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某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因一方沉迷手機而導致離婚的個案數量已經達到30%。一些人下班回家后,就沉迷于看手機,不關心伴侶,不參與家務,不關心、照顧孩子,造成了一種家庭冷暴力。此外,手機支付也導致夫妻在經濟上的分離,很多夫妻“不知道對方有多少存款”,共同養家的觀念也因支付方式的變化而日漸瓦解。
離婚的原因五花八門,現在手機也被“牽連”,這是技術深度介入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必然現象。現代人在生活中如何對待手機——是成為手機的主人還是奴仆,決定著技術是幫助人還是損害人,甚至毀掉人。
當人成為手機的奴仆后,不僅影響夫妻關系,也會對親子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如果父母沉迷于手機上的各種應用程序(如影視、社交、游戲)而無暇顧及孩子的需求,在最需要情感培養的階段,孩子無法與活生生的人產生足夠互動,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和認知發展,而且可能造成其成年后個性冷漠、情緒極端,甚至不理解普通人正常的情感,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此,要么在婚戀中屢屢受挫,要么在職場中人際關系極差,成為失敗者。
從發育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在出生后6個月到2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雖然孩子表達能力很弱,但會察覺到氛圍的異樣。他們能感知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和父母的情感表達。如果父母沉迷于手機,或用大部分時間“刷”手機,沒有將感情投注在孩子身上,孩子會感到父母不喜歡自己。由于關照和情感缺失,孩子可能出現認知和情感發育缺陷。
手機只是一種工具,人們需要手機,是因為它會在工作、生活中給人帶來便利,同時也能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對待工具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但不沉迷。如果夫妻之間能做到在同一屋檐下不用手機交流而是面對面的交流,或者一方在使用手機時也能馬上回應另一方提出的問題、要求,而非毫不理睬,“刷”手機便不會影響夫妻關系。同樣,父母可以利用手機幫助孩子查找學習資料,學習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用手機APP記錄孩子的成長。在孩子有需求或找父母交流時,父母最好馬上放下手機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大部分人也已經意識到,不應把大部分時間托付給手機,哪怕是為了維持夫妻關系和親子之情,也應減少“刷”手機的時間。那么,少“刷”手機有利于個人健康和生活幸福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最近,一項科學研究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即便每天將“刷”手機的時間減少15分鐘,也能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并使人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如增強免疫功能,減少孤獨和抑郁程度。
英國斯旺西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對50名年齡在20~25歲之間的志愿者進行了一項關于使用手機的研究。
首先,通過問卷調查獲得受試者免疫功能、孤獨感、睡眠、焦慮和抑郁的情況。隨后,受試者被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無變化組)像實驗之前一樣正常使用手機;第二組(減少組)被要求每天減少15分鐘手機社交時間;第三組(減少+活動組)被要求每天減少15分鐘使用手機時間,并利用這15分鐘時間進行其他活動。
實驗進行3個月后,研究團隊再次讓受試者填寫同樣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與另外兩組相比,減少組受試者的免疫功能平均提高了15%,睡眠質量提高了50%,抑郁癥狀減少了30%。
不過,在這三組受試者中,只有減少組真正減少了“刷”手機時間,而且他們實際上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減少了40分鐘。無變化組每天增加了10分鐘手機使用時間,減少+活動組每天增加了25分鐘手機使用時間。
這項研究表明,只有縮短手機社交時間才會真正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因而能更好地提升健康狀況,增加幸福感。這也意味著,減少手機文字、語音、視頻聊天,減少上社交網站瀏覽或交流等社交時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們對手機的沉迷,因而有利于健康。
無論怎樣,每天減少10~30分鐘的手機使用時間,可以減少對手機的依賴,使我們逐漸成為手機的主人,這是信息時代增進健康并獲得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