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現代陶藝;課程思政;發展;時代性
《現代陶藝》是陶瓷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類課程,從課堂之中引入的相關案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技能與知識。為了更好地達到育人目標,促進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在時代的驅使下,引用的案例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展現出時代特色和審美的喜好趨勢,通過案例分析與主題引導,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與美學素養。
關于《現代陶藝》的案例分析,大多從二戰期間和二戰結束后進行案例的插入,大環境的改變使得不同的文化得以交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現代陶藝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其中,“奧蒂斯”革命的先驅性人物彼得·沃克斯開辟了區別于傳統陶藝的新形態,打破了傳統陶藝對泥土的禁錮。同時期的日本,八木一夫為首的走泥社也打破了傳統器物中功能性為主的限制,更加注重多樣化泥性的展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案例的分析能夠使學生提高思維拓展性,通過打破禁錮,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對于塑造創造性藝術類人才有啟示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八五思潮之后,中國現代陶藝的萌芽開始成長,像周國楨、姚永康、呂品昌、陸斌等一批藝術家兢兢業業,推動現代陶藝發展,創作適應于中國審美的藝術作品。但反思當代現代陶藝的發展,我們不應只停留在過去,現代陶藝的發展應更加符合時代性,應創作出更符合當下時代價值觀的藝術作品。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之下,現代陶藝更多地從單純形式的表象回歸到藝術的本質,作品的主旨往往涉及歷史問題、環境問題等一些社會與人性題材的挖掘,借助陶瓷材料以及各種綜合性材料的豐富語言對人類的生存狀況、人性、文化、歷史、各種現象的認識或者綜合判斷。通過作品去獨立性表達觀念對于現代陶藝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在引用案例時需要向學生去傳達的理念。我們需要去順應時代的發展,去向學生傳遞符合時代觀念的作品,并且結合案例去向學生傳達相關的主題思想,引導學生通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去感受時代,通過作品去反映時代的發展。
我們可以從幾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中來有所體會,呂品昌的“太空計劃”系列(見圖1)是一組非常典型的運用陶瓷在內的綜合材料的裝置型作品。呂品昌以抽象幾何形體與泥性自然形態的結合,以規劃性和隨機性、確定性和偶然性、規整性和殘缺性的交織,造成一種融合與沖突的形式張力,通過造型、材料的視覺聯想來啟發人們對于浩瀚太空的探索。呂品呂將這種松弛有度、充滿空間想象的視覺聯想與時代的發展想結合,與社會的發展相呼應。而他的“觸摸世界”(見圖2)則相對來說較為柔軟,“觸摸世界”的主旨圍繞的是對盲人的關愛,我們的社會充斥著電子設備的電流聲,這是信息化社會的特征,但與此同時,我們慢慢開始不愿意去感受、不愿意去碰觸真實的事或物。恰恰是盲人,實實在在地去做有真實感的觸碰,通過自己的手和身體去摸索、感受這個世界。拋開盲人生理原因,這種對于世界全身心的觸碰記憶,可能在脫離孩童階段后就漸行漸遠,呂品昌的“觸摸世界”除了是對盲人群體的關愛,另一方面思考虛擬世界對社會帶來的問題,從而啟發更多的人通過身體踏踏實實地感知和認識這個社會,這同樣是對當下社會現狀的有利發聲。
通過這些案例,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提取素材時用于發出時代的聲音,在時代背景之下,通過作品去作出一些思考。通過結合案例講解,學生創作的視角會更加寬闊,在作品中融人更多的人文情懷與家國意識。
作品“殤土·土壤嬰孩”(見圖3)是藝術家宋陳對于工業時代以來的環境問題的一次心靈洗滌。土,地之土萬物生也。她的一系列作品都在發出土壤的吶喊,并且結合影像展現了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泥土的消耗、失控、膨脹、混亂,她的作品展現了土地與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觀看后,無力、悲涼卻又刺痛了內心深處。藝術家用全國各地收集來的受傷的土壤,搭建了一個垂死狀的嬰孩。嬰孩的底部呈現一片巨大的龜裂土地,寓意著“土壤胎盤”,也暗示那些受傷的土壤。通過作品折射時代,當鋼筋水泥的城市切斷了我們與自然的聯系之時,人類似乎已經將作為生命本源遺忘。當受傷的泥土變成一件件藝術品時,形態、色彩、視覺、嗅覺都啟發大眾對于土地的關懷意識,試圖喚醒社會對于土壤的敬畏,感知人類與泥土的本源聯系。
現代陶藝形式多樣,這些案例立足于當代精神與社會現實,才能充分發揮藝術的教育作用,引發社會共鳴,時代感才會愈發濃烈。除了結合時代的聲音,《現代陶藝》課程案例還應更多結合當下人的思想發展,引導學生注重自我身心發展。案例“回歸塵土”(見圖4)標志著鯉江良二從臨摹學習他人技藝到創立個人風格的重要轉折。這件以“自我”為主題的作品在當時引發了轟動與好評。如同作品名稱一樣,萬物回歸塵土,而鯉江良二選擇剖析自我,回歸當下的自己、遵從自己。
同樣,姚永康的藝術理念:利于本土、順乎自然、創造陶藝,也是同樣呼應自我、立足時代。姚永康的“世紀娃”(見圖5)系列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他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努力進行變化與表達。“世紀娃”中的一個個充滿詩意、非同尋常、脆弱的人物形象,是激發當代對未來的一種不確定性。通過時代性的一些經典案例的解讀,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時代的時代特征,在前人的基礎上拔高升華。
現代陶藝發展至今,不管是器皿類陶藝、觀念類陶藝還是雕塑類陶藝等,都應該走出1954年以來現代陶藝先驅性人物所帶來的光環。現代陶藝的時代觀念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過去,時代的巨輪在向前行駛.社會背景在不斷重塑,文明在不斷延續,社會現實與問題在不斷被挖掘,我認為藝術的存在可以很好地幫助社會起到良好的教養作用,可以通過現代陶藝的創作去感染當代的觀眾,用時代的視覺形式與觀念去觸動當代觀眾,用時代的技術與多元化去吸引當代的觀眾,這就需要從事現代陶藝創作的藝術家能夠勇于挖掘時代所需的精神,挖掘在時代背景下人性的特點與自我的想法,通過作品去隱射社會的種種問題,通過作品去完成藝術家的獨立性表達,最終用泥土的可塑性與隨機性、張力與溫度創造出獨屬于當下時代背景的作品。
因此,在《現代陶藝》課程發展至今,教師所引用的作品案例應順應時代潮流,鼓勵學生不斷向前,前人的輝煌并不應該成為太過于強調的枷鎖,持續發展的理念才能幫助學生更健康前行。思政元素的融人從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過教師分享的知識去觸動學生。在三全育人的視域下,《現代陶藝》中的課程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以時代為背景,讓學生去了解在這個時代創作中的人文情懷、人性、文化、歷史、生態等對創作的重要性,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得到榜樣的力量,有價值的案例學習能夠使學生明確方向,提供創作思路,為今后作為陶瓷行業的從業者打好堅實的素質基礎與藝術修養。藝術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閣的,而是應該有溫度與情懷,這是通過有效的案例分析帶給學生的軟性力量。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將持續不斷地進行案例挖掘,在引導學生掌握技法的同時,更好地達到育人效果,向“三全育人”目標持續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