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持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順應時代的發展,文章分別闡述了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現狀、意義和過程,抓機遇、抓根本、抓課堂、強師資、強質量、強特色,同頻共振,使小規模學校“小而美”“小而優”,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 “鄉村振興”;教學體系;評價體系;數字校園
一、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較多。農村的小規模學校,主要指在農村鄉鎮以下的教學點和村小,其基本特點是學校的學生總人數偏少、學校班級數偏少以及班級學生偏少。
有效教學是立足教育教學實際,通過課堂觀測、師生課堂教學的行為等,探索科學的教育策略,根據學校及班級實際,結合教育教學規律,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建議,從而樹立科學的教學觀,提高育人水平的一種教學行為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是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立足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縣域內城鎮化步伐加快、適齡兒童逐漸減少、小規模學校增多的實際,以及全縣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參照《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著眼縣域,根據農村普遍的地域條件、鄉村振興建設等實際情況,在農村小規模學校歷經了“建立—撤并—保留—恢復—發展”的布局調整后,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通過深化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改革,構建合理的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體系、課程體系、課堂教學體系、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和學校評價體系等內部發展機制;積極探尋學校的辦學保障和以數字校園為依托的基于現代化教學手段等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外部支撐,以獲得“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現代化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的改革經驗。
二、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現狀
(一)國外現狀
通過梳理國外有關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外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也經歷了“撤并—恢復—發展”的過程和階段,這與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有著共同點。相對而言,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在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上,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美國從1960年開始到現在形成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改革教學體系。
(二)國內現狀
我國學者綜合運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法,論述了2000年以來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布局調整中,出現的問題和困境,探討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優化布局方式,從學校的校園管理、師資力量建設和資源配置,聚焦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學者們認為,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強化學校的內部管理、解決師資供需之間的失衡和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我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改革發展緩慢、辦學條件較差,雖然經過了均衡發展,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在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效果卻不顯著,原因在于,相關單位沒有根據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實際進行改革,只是照搬了城鎮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模式,致使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學改革效果不明顯。
(三)縣域現狀
靈臺縣鄉村小規模學校經過了均衡驗收發展后,學校布局合理,教學資源配置科學,但根據鄉村振興對小規模學校的要求及自身的輻射帶動作用來看,靈臺縣農村小規模學校在有效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邁的步子還不夠大。本文通過進一步調查研究靈臺縣農村小規模學校,提出了符合農村小規模學校實際高質量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路徑,通過進一步探究,形成了一定的有效教育教學模式,以推動靈臺縣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現代化發展,使其在鄉村振興中更多地引領鄉村文化的發展,助推鄉村的振興。
三、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義及價值
目前,靈臺縣97所農村小規模學校全部實現了小班化教育,小規模學校辦學、小班化教育普及率躋身全市先進行列,教育管理、教學改革和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全市的先進水平。同時實現了鄉村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振興鄉村,全面關注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和建設,是當前振興鄉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它的研究價值在于:通過構建科學的農村小規模內部發展體系,探究形成農村小規模學校科學的學校管理體系、教師專業發展體系、課程教學體系、課堂教學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初步形成以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的數字校園體系和辦學保障體系為支撐的學校外部建設支持策略,以建成現代化、發展型的鄉村小規模學校,使靈臺縣農村小規模學校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應有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助力鄉村振興。
四、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研究
(一)研究目標
本文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現狀和困境進行了歸因分析,按照內部因素探尋影響小規模學校發展的管理體系、課程體系、課堂教學體系、學校評價體系的內部發展機制和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按照外部因素探尋影響小規模學校發展、小規模學校辦學保障體系和數字校園體系建設的外部支持條件。依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策略,為把農村小規模學校建成現代化發展型的學校提供理論支撐。
(二)研究內容
1. 通過調查,探究影響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水平及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內部機制:一是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推動學校自主發展的探究;二是補齊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改革的差距與短板,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的探究;三是更新學校教育觀念,發掘鄉村特色資源,傳承鄉村文明的探究;四是增強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合力,抱團聯動,凝聚辦學力量,構建學校共同體的探究,以樹立正確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發展觀。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不僅依賴于外部力量的扶貧,還需要積極求變,通過教育教學有效改革和教學創新來提升教育質量。
2. 通過梳理影響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外部因素,在農村小規模學校自身發展改革的同時,尋找其發展的外部支撐體系,探究并構建學校完備的辦學保障體系和數字校園體系,對學校教育教學有促進作用,通過改變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外部發展環境,推動學校的內部發展。
(三)研究假設
自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國家給予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政策支持,通過政策的傾斜、教育教學的有效改革,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水平,以培養更多的現代化建設人才,有效引領鄉村文化的發展,發揮農村小規模學校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推進,全面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發展步伐,發揮農村小規模學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上的應有之義。
(四)擬創新點
本研究以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有效教學改革為中心展開論述,聚焦學校的內部內涵發展,深入探究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內部自我發展的困境、成因及改進對策,以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創新和自我發展為中心,力求以學校的教學改革為突破點,破解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困境。目前行業的大多數研究,更注重的是從外部補貼農村的小規模學校,較少聚焦農村小規模學校如何依靠自身力量向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五)研究方法
1. 觀察法。在研究中,觀察法與訪談法相互補充,文章主要采取了行動研究法,并輔以教育實驗、問卷調查、行為觀察和個案分析等各種手段,觀察學校師生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分析學校的教育教學現狀。
2. 訪談法。訪談法是針對學校的發展困境和發展條件等問題進行訪談,主要包括學校的基本情況、師資力量、課堂教學、教學質量和影響學校發展的因素等。在提綱編制完成后,課題組進行前期測試,在實際的訪談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問題的改進和優化,并對訪談信息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發展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路徑與方法的建議。
3. 統計法。本文根據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現狀和實際,結合《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立足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實際,通過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數據,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用事實和數據相互印證,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六)技術路線
本文匯總、梳理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研究的前沿、難點問題,結合靈臺縣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現狀和發展歷程,通過研究文獻資料,總結有關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優秀成果,以“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為切入點,進行研究設計;通過對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法和措施。
(七)實施步驟
研究分為3個階段進行:
1. 準備階段。圍繞課題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可行性論證,聽取同行專家的意見、建議,確定本課題具體的研究目標,制定翔實的實施方案,以及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具體策略,組建學校課題研究小組,進行課題申報、開題工作。
2. 實施階段。針對靈臺縣小規模學校的教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根據實施方案、研究目標,分析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探究解決的辦法;在研究中總結經驗,提煉思想;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
3. 總結階段。分析研究過程,進一步掌握研究方法,不斷提高研究能力;認真總結研究課題成果,分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后深化課題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五、未來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立足實際抓根本
農村小規模學校作為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是要抓機遇。抓住鄉村振興這一大的政策機遇,用好、用活改革紅利,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提升師資力量,密切家校關系,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激發辦學活力。二是要抓根本。緊緊抓住立德樹人這一育人根本,德育為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扣好學生發展的每一粒扣子。讓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身處小學校,心懷大天下,憧憬星辰大海,夢想詩與遠方。三是要抓課堂。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主渠道。將教師的智慧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真正落實有效教育教學,不丟棄每一名學生,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
(二)與時俱進促內涵
農村小規模學校要將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作為辦學愿景。一是要強師資。教師要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作為終身的孜孜追求,用樂觀、陽光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搭建學生展示的舞臺,創造出彩的機會,引領學生追求快樂、幸福的美好未來。保證開全、開齊所有課程,需要教師一專多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開展課程。送教上門、網上課堂和快遞課堂將成為新常態;二是要強質量。關注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課堂表現、合作交流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情感意志力要素,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三是要強特色。要立足農村實際、地域文化特色,發揮教師的興趣專長,積極探索開展特色課程活動,使農村小規模學校“小而美”“小而優”,進一步提升內涵,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楊小微. 城鄉教育一體化:鄉村教育現代化的一種路徑選擇[J]. 中國民族教育,2021(05):15.
[2] 朱琳. 助力鄉村振興,鄉村學校應實現“內涵發展”——專訪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康健[J].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1(04):38-41.
[3] 郝文武. 為鄉村教育振興而大力推進鄉村學校特色發展[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35(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