現狀
本次研究共有507名居民參與,有253名參與調查的居民在填寫此問卷前從未聽過“低價值可回收物”這一概念,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及“一般可回收物”的區別分類也未有過了解,占總體調查人數的49.9%。
調查量表認知部分根據《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2019版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設置分類情景模擬題,包含7種低價值可回收物、5種一般可回收物和3種干垃圾。表1為被調查者在現行垃圾分類標準與細分低價值可回收物背景下的分類準確率,在細分背景下可回收物總體均值由77.4%降至48.0%,大多低價值可回收物及一般可回收物的分類正確率均在50%左右,經研究居民在現行分類標準下可回收物的分類準確率略低于干垃圾,整體數據較為平均且相對較好。
研究在細分背景下居民分類正確率較低的垃圾種類及認知偏好,發現受調查者對“棉被”的認知偏差最大,60.2%的居民認定其為低價值可回收物,50.9%的居民認定砧板為干垃圾,41%的居民將塑料包裝盒認定為干垃圾,共9項可回收物的準確率均值低于總體均值,經研究發現居民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及一般可回收物的分類準確率均值都較低,對于低價值可回收物與干垃圾之間的界定較為模糊,較多一般可回收物被誤認為低價值可回收物。
2.1.2居民回收現狀及規律
本文對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項“低價值可回收物”投放行為現狀進行研究,具體包括玻璃瓶、購物紙袋等。經研究超過半數居民選擇晚上定時進行投放,超過55%的居民一周會進行至少一次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投放,有38.07%的居民將玻璃瓶投入干垃圾桶,72.19%的居民將購物紙袋投入干垃圾桶,39.64%的居民將舊外衣外褲投入干垃圾桶。研究發現大部分居民對以此為代表的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行為有誤,認知情況有待加強,結合上述認知研究發現部分居民認知與分類行為不符。
2.1.3制約因素研究
針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分類現狀的制約問題,本研究對計費制度是否會影響居民分類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意愿做了研究,有438位居民愿意在此背景下花費更多的時間分類細分出低價值可回收物,占總體的86.39%。同時本研究的調查量表還通過設置多選題(最多三項)的形式來了解被調查居民心中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現狀的制約因素,表2反映了制約因素的具體選擇情況,根據帕累托分析法累計百分比80%的為主要因素,經研究居民心中制約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工作進展的主要因素有5個,分別是“認知情況、政策獎懲、實行難度、基層人員和本身特性”,因此要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分類工作質量,關鍵是要讓居民能更切實地了解更全面的認識低價值可回收物,加強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及其相關法規的宣傳,規范基層人員工作,讓居民能夠真正了解并認可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分類并參與其中。
2.2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個體差異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將分析根據調查量表計算出的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準確率在居民人口統計學上的差異性。
2.2.1性別
以性別作為分組變量進行獨立樣本的t 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表中F檢驗結果顯示不能拒絕方差相同的假設,由等方差的 Sig值gt;0.05判斷無顯著差異,居民的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準確率在性別上并不具有顯著的差異,經研究男性樣本的平均分類準確率0.535略低于女性樣本的0.550,經研究沒有發現性別對于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分類有明顯影響。
2.2.2受教育程度
將受教育程度作為分組變量,顯著性小于0.05,兩兩分組檢驗得第一組與第三組間存在顯著差異,表4為不同教育水平下分類準確率的描述統計,最高教育經歷高中及以下的居民均值為0.505,本科及以上則為0.564。經研究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其分類準確率有待提升,同時整體的分類準確率表現出隨所受教育程度增加而提高的趨勢。
2.2.3家庭規模
將家庭規模作為分組變量, P 值小于0.05,兩兩組間檢驗得第三組與第五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5為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準確率在不同家庭規模及收入情況上的描述統計,經研究隨著家庭規模的增加分類準確率均值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拐點家庭成員三個的均值為0.558,家庭成員五個及以上的均值為0.479,經研究得家庭成員五個及以上的大家庭很可能只有少部分成員負責處理日常垃圾分類而三人家庭成員參與度更高且能夠互相學習影響其他家庭成員,故大家庭的成員在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認知情況上表現較差。
2.2.4收入情況
將收入情況作為分組變量進行研究, P 值小于0.05,經兩兩組間檢驗排除基數不足數據得第二組與第四組、第二組與第五組存在顯著差異。表5為不同收入居民分類準確率在家庭收入上的描述統計,家庭月收入20000~25000元的居民分類準確率均值為0.599,家庭月收入5000~10000元的居民其均值為0.488。經研究隨著收入增多,居民的平均分類準確率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拐點為家庭月收入20000~25000元的群體。
3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在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知識的認知現狀方面有49.9%被調查居民此前從未聽說過低價值可回收物,在細分背景下居民可回收物分類準確率僅48%,反映了居民對低價值可回收物認識尚淺,對其具體分類極易出現認知偏差。為進一步培養居民正確的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行為,建議通過線下宣傳活動及線上科普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居民提升相關認知,以此促進居民實行正確的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行為。
第二,在分類現狀及行為規律方面較多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行為有誤且部分居民存在認知與行為不符的情況,實行干垃圾計費投放能有效促進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分類行為,通過帕累托分析研究得出社區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工作兩個最重要的阻礙因素是“認知情況和獎懲制度”,因此設立相關獎懲制度開展更多宣傳科普活動能有效促進居民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正確分類行為。
第三,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準確度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存在差異性特征,在受教育情況、家庭成員數量、收入上具有顯著差異,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所受教育水平較高、收入水平較高的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認知水平相對較高,但在細分情景下居民整體分類正確率的絕對值仍較低,提升居民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整體認知水平仍是下一階段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劉婷婷,吳玉鋒,龔裕,等.促進北京市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建議[J].環境保護,2016,44(13):31-33.
[2] 吳萍,黃晨鳴,宋佳露,等.利樂包回收模式設計研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7,29(3):230-234.
[3]騰訊網.25天減碳挑戰!看看你能減少多少碳排放![EB/OL].(2021-05-28)[2023-03-10].https://new.qq.com/rain/a/20210528AOBGUL00.
[4]戴鐵軍,潘永剛,張智愚,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與碳減排的定量分析研究[J].資源再生,2021(3):15-20.
[5] SETIAWAN R P.Factors determining the public receptivity regarding waste sorting:A case study in Surabaya city,Indone- sia[J/OL].Sustainable" Environment" Research,2020,30(1).[2023-02-20].https://doi.org/10.1186/s42834-019-0042-3.
[6] 陳飛宇.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行為驅動機理及政策仿真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8.
[7]王玉.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因素[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8] HANSMANN R,BERNASCONI P,SMIESZEK T,etal.Justifications and self-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recycling behavior:The case of used batteries[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6,47(2):133-159.
[9]徐林.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7,14(1):142-160.
[10]LI Xiangru,BIFeng,HANZedong,etal.Garbage sourc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impactfactor,and management strategyin rural areas of China:A case study in Hangzhou[J].Waste Management,2019,89:313-321.
[11]童馨,王皓白,陳雪頌.杭州市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3(2):87.
[12]WILSON C,DOWLATABADI H.Mode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residential energy use[J].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07,32(1):16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