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技術密集、系統復雜、邊研邊產等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評估難題,運用HHM模型構建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場景識別方法,系統識別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因素;引入可控度屬性,采用三維矩陣對風險因素進行分析,綜合確定風險等級;采用Borda序值法進行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因素重要性排序,為精準防控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提高裝備采購風險管理水平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評估;HHM模型;三維矩陣;Borda序值法
0"引言
裝備采購的高質量、高效益是裝備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證。近年來,隨著裝備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裝備采購制度改革與運行機制持續優化,裝備采購活動實施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復雜,因此,急需加強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管理。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特別是對系統復雜、多邊并存的重要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分析和評價,積極防范合同履行風險,對于促進裝備承制單位嚴格按照合同條款要求全面履行合同,提高裝備采購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風險評估方法,許聰睿[1]運用德爾菲法進行項目風險識別,構建了WBS-RBS矩陣,采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了項目風險評估模型,實現了風險等級評定與排序。陳亮[2]運用流程圖法對航空武器裝備采辦主要風險源進行識別,采用德爾菲法進行風險分析。劉錳[3]提出,通過風險事件提示表識別風險和分析風險后果嚴重性,通過承包商績效因素分析風險發生概率,采用專家打分法展開風險評估。楊鵬遠等[4]運用專家調查法和貝葉斯網絡研究風險識別及優化風險清單,對主觀的風險識別結果進行邏輯關系分析,使風險識別結果更加客觀。李正映[5]采用魚骨圖識別質量風險,結合AHP法與熵值法建立風險評價模型。疏學明等[6]采用Bayes網絡構建動態風險評估模型,推進了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決策等新技術的應用。柳依帆等[7]提出采用改進熵權與云-DEMATEL優化組合為風險因子賦權,運用云-VIKOR法實現風險因素排序。綜上所述,裝備采購領域風險管理相關研究較少,主要采用傳統風險管理方法。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新的風險評估技術的應用使評估結果更加客觀。鑒于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管理現狀,本文采用三維矩陣-Borda序值法對風險評估展開研究,進行風險因素等級評定與排序。
1"基于HHM模型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識別
在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管理活動中,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當前,風險識別活動缺少針對復雜裝備系統的有效識別方法。傳統的風險識別方法,如頭腦風暴法、檢查表法、流程圖法、事件樹法等,只能展現風險系統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夠系統全面,缺乏抓住關鍵風險的技術依據[8-9]。等級全息模型(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HHM)能夠實現較為全面、具體的風險識別,既可以從整體進行分析,也可以從多個子系統進行分析[10]。基于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特點的分析,采用HHM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因素進行多維識別,為后續進行風險分析與風險控制提供依據。
1.1"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特點
裝備采購合同履行是一個多層級、大規模的復雜系統。其風險具有以下特點:
(1)一般性。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的一般性表現為無論是裝備設計研制、生產制造還是使用維修,各階段都有發生風險的可能性。
(2)復雜性。引發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的原因復雜多樣,包括人員、材料、設備、工藝、試驗、安全等方面。
(3)關聯性。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可能是由某個風險事件引發,也可能是由多個風險事件共同引發,還有可能是由一個風險事件引發多個方面的風險。由此可見,所發生的風險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4)動態性。針對不同的裝備采購項目,合同履行風險因素集是動態變化的。某一風險因素在當前時點被識別為風險,經過風險應對與處理后,其風險等級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再是風險因素。
(5)潛伏性。從風險事件的發生到出現風險后果,并不一定是接續發生的,通常是一個逐漸積累、不斷演變的過程,從事故萌芽逐步擴展、演變,直至引發后果。
1.2"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因素分析
首先,基于項目管理理論與思想,從質量、進度和費用3個角度,將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劃分為3個主系統,即質量風險主系統、進度風險主系統和費用風險主系統。質量風險主要指在實現裝備采購合同質量目標方面存在的影響性能水平(包括保障性水平)的風險因素,如研制、生產、試驗過程中的技術風險因素、管理風險因素等。進度風險主要指在實現裝備采購合同進度目標方面存在的風險因素,如估算和分配的工作時間不足、技術風險未能緩解導致間接影響進度的風險。費用風險主要指在實現裝備采購合同費用目標方面存在的風險因素,如費用估算不合理、技術風險未能緩解導致間接影響費用的風險。
其次,結合裝備采購合同特點,對主系統進行細分,形成子系統風險場景、二級子系統風險因素,最終分解形成若干個等級的全息子系統,每個全息子系統都代表風險的潛在來源。
以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為例,對近年來裝備采購合同履行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專家調查、相關文獻整理與歸納,將質量風險細分為質量策劃、生產過程和售后服務3個子系統、19個風險因素,將進度風險細分為內部控制和外部影響2個子系統、9個風險因素,將費用風險細分為內部控制和外部影響2個子系統、10個風險因素。裝備采購合同履行主要風險因素見表1。
2"基于三維風險矩陣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不僅源于裝備承制單位自身的設計、工藝、人員、外購產品、設備、管理等內部因素,還源于需求變更、多層級配套等外部因素。根據安全事故致因能量理論可知,風險因素在某種條件觸發下超過規定的安全狀態,其所蘊含的危險能量將發生釋放,并作用于影響范圍內的風險受體。此時,如果風險受體防護缺失或屏障失效,危險能量超過受體承受閾值,將會造成實質性的安全事故。同理,不同裝備承制單位在研制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風險管理水平,對于觸發風險因素的概率和控制風險因素的后果具有較大影響,最終會輸出不同的風險結果。由此,相同的裝備采購項目若由不同裝備承制單位履行相同的合同約定,會呈現出不同的風險結果;不同的裝備采購項目盡管由同一裝備承制單位履行合同,也會因工藝、技術成熟度、操作人員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風險結果。
風險矩陣作為一種易于執行、輸出結果明確的評估方法得到廣泛應用。傳統的風險矩陣根據事件嚴重程度和發生概率衡量風險大小。對于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而言,風險因素經常出現,但不具突發性,后果通常也不是很嚴重。因此,裝備承制單位的風險應對能力和行為措施會對風險結果產生較大影響。例如,針對原材料的質量、不合格品處理等問題,不同裝備承制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成熟程度、制度健全程度、人員工作能力水平等不同會引發不同水平的風險概率和風險后果。因此,在傳統二維風險矩陣模型的基礎上,融入風險的第三種屬性——可控度,建立三維風險評價模型十分必要。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管工作而言,風險可控度直接影響裝備合同目標實現,在合同履行風險識別與管控過程中更貼合實際工作需求。
2.1"風險嚴重度
風險嚴重度是指風險發生時對于產品或活動造成影響的嚴重程度,是根據風險對人或物的傷害程度或經濟損失大小等衡量風險等級的評價指標。風險嚴重度一般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特大、嚴重、中等、微小、可忽略,見表2。
2.2"風險概率
風險概率是指對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量度,可用風險頻度進行衡量,即某一風險在某個時間段內出現的次數。風險發生概率指標分級可依據一定時間內風險出現次數的相對值確定,通常可以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幾乎不可避免發生、反復發生、較少發生、偶爾發生、幾乎不發生,具體見表3。
2.3"風險可控度
風險可控度是指利用承制單位現有的技術手段、管理措施和相關人員經驗判斷能夠消除或降低風險影響的控制能力。根據風險控制的難易程度將風險可控度劃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幾乎不可控制、控制輕度有效、控制中度有效、基本可控、完全可控,具體見表4。
3"基于Borda序值法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評估
3.1"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等級評估
運用三維風險矩陣方法,根據評價準則確定3種屬性等級,綜合評估得到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的3類風險,即一般風險、嚴重風險和重大風險。
設Sm、Pm、Cm分別代表風險因素在嚴重度、概率和可控度3種屬性的等級,設定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等級標準,見表5。
為了進一步明確同一風險等級的風險因素的重要性,采用Borda序值法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因素進行排序。
3.2"基于Borda序值法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排序
三維風險矩陣由風險嚴重度、概率和可控度三維評價因素組成,各維度評價因素對綜合風險等級的影響程度不同,通過對三維因素賦權進行調整。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三維風險矩陣中各因素權重,通過專家評判、一致性檢驗,得出嚴重度、概率和可控度三維因素的權重向量為
W=(wk)=(0.535,0.326,0.139)
設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因素總個數為N,評價準則個數為k,用rik表示風險因素i在準則k下的序值,得到
式中,Nj表示在風險準則k下,風險等級小于風險因素i的風險等級Lkm的風險個數;ni表示在風險準則k下,與風險因素i的風險等級為同等級別的風險個數。
在計算三維風險各屬性序值的基礎上,第i個風險因素的Borda序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i1表示第i個風險因素的嚴重度序值;ri2表示第i個風險因素的概率序值;ri3表示第i個風險因素的可控度序值。
通過公式計算出各風險因素的Borda序值后,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風險排序。
4"實例應用
以某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采購項目合同履行風險評估為例。該系統研制階段提前啟動了首批投產,批產后開展了同步研制,科研、生產、服務高度交叉,技術狀態管理復雜。該系統主要承研承制單位近50家,涉及多個行業,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較高。
首先,邀請裝備采購單位代表、裝備軍事代表和裝備承制單位風險管理人員組成風險分析決策專家組。專家組結合類似項目往年風險評估數據與管理經驗,經過分析、梳理、歸納給出風險因素集,包括質量計劃/質量保證大綱、標準化大綱、外購產品、工序控制、技術狀態管理、驗收試驗、配套完整性、技術培訓和伴隨保障9個因素。其次,根據表2~表5評判準則,由專家根據經驗對各風險因素的嚴重度、概率和可控度三維因素進行賦值,采用平均取整的方法綜合得出風險等級。最后,采用Borda序值法對風險評估結果進行排序,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標準化大綱、技術狀態管理和驗收試驗為重大風險因素,質量計劃/質量保證大綱、外購產品和工序控制為嚴重風險因素,配套完整性、技術培訓和伴隨保障為一般風險因素。
通過該實例驗證可知,采用Borda序值法能夠實現同一等級風險因素排序,形成的風險清單排序更為精準,為裝備采購單位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管控措施提供了決策支持。
5"結語
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直接影響裝備采購的質量和效益。本文從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識別、評價和控制等角度出發,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評估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運用HHM方法,從風險來源的視角將合同履行風險歸納為質量風險、進度風險和費用風險3類風險和38個風險要素。運用三維矩陣分析方法,在風險嚴重度與概率的基礎上,融入可控度屬性,更符合裝備采購合同監管實際,體現了風險因素的動態性。運用Borda序值分析法,實現了同一等級風險排序,為精準管控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提供了決策支撐。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識別出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風險因素集是共性的,在具體合同履行過程中需要結合項目特點進行剪裁。
各風險因素在不同的風險系統中的影響程度不同,
對同一風險事件可能會產生多個方面的風險影響,在具體風險評價中,建議分別開展分析、評估和排序,即所有的質量風險因素相互之間進行排序,費用與進度風險因素亦然。
參考文獻
[1]許聰睿.某型號雷達導引頭研制項目風險識別與評估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5.
[2]陳亮.航空武器裝備采辦風險識別及規避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學,2014.
[3]劉錳.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管理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2015.
[4]楊鵬遠,周起聞,張子軒,等.貝葉斯網絡在工程項目風險識別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8(7):62-63.
[5]李正映.軍事代表裝備質量監督風險管理研究[D].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2019.
[6]疏學明,顏峻,胡俊,等.基于Bayes網絡的建筑火災風險評估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60(4):321-327.
[7]柳依帆,于影霞.基于優化組合權與云-VIKOR法的PFMEA風險評估分析與改進[J].計算機應用研究,2020,37(7):2072-2077.
[8]張曾蓮.風險評估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9]馬文·拉桑德.風險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10]劉家國,崔進,周歡,等.基于HHM-RFRM的船舶航行風險評估方法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9,27(5):174-183.
收稿日期:2022-11-14
作者簡介:
胡玉清(1975—),女,講師,研究方向:裝備采購理論與應用。
劉麗珍(1972—),女,會計師,研究方向:裝備價格管理。
周云(1987—),女,工程師,研究方向:裝備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