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宜興;紫砂;生產性保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拔逦灰惑w”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并將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源頭,其土壤深植于中國農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帶動農村就業、促進脫貧致富的強大資源優勢。手工技藝類非遺在留存鄉愁、表達情感、凝聚智慧、闡釋美學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與多元應用價值,其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尤其在農村環境中的弘揚與振興,將有助于提高村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涵養文化生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非遺作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支點,已悄然成為撬動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繁榮的強大杠桿。
貴州儺雕工藝、廣西壯錦工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以文化價值為引領,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給我們以深刻啟示,一些學者更是從微觀層面研究探索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理論內涵與結構模式。陳志勤認為非遺保護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客體化”,實現了鄉村振興的“內發性”,但更應從“政府介入”到“鄉村自救”、從“旅游經營”到“村民參與”、從“文藝展演”到“村落認同”的全面轉換。肖遠平等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闡述貴州苗寨“西江模式”存在由“富饒的貧困”走向“空虛的富?!钡臐撛陲L險,應堅持“樣本保護與活態傳承兩條腿走路”。唐杰曉提出安徽古村落非遺文化要從優化商業環境、復興民俗文化人手,推動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和發展;劉永明提出了構建生活性、生產性、生態性“三位一體”的非遺保護方法體系論,從而維系非遺的存續力。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丁藝振興名錄,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發展仍呈現出蓬勃生命,帶動一方百姓脫貧致富。但隨著紫砂資源的不斷枯竭、高效機械的替代加工、網絡直播的過度營銷,原本富民的產業漸有“空虛”之勢,傳承危機不斷向農村蔓延,傳統藝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壓力。如何讓紫砂手工文化回歸日常百姓生活,讓紫砂器皿散發真摯情感,讓藝人空間更加廣闊,成為課題的重要研究內容。
1紫砂“非遺”傳承發展的困境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機械大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傳統手工業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與局面。紫砂“非遺”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在資源保護、遺產搶修、人才培養等方面得到了大力支持,但仍存在競爭無序、后繼乏人的現實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1.1拜金主義與非遺文化的沖突
具有藝術作品和生活用品雙重屬性的傳統手工技藝容易受到經濟利益的裹挾,從而掉入了機械復制的泥沼。生產性保護被曲解為非遺產業化,當打著傳統紫砂非遺保護旗號單方面謀求經濟利益或簡單地以市場規則看待紫砂產品時,精致繁雜的陶瓷手工藝被程式化、規模化、機器化所取代,精挑細選的原礦材料被低端料、添加劑所替換,低端商品、假冒產品不斷沖擊市場,導致競爭無序。
1.2標準缺失與真偽鑒定的困局
傳統紫砂工藝過程繁雜,從泥料煉制到使用、從拍片到成壺、從干燥到燒制,無不體現著勞動人民的心血與智慧。但也正是復雜工藝鏈的特殊性,大大增加了追根溯源的難度。單就泥料而言,絕大多數藝人或消費者沒有材料學、礦物學的知識背景,如何能火眼金睛地辨別其真偽與優劣。又如何能對燒制收縮后的產品印章去鑒定這是大師“真跡”?標準缺失的困局確實成為目前紫砂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1.3過度炒作與生活功用的矛盾
精細的做功、完美的造型、特殊的功能是紫砂壺作為茗茶沖泡首選且長久不衰的秘訣,但這不能取代或超越其最基本的使用價值。由于紫砂器的宣傳炒作,加之過度美化與包裝,紫砂壺的藝術價值被不斷夸大,這似乎已經違背紫砂器作為傳統生活器物的審美訴求。紫砂壺的等級、質量、價格等似乎又與名人頭銜越發緊密,大量資本的運作使得“點泥成金”成為現實,這似乎也違背了先人對于傳統紫砂技藝傳承創新的初衷。
2紫砂“非遺”傳承發展的路徑研究
2.1政府行業有效引導
非遺作為一項公共文化資源,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與大眾特性,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與行業的施策引導,甚至在某些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推進與資源注入。相比其它手工技藝,既貼著日常日用的標簽,又蘊藏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紫砂非遺,更能與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相聯系,“生活化藝術”與“藝術化生活”完美融合。
但隨著直播經濟、平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加速興起,各種創新概念不斷出現。自己試圖在著名的京東、淘寶、抖音等平臺搜索紫砂壺的對應鏈接,成千上萬商戶背后全是統一的“黃龍山原礦紫砂泥”、“全手工制作”,但價格從幾百到上萬不等,讓消費者無從下手。一場“紫砂電飯煲內膽”引發的風波后更顯現出標準的缺失。雖然政府隨后也制定了國家標準,但是沒有細化明確各類紫砂材料的特有屬性與工藝特征,仍然存在一定范圍內的標準空缺。
(1)以標準為引領,系統深入開展研究
加快紫砂行業人才智庫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專家、高校學者的聰明才智,開展對紫砂礦源的勘探保護、紫砂材料的界定和工藝標準的研究等工作,同時結合文史資料,深入挖掘紫砂茗壺的文化內涵,從內容上、科學上、工藝上充分了解紫砂。
(2)以規范為指南,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完善建立全手工制作、非全手工制作、機械制作等產品的一系列生產技術規范,細化制定從業標準與門檻,強化銷售監管,明晰模糊概念,及時澄清網絡平臺傳聞,處罰惡意編造與造謠,嚴厲打擊假冒制品,積極消除紫砂圈亂象,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3)以特色為品牌,加大農村扶持力度
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專題項目,多元化組織開展公益培訓,不斷拓展紫砂非遺與陶刻、雕塑、彩繪、漆器等其它工藝的融合創新,創新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實施村落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通過打造更多“活態”展示空間,多渠道宣傳、多維度展示,多元化發展,擦亮宜興紫砂這張亮麗的鄉村名片,實現鄉村傳統手工藝人的美好愿景。
2.2文化品牌聚力打造
特色品牌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白身特色,更好展示背后蘊藏的鄉村文化內涵。由于以家庭為單位的單一生產組織方式,宜興紫砂村落的很多農戶“單打獨斗”、“各自為戰”,雖也小有名氣,但無法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品牌優勢,無法形成創造性轉化成果,無法疊加“非遺+”所形成的帶動效應。紫砂村落在弘揚手工技藝的同時,應注重非遺文化的系統性保護,將生態文明、歷史資源、文化旅游、沉浸體驗等融入其中,將非遺文化與新農村建設共榮共生,聚力打造符合鄉村文化特征的新農村文化品牌。
(1)在“興”字上下功夫,發展“非遺+產業”模式。
各級村落要高度重視特色產業發展,科學利用當地特有資源,領辦、合辦新興文化產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讓村民享有福利分紅的同時加大對農村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等投入,為農民就業、創業等提供寶貴機會,避免貧富兩級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2)在“創”字上下功夫,創新“非遺+文創”品牌。
要細致梳理村史、民史等紫砂文化脈絡,通過文獻查閱、名人訪談、文案編撰等形式,加強與食品、民俗、歷史等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鄉村題材,創建鄉風品牌;要持續優化紫砂產業鏈資源配置,加強文創產品設計,不斷創新生產經營模式,做實、做優非遺文創品牌。
(3)在“融”字上下功夫,促進“非遺+旅游”融合。
將陶文化與旅游文化、生態文化巧妙融合,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景”打造特色文化空間,強化沉浸式體驗與“手作”生活,用旅游帶活非遺,用旅游帶美非遺,讓這些來源于百姓生活勞作的傳統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2.3鄉土人才多元培養
人民群眾是非遺的創造者,更是非遺的傳播者,非遺的活態傳承離不開“人”的因素。由于農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藝術素養與技能水平不高、鄉土人才的短缺嚴重制約了紫砂非遺的創新發展。近些年,政府有關部門以鄉土人才多元化、梯隊化打造為核心,廣泛搭建技藝交流平臺,不斷優化完善職稱評價管理機制,創新出臺“鄉土人才”、“能工巧匠”等評選辦法,暢通技藝傳承人提升空間與晉升渠道,為鄉村領軍人才的脫穎而出、非遺團隊的有力打造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農村人口基數大,很多農民也可能因為消息不暢通、材料準備復雜、申報流程繁瑣等原因而無法顧及,因此相關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從普惠性或是公益性角度提高受益覆蓋面,使更多的農村人口享受國家發展的政策紅利。
(1)團隊“走出去”
各級村落領導班子應主動與地方高校、職業院校合作,開展非遺課程系統化教學與傳授,通過“現代學徒”模式,系統提升紫砂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與藝術素養,加強對非遺作品的鑒賞與設計,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2)導師“請進來”
政校行企通力合作,邀請大師、學者下沉村落基層,實施“鄉村振興導師團”專題項目,從藝術修養、創作思路、人文素養等方面對非遺傳承人開展講座,通過組團交流與合作,形成良好的團隊研習模式
(3)大師“帶起來”
實施“領頭雁”計劃,專項扶持培養鄉村“專業帶頭人”,選拔基礎良好,具有潛力的優秀人才.形成農村非遺技藝傳承的發展梯隊,通過各級各類比賽與作品展示,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新,形成“德藝雙馨、大師引領、梯隊支撐、結構合理”的非遺創新團隊。
2.4文創產品科技賦能
科技改變生活,借助于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通過創新演繹與流行再造,傳統文化開始與潮流體驗有機融合并不斷推陳出新,不僅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內容消費以及文化、精神需求,也書寫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新冠疫情防控無形中拉遠了人與人的距離,改線下為線上、變實體為網絡,正成為非遺傳承傳播的新渠道。
(1)非遺+數字
紫砂非遺的傳承發展歷經千年,歷史脈絡與資料彌足珍貴,如何運用現代科技實現經典再現是非遺數字化的重要內容與方向。通過非遺的數字化采集、保存、設計與制作,利用交互設計,將傳統工藝以“虛擬現實”等技術方式逼真呈現,“沉浸式”展示非遺的獨特魅力。
(2)非遺+網絡
網絡平臺是非遺傳播展示的重要渠道,要加強農村網絡基礎建設,通過網絡技術積極開發非遺網絡學習課程、上線非遺傳播展示平臺、客觀監測流量數據,利用“白媒體”、“云平臺”等創新營銷模式,讓消費者足不出戶也能體驗非遺魅力,激發農村經濟的新活力。
(3)非遺+軟件
將設計軟件穿插應用于紫砂產品的開發,加強其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不斷提升工藝美術水平。通過圖像識別功能,設計開發紫砂質量安全溯源系統,通過過程化管理源頭追蹤紫砂產品整個丁藝流程,更好地規范市場監督,讓科技為紫砂高質量發展增值賦能,為紫砂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3結語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工藝美學價值,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具有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具有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具有最大的潛力和最強的后勁。非遺傳承人應承擔起弘揚、振興非遺的重任,加強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深根厚植傳承基因,為繁榮興盛鄉村文化品牌、推動可持續發展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