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紫砂堆泥繪;傳統繪畫;楊季初
2021年12月底,在中貿圣佳秋拍紫砂茶具及陳茶專場上,清雍正乾隆時期的一件楊季初“秋山行旅”彩色堆繪筆筒(見圖1)以362.2萬元落槌。近些年來清代名家楊季初的泥繪作品在各大拍賣會上屢拍高價,深受收藏家們的青睞,而楊季初的作品價值不僅僅因為是清宮廷王室御用書房案頭,更在于其不凡的藝術價值,他巧妙地運用抹、捺、堆、塑、染等多種泥繪裝飾技法,將中國書畫唯美的意境融人到紫砂之中,以泥造境、以境傳神,充分展現了楊季初高超的藝術技藝與文化涵養。在近幾年的拍賣會以及2017年故宮紫砂回鄉展上,很多藏家和紫砂愛好者爭相觀摩楊季初的泥繪作品,很多紫砂泥繪從業者更是親臨研究實物探究其技法,可見作為泥繪的開創者,楊季初對當代紫砂泥繪的發展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本文從楊季初的作品“秋山行旅”紫砂堆泥繪筆筒作為切入點,從題材和技法上探究紫砂泥繪的傳統風格以及傳統技藝的繼承與發揚。
1泥繪題材
傳世清中期楊季初筆筒多以段泥為胎體,口璧微帶弧度,玉璧式圈足底,此件“秋山行旅”筆筒亦如此。楊氏泥繪多以山水為題材,如北京故宮博物館館藏的“宜興窯紫砂彩繪山水人物圖筆筒”、“堆繪秋江待渡圖筆筒”,蘇州博物院館藏的“雪江待渡圖筆筒”等等。然而以花鳥和人物為題材的傳世作品相對較少,如“紫砂泥繪牧牛圖筆筒”、“月下包裝獨酌圖紫砂筆筒”,圓柱形的筆筒是很好的繪畫創作載體,特別對于中國傳統山水這類題材,繪畫構圖時上下鋪滿,跟著筆筒慢慢轉動,整幅畫面如同卷軸一樣慢慢展開映入眼簾,最終形成一幅完整而又別樣的山水通景。此件筆筒以“秋山行旅圖”為畫意,近樹遠山,近處松樹及草木蔥綠,生機盎然;遠處山石層疊,若隱若現、意境悠遠。近景主體人物動作描繪清晰,主人騎驢不緊不慢,抬臂指向前方隱秘小草亭,仆人彎腰挑擔緊跟主人步伐;中景一座單孔石拱橋橫跨小河兩岸,對岸幾顆大樹或高聳挺拔、或斜枝盤結,大樹下又布滿蔥蔥綠綠的小樹,小草亭便藏于這小樹林之中;遠景怪山倒石林立,山石仿佛被云霧籠罩逐漸隱約,一座簡陋的小木橋橫立在遠處,仿佛覺得山石之后藏著世外桃源,那里才是主仆二人的最終之地。全器展開儼然一幅山水通景長卷,情趣隱逸悠閑、畫面寂靜素雅、畫意深遠延綿(見圖2)。
楊氏泥繪題材以山水為主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他的畫意受宮廷繪畫以及明后期趙左、沈士充的松江畫派的影響,其繪畫風格講究筆墨神韻,而紫砂淡雅的材質色調剛好將這種風格融入其中;二是紫砂材質的細膩程度無法與顏料相比,特別是畫工筆人物五官的時候,毛筆無法勾勒很細的線或點,如北京故宮館藏的堆繪“攜孫擊棗圖筆筒”,人物神態總顯得粗曠。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紫砂泥繪裝飾重新進入市場,泥繪作品題材以山水為主,主要是由于以張志清為代表的泥繪前輩在鉆研和探索過程中是以清代泥繪為模板,這種風格的泥繪在山水為主的題材作品中最容易實現。2018年之后不少具有美術功底的藝人開始從事泥繪裝飾,并在泥料和技法上鉆研提升,工筆花鳥動物以及人物題材的作品逐步進入主流市場,另外插畫、壁畫等新穎風格的作品也不斷問世。很多泥繪藝人最初學習的時候,也是從山水畫題材的泥繪人手,但由于某些因素,導致一部分匠人創作的山水泥繪作品質量較差、畫面呆板而又千篇一律毫無創新,其原因是他們并未深入探究傳統泥繪和中國繪畫之精髓,作為當代紫砂泥繪從業者,應當提升自身的審美和造型繪畫能力,應當從中國傳統繪畫、當代工筆等其它各種形式的藝術表現手法中吸取精華,不斷豐富泥繪題材庫,而不能永遠只是重復繪制幾幅雷同的山水畫面,毫無思考、麻木機械地做著重復的作品,如果這樣那我們何談紫砂泥繪行業的傳承與發展呢?
2泥繪技法
楊季初的作品之所以能榮登王室御用書房的案頭,能被后人奉為泥繪經典之作,絕非因為是一件紫砂作品,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楊季初的泥繪技藝極其卓越,完美地將紫砂與中國傳統書畫融人在一起,充分運用各種泥繪技法,“抹、捺、堆、塑、染”等等,而并非只有繪。此件“秋山行旅”彩泥堆繪筆筒充分體現了傳統泥繪技法的魅力,以泥飾泥、以泥造境,先用毛筆勾畫主要景物,抹出此畫主體山石和地面的輪廓;以粗砂泥漿一層一層堆積郵裂的山石和斑駁的樹干,并用工具塑之以形,達到某種浮雕的效果;用細泥漿加以細節修飾,薄薄一層便可點畫蔥綠的花草和細細的松針,暈染出湖光水色以及遠山云煙。楊季初充分利用紫砂泥的材質特性,近厚遠薄,薄厚變化,層次分明,勾勒出山石間的起伏之感,層巒疊嶂;而中間大面積的留白顯得湖面蒼茫開闊,讓人感覺煙波浩渺、意境深遠,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這種淺浮雕的裝飾效果與中國山水畫的精神相契合,并與之靈魂產生共鳴,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切充分地展現了楊季初極高的藝術修養和超群的泥繪技藝手法。
紫砂泥繪的本質是以泥飾泥,這其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所用的材料是紫砂泥,二是紫砂泥裝飾后必定是有一定厚度和立體感的。其中繪畫技法是紫砂泥繪裝飾中最基本的技法,也就是將泥漿當成墨,用毛筆蘸取后在未完全干透的紫砂器物表面進行繪畫創作,但由于紫砂泥磨細調成漿后的細膩程度依然無法與繪畫顏料相比,因此繪畫時無法拉開或者勾出太細的線條,比如在繪制人物的五官等細節時存在一定難度。為解決這種弊端,部分手藝人會在紫砂泥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陶瓷顏料,進行調配后的紫砂泥顏料更為細潤,同時也豐富了紫砂泥的顏色。但一部分人過度依賴陶瓷顏料創作,其作品平面化與傳統泥繪大相徑庭,只能稱其為彩繪。對此當代泥繪藝人就必須充分利用紫砂這種泥料特性特質,結合其它紫砂裝飾技法f如紫砂雕塑、貼花等),創作時可堆可塑、或貼或染,從而在紫砂這種特殊的材質美屬性的基礎上盡力發揮出紫砂泥繪藝術之魅力,而絕非摒棄這種傳統技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堆泥繪的畫面效果錯落有致,更具層次感。正如楊季初的泥繪是具有淺浮雕的效果,那么這種堆泥繪的技法更貼近傳統泥繪,使得裝飾的作品具有立體浮雕的效果,顏色層次分明,在構圖與色彩上更具中國畫式意境。
3結語
清代楊氏泥繪是最傳統的紫砂泥繪技法,其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紫砂泥料的特殊性質,其創作題材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通過運用各種裝飾技法使其更具中國傳統韻味。傳統紫砂泥繪是先人用其最大的心思與智慧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時代文化特征的結晶,并見證了手工紫砂匠人的創作心路。我們研究傳統泥繪裝飾的時侯,必須充分理解“以泥飾泥”的本質,并從中不斷得到啟示,在學習傳統工匠優秀品質的同時,在題材和技法上也需要同其它藝術元素結合為我們泥繪裝飾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