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路徑的創新發展是融媒體時代的必然要求,結合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歷史背景及傳播現狀,發現其傳播場域和傳播路徑限制、受眾層次單一。而融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內容可視化、傳播內容大眾化。綜合考量融媒體發揮的作用,提出以下五項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路徑 :重視傳播媒介,搭建文化傳播平臺;劃分不同階段,營造文化傳播空間;區分群眾差異,培育文化受眾群體;統籌資金,健全公共體育活動基礎設施;廣泛開展民間體育比賽,營造全新的文化傳播氛圍。
關鍵詞:融媒體中國傳統文化體育非遺文化文化傳播傳播創新;
中圖分類號:G812.47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Zhou Gaozhu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Shaanxi,723001,China)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of media integration.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find that its transmission field and transmission path are limited and the audience level is single. The emergence of financial media has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visualized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popularized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nsidering the role played by the media, the following fiv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propose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edia and build a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Divide different stages to crea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pace; Distinguish the mass differences and cultivate cultural audience groups; Plan funds and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of public sports activities; Widely carry out folk sports competitions and create a new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tmosphere.
Key words: financial medi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0引言
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既是歷史文化的外在表現,也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強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以及健身性特征,使得體育非遺文化的種類十分豐富,如武術、摔跤、空竹、舞獅、太極等非遺文化,為國家文化提供了更有力的競爭,對于國家的總體文化開發和利用、對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1]。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國家逐漸將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傳播工作提上日程,有意識地擴大這些體育活動的傳播力度和廣度,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舉步維艱。而融媒體時代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對信息進行全面整合的時代,通過信息交換實現內容交融、資源互通、宣傳共進。面對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困境,結合融媒體發揮的實際作用,創新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路徑。
1 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現狀
現階段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主要依靠四種方式進行傳播:學校教育傳播、大眾活動傳播、體育競技傳播、現代旅游傳播。其中學校教育傳播利用教學優勢,通過地方課程打造一個較為穩定的文化傳播模式,讓學生以文化學習的方式最先接觸體育非遺文化內容。大眾活動傳播主要以健身活動的方式展開,因地制宜地推出健身操、廣場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健身活動,此類活動對參與者沒有特別要求,因為動作規范簡單易懂,便于向大眾普及。體育競技則以超越自我、戰勝困難為本質,在學校以及省市都會開展運動會,把各項競賽朝著競技性、活動朝著娛樂性多角度優化改進,形成與國際發展潮流接軌的新活動形勢[2,3]。盡管現階段的傳播方向朝向多元化發展,但互聯網時代下,這樣的傳播力度放到實際中還遠遠不夠,需要將融媒體應用到文化傳播工作當中。
2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困境
近年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和傳播。以某市的太極拳、象棋、圍棋等多種體育項目為例,探索這些優秀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路徑狀況。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方式,開展了一項針對當地居民的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調研,了解到了大眾對于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認知程度和參與度,分析了其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2.1傳播場域限制
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具有先天的場域局限問題,加之其中一部分文化具有非競技性特征,所以傳播形勢較為內斂,缺乏開放性和張力。現代體育文化受社會因素和國際文化大環境影響,多具有競技性、對抗性以及娛樂性特征,且為了擴大傳播范圍,將現代競技體育文化與傳媒平臺相結合,如NBA、歐洲冠軍杯等賽事通過與體育類APP建立合作,擴大了現代體育的影響力。在現代體育文化以“更高、更快、更強”為目標迅速發展背景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發展受限,同時傳播場域也不斷擠壓[4]。可以說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受文化底蘊和現代體育文化發展的雙重沖擊,是造成傳播場受限的主要原因。
2.2傳播路徑限制
傳播路徑限制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傳統體育非遺文化主要依靠區域內旅游和本地區民族節日進行傳播,而旅游景點很難保證每天都能有活動演出,且部分人群不主動參與此類活動。在民族節日演出節目時,由于規模較小,外地人很難理解其想要傳達的理念和精神,并沒有時間停下腳步認真參與進去。盡管部分活動拍成短視頻上傳到媒體平臺,但了解傳統活動的人占少數,難以形成較大的影響,所以這些傳承于與本地區或本民族的體育文化,受到地域環境限制,只能在內部傳播較廣[5,6]。第二,在國際傳播方面,由于漢字具有多元化特征,一些專業名詞如“扎馬步”“勁道”“氣”以及“劍指”等詞匯很難翻譯出所表達的意思,很多詞匯都是直譯,外國受眾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不用說理解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精髓。
2.3受眾層次單一
目前說到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能想到的活動就是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體育活動,如萬人拔河、硬獅子舞、象棋、圍棋、八卦掌以及傳統箭術等等,因此受眾人群更多的是老年人,而且提到這些傳統文化,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老年人在廣場上進行其中一些活動,如象棋、八卦掌等,導致年輕人難以對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產生興趣,從而造成受眾層次過于單一[7]。現階段處于互聯網、數字化信息飛速發展時代,更多人更愿意通過電影、電視以及各類短視頻平臺了解當代信息,且隨著傳播媒介逐漸走向年輕化,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較低。加上一些傳統文化繼承人不熟悉各項新媒體的使用,也不了解其對于文化傳播產生的巨大作用,導致了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受眾群體難以擴大。
3融媒體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3.1多樣化的傳播渠道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融媒體時代,利用新媒體可將傳統體育非遺文化中的意象信息轉化為媒體文本,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范圍廣、類型多樣、受眾群體多等特點,將各類型的文化內容以文字、圖片、短視頻、微電影等方式傳播出去[8]。例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就將新媒體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利用電視直播、多平臺轉播的方式,對水下、地面、以及空中的信息進行全方位攝像。其中在開幕式上,利用“開運金鼓”展示了擊鼓這一體育文化活動,充分向世界傳播了國家的優秀傳統體育非遺文化。而正是通過將表演、直播、轉播以及線上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高效擴散這些體育文化。
3.2可視化的傳播內容
我國作為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文化大國,人民群眾具有多樣性、層次性特征,多樣、多層次的人民群眾,正是融媒體傳播的主力軍。在以往的文化傳播工作中,更多的是通過老年人的傳承、政府對文化的扶持才能實現,一定程度上難以擴大影響面。而目前大多數人群對于新媒體可以說非常熟悉,包括學生、青年、中年以及部分老年人,都會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信息,因此可以依靠傳播文化的主體是多元的,喜好相同的人之間相互傳播,還有人將喜愛的傳統體育非遺文化拍攝成小視頻上傳到互聯網平臺,利用網絡不僅實現了區域之間的交流,更是將各類活動以創新手法拍攝,讓世界各處的人群不再依賴文字翻譯,而是通過視頻直觀感受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形象美,體會文化內涵。
3.3大眾化的傳播內容
傳播傳統體育非遺文化,需要注意將一些難以讀懂的晦澀記錄,以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如八卦掌的掌法記錄可能難以讀懂,但可以邀請一位懂八卦掌的人進行表演,通過視頻拍攝的方式以具體的動作分解,讓人了解具體的掌法步驟,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性需求。比如動畫片《圍棋少年》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發展,還通過動畫展示了圍棋的發展和背景,俘獲了大批青少年的內心,很長一段時間都有人在平臺上討論。再比如電影《少林寺》,里面融入了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項目,如螳螂拳、金砂掌、蛇行功等等,該影片盡管是在1976年上映,但直至現在也有人會反復觀看。足以見得這些大眾并不熟知的傳統文化,通過新媒體的傳播使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以使大眾接受。
4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路徑
通過上述對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傳播困境的實例調研分析可知,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傳播路徑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對其的傳播路徑進行創新,以使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4.1 重視傳播媒介,搭建文化傳播平臺
電視、報紙等一般傳播媒介直接傳達體育文化信息,人們只能以被動的方式接受。但融媒體時代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后,傳播的覆蓋范圍增加,使得傳播內容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某市為了加快體育文化向大眾的滲透,利用互聯網搭建了文化傳播平臺,通過在線直播的形式,將花毽、武術、舞龍等多種體育項目呈現給大眾受眾,并與其進行交流互動,當大眾面對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的體育內容會及時在線上留言,相關人員給予解答。通過實施這種傳播方式后發現,更多人們參與到了解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當中。因此應該以跨媒體傳播、交叉傳播為現階段的創新理念,靈活運用各種傳播媒介,將信息以更加直接性的方式傳播,讓大眾能夠對體育文化產生好奇,并持續擁有飽滿的熱情,因此需要搭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平臺,利用媒體與數字化時代帶來的便利,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
4.2營造文化傳播空間
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要想通過平臺做到真正做到“走出去”,需要擴大區域體育非遺文化生存空間。第一階段要敢于打破固有思想,學會對各項文化進行自我剖析,也就是剔除文化中的“糟粕”思想,建立全新的文化認知。因為中國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文化傳承歷經千年,加上不同時代的約束與閉塞,文化中難免存在較為落后的思想,再則這些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宗教性特征,會影響優秀文化內容在網絡平臺上的傳播,因此要及時調整自身觀念,把增強體育非遺文化的可信性、普適性作為創新發展的新重點。第二階段要固本培元,在保證各類型活動便利、安全以及具有可實操性的前提下,不能一味摒棄,要做到正確選擇,縮短傳統體育非遺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之間的差距。第三階段要營造好傳播空間,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新媒體平臺盡管可以快速傳播,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選擇發布的內容中有不恰當言論或封建問題爭議,在平臺上極易將矛盾擴大化,屆時網絡上爭議不斷,傳播空間有限使用。第四階段擴大平臺的影響力,抓住不同類型文化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向外傳播內容。如某市體育非遺文化組織向學生傳播武術、舞龍、舞獅等活動視頻,利用趣味性吸引青少年注意,讓他們更好的了解和接受非遺文化的傳承,從而潛移默化地愛上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向工作者傳播廣場太極等較為輕松的活動,以放松的方式吸引可能因工作產生疲憊感的人群,緩解他們身體疲勞的同時,還能夠讓他們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魅力,進而積極參與和推廣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
4.3培育文化受眾群體
文化受眾群體層次越多、范圍越廣,越能讓文化在不同的地區植根發芽,才能讓更多人主動了解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也就是說只有平臺和空間是不夠的,只有吸引大眾才能真正實現擴大傳播范圍,才能讓大眾向大眾推介陌生文化,產生全新的文化受眾群體,因此培育文化受眾群體是傳統創新傳播路徑的關鍵。因此在某市的體育非遺文化活動中心,將傳統的太極拳教學與衛生保健相結合,讓更多人了解太極拳的健康功能,吸引可能因工作產生疲憊感的人群,緩解他們身體疲勞,讓他們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魅力,提高其參與度。并引入了互聯網技術,在線開展富有活力的象棋及圍棋教學活動,深受年輕一代的喜愛。抓住這一發展核心,在充分發揮傳播平臺優勢的基礎上,吸引更多人走向平臺,了解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在感染和號召力的作用下,提高各年齡段群體的參與度,實現文化受眾群體的培育,以達到傳播與發展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目的。再則還可以改變文化傳播方式,既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發布具有民族文化氣息的,掀起全民制作小視頻的熱潮,吸引不同群體的注意力,讓更多人成為文化傳播的受益者。
4.4健全公共體育活動基礎設施
健全的公共體育活動基礎設施是保證文化傳播的重點,為此政府部門要起到帶頭作用,加強對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宣傳力度,加大經費籌集渠道,增強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經費資助,并邀請當地熟知武術、鑼鼓、舞獅等活動的傳承人,結合現代體育文化活動挖掘新思路,開放更多的體育項目與活動方式,在實際生活中打造真實的原生態民間體育活動,讓線上傳播交流更加真實。例如重慶市建設了五人制足球場、寧夏的木球項目場等等,提高了文化活動中心場地的利用率,不僅為群眾之間的溝通提供了實際活動空間,更是通過面對面的接觸提高了群眾的參與度,在實際生活中,實現了受眾群體之間的文化信息交流互動,更為互聯網平臺傳播提供了更加豐富、全面、真實的活動內容。
4.5廣泛開展民間體育比賽
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本民族人數眾多,對于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理解會比其他人更深一些,因此可以由具有民族特色的區域設計比賽項目,打造具有社會主義特色、民族情懷、與時俱進的民間體育賽事,創造更加積極、更加新穎、更加符合現代發展潮流的體育文化感召力和獨特的社會吸引力會吸引不同民族村落民眾到此觀看,同時會引發大家的思考,即我們民族的活動,營造體現深刻內涵與精神的文化傳播氛圍,繁榮發展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因此,某地區號召讓大家將本民族體育文化加入到比賽當中,組織了非遺文化活動,通過體育項目的跨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并通過體育項目的跨文化傳播調節族群直接的矛盾,建設更好的鄉村文化與旅游文化,從而達到更有效的傳播效果,讓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使其得以在當代社會中持續繁榮發展。但需要注意,選擇的比賽時間一定要考慮農作物生長周期,避開農忙季節,選擇具有民族意義的介入或者是國家重大節日,這樣才能保證參與活動的人群數量可以組織大型活動,而且只有在國家重大節日才有假期,才有人來到當地旅游,利用活動吸引來到本地的游客,通過游客的口口相傳或者線上直播實現對其他區域的文化跨時間、跨空間傳播,實現“線上”“線下”雙方向的文化傳播。打造具有社會主義特色、民族情懷、與時俱進的民間體育賽事,創造更加積極、更加新穎、更加符合現代發展潮流的體育文化活動,營造體現深刻內涵與精神的文化傳播氛圍,繁榮發展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
5結語
中國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的傳播新路徑,并不是一群人或者說并不是體育界自己的事情,這是關系到國家文化發展的大事,因此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所有人都不能置之事外,都應為優秀體育非遺文化的傳播貢獻一份力量。而且融媒體時代下,傳播手段升級的同時,也要注意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觀念的完善,不能一味向一個方向發展,如此一來的話還是沒有摒棄掉“傳統”的“老舊思想”。同時創新傳播體育非遺文化,既要保留本來的文化特色,也要將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相結合,爭取將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勇,徐翔鴻.5G時代體育文化傳播新業態和倫理困境之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7):132-142.
[2]崔海亭,張佃波,李姍姍.媒體融合背景下“國家認同、通專結合”體育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35(04):106-110.
[3陳家亮. 紀錄片視域下體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D].上海體育學院,2022.
[4]謝珊珊,馬鴻韜,李娜.自媒體時代瑜伽體育文化傳播:特征、異化與消解[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06):69-74.
[5]彭超越,盧蕙娟,管佳偉,林劍.基于“5W”模式的城市體育文化跨文化傳播路徑研究——以晉江承辦第18屆世中運為例[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1,15(01):37-42.
[6]陳國紅,胡葆春.消費主義視域下體育文化視覺化傳播的動因與路徑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2,21(07):27-31.
[7]王昊,龔正偉.我國體育文化傳播的符號過程、符號機制與符號策略[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38(05):85-91.
[8]張紅學,賀一凡,劉珂珂.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困境及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1(08):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