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民族精神是人生觀價值觀、奮斗精神的集合,民族精神的培育和賡續關系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成效,而紅色文化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指引,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天然素材、重要補充和必要內容。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可以利用教師、實踐、互聯網等力量,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錘煉堅定的意志品質進而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民族精神,紅色文化,大學生
“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1]這一艘小小的紅船就是我們黨孕育、發端之始。隨后的百年歷史奮進之路中我們開辟了一系列新舉措、新方法,創造了大量先進優秀的精神文化,塑造了許多無私奉獻的人物形象,創建了大批紅色根據地,也形成了一整套內涵豐富的精神譜系,這些最能夠代表紅色文化底蘊的物質、精神、人物、故事等元素共同構成了當今紅色文化的內核,同時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是助力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最好的營養劑。
利用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是因為這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第一,紅色文化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提供了素材。第二,民族精神是紅色文化諸多內涵最集中的凝練。第三,紅色文化的不斷豐富推動著民族精神的發展。
(一)紅色文化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提供了素材
第一,紅色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天然素材。紅色文化內在地囊括了國家、社會所要求的大學生應具備的,諸如有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團結一致等代表民族精神的品質,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天然素材,這些紅色文化和精神作為歷史真實的寫照,是培育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一手資料。
第二,紅色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補充。當前高校向大學生宣傳紅色文化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課堂、校園文化或是實踐活動展開的,這些活動都旨在通過史實,展現百年奮斗艱苦歷程,用事實感化學生,用思想鼓舞學生,學習先輩身上拼搏奮斗、不畏困難的品質,對于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來說有很大的幫助,給教師教學提供了生動的歷史事實和豐富的圖像影像,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補充。
第三,紅色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必要內容。文化是聯系一個民族內部成員最核心的紐帶,小則影響著個人成長成才之路,大則影響著社會風氣、社會制度的建設。用紅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紅色人物高尚的品格和節操有強大的感染力與號召力,可以實現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
(二)民族精神是紅色文化諸多內涵最集中的凝練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先進的人、事、物的集合體,有著豐富的內涵,這些內涵包括了方方面面,有精神層次的,有物質層次的,也有實踐層次的,但是歸根結底探尋它們的共性,從中抽象出一個概念,就是偉大的民族精神。
其一,在“人”的方面,民族精神體現在紅色人物身上所有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質。以雷鋒、焦裕祿、張思德為代表,體現了中國人骨子里特有的吃苦耐勞、迎難而上、舍己為人的特質。其二,在“事”的方面,民族精神體現在紅色事跡流露出的先進人物身先士卒、為民表率的品質。其三,在“物”的方面,民族精神又體現在一個個固化的紅色物質上。人們通過眼前的事物,不自覺地聯想到與這一事物相關的人物或是事件上,從而煥發內心對紅色人物、精神、事跡的致敬與緬懷。
(三)紅色文化的不斷豐富推動著民族精神的發展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其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豐富的,它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時代內蘊,可以說紅色文化包含了體現各時期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泥灣精神蘊含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就是不“躺平”、不“擺爛”最好的榜樣示范。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感動著千萬中國人的心,也是激勵大學生勇往直前、克服困難的動力。新時代北斗精神涵蓋的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向大學生傳遞著敢想敢做、勇于實踐的信號。從優秀傳統文化到革命文化,從革命文化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文化一直都隨著中國人民的實踐不斷豐富發展,未來,也會繼續不斷向前開辟探索的步伐而充實發展,成為民族精神最堅實的底氣來源。
紅色文化與民族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對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有很重要的價值。紅色文化可以堅定大學生的信仰,喚醒大學生民族情感,進而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意識,鍛造品格修為,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實現由情感到自覺行動的轉變,激發奮斗精神,堅定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與熱愛。
(一)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喚醒民族情感
紅色文化因其內在的精神、信念、人物品格等,對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有很大的價值。“理想信念是國家和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3]理想信念作為世界觀、價值觀的反映,能夠左右人的觀念和行為,積極的理想信念能讓人做出正確的行為,消極的理想信念會使人誤入歧途。堅持用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能夠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堅定自身信仰。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密切的同時,交鋒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且是以隱秘、不易被發現的方式存在著。而紅色文化作為崇高理想信念的集合體,能夠清除腐朽思潮的影響,糾正大學生的錯誤偏差思想,營造充滿正氣、和諧向上的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喚醒大學生對民族歷史的認同,對民族未來的希冀。
(二)有助于鍛造大學生向上品格,樹立民族意識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無數風霜,每一次被打倒,又每一次重新站起來,建立了新中國;經過不斷的改革、嘗試,懷著不甘落后的抱負和信心,完成了改革開放的事業;在新時代,各項事業不斷在新的領域開拓,產生了多個“中國第一”,改變了外國對我們的固有看法,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和“中國速度”,成就了今天康泰富強的景象。
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摸索前行的勁頭,改革開放時期舉國上下的求富求強的心態,新時代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共同建設中國的信念,都表明了民族意識在中國人心中從來不曾抹去,中國人心中有很強的振興民族、復興中國的信念。用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能夠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知道身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該以怎樣的精神面貌投身學習、工作、生活,以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為榮,自覺與詆毀社會主義和人民的行為及言論作斗爭,自覺抵御不良民族意識形態的攻擊。
(三)有助于錘煉大學生奮斗意志,激發民族斗志
奮斗精神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品質,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日趨緊張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想要有好的前程就必須努力奮斗,跟上時代的步伐。部分大學生沒有明確自身的任務和職責,以“躺平”“擺爛”而感到驕傲,躲在舒適圈中自娛自樂。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要加強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而紅色文化中就有許多勵志奮斗、敢為人先的先進人物事跡,能夠激發大學生的民族斗志。民族斗志是民族內部成員有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后,從心底形成的想要維護和捍衛本民族尊嚴、延續民族傳統的一種奮斗精神。千百年來,推動中華民族前進、力挽狂瀾的力量,一直都是青年群體。[4]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學生充滿斗志,使大學生有“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擔當和決心。
紅色文化為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豐富素材,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鍛造品格修養,錘煉奮斗意志,但是如何實現紅色文化真正進入大學生頭腦,進而轉化為自覺行動,需要各高校共同打造,通過教師隊伍、實踐、網絡三重渠道,真正讓紅色文化成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最佳助力。
(一)提高教師站位
教師,自古以來就擔負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當今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更需要正確的榜樣來引導,高校教師必須站好第一班崗。在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身負重任,教師首先要有鮮明正確的立場,做到“自己有信仰”,才能“講信仰”,做到“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礎上感悟真理的力量”。[5]還要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及時用專業知識化解。另外,教師在講授歷史文化相關內容時,要深入挖掘每一段紅色文化產生的過程與影響,以及其中可以運用于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基因。教師要始終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明白“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二)打造實踐活動舞臺
加強紅色社團建設。大學校園一般都有很多社團,但是紅色社團并不多見,所以高校亟需加強對紅色社團的建設,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首先,紅色社團可以舉辦退伍軍人講演活動。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參軍報國,退伍大學生的數量逐年上升,他們經過部隊中兩年的歷練,身心素質、思想覺悟都得到了提高,高校可以將這一群體利用起來,讓退伍大學生現身講述在軍營中的酸甜苦樂,講述身為一名軍人的職責義務,逐漸在大學生中形成朋輩效應,來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國家、人民的認同。其次,紅色社團可以在校方同意的前提下開展紅色觀光和紅色旅游活動。利用周末的時間,和當地政府聯系,每隔一段時間就讓學生去當地博物館、名人紀念館、烈士陵園參觀,提升學生的紅色文化基因。寒暑假也可以開展以社團為單位,帶動全校師生參與的紅色旅游,如重走長征路等。
(三)善用科技資源
第一,打造新媒體團隊。在21世紀數字化背景之下大學生“一人一機”的時代,利用互聯網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媒介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高校要積極打造網絡新媒體團隊,用手機、互聯網向大學生推送紅色文化專題。例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設置紅色文化公眾號,選擇優秀學生干部或是教師協同運營,采取分工制,選題、撰文、攝影、圖片處理、校對等各司其職,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微信公眾號,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高校可以建立紅色抖音平臺,將教育內容制作成大學生喜歡的短視頻形式,還可以在特殊節日邀請大學生參與短視頻拍攝和制作,發揮抖音的正向教育和娛樂作用,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使大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愛上紅色文化教育。
第二,利用新科技手段增強體驗。利用AR、VR技術使學生沉浸式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讓教科書上的人物和事跡“動起來”,通過近距離和革命先輩、杰出人物接觸,感受他們身上親和而又偉大的力量,使這些人物、精神文化在大學生心中“活起來”,改變傳統觀念中英雄人物高大上、不可捉摸的形象,最終使這一技術“火起來”,開辟學習紅色文化的新道路、新方法。
大學生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要把握住大學生這個充滿青春朝氣的群體,對他們進行紅色文化的教育,使新時代中國青年成為真正可堪大任的時代新人。過去,革命先輩們在真槍實彈中演繹著民族精神,現在,國與國之間的沖突變得更為隱秘、更為特殊,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就是需要他們傳承紅色基因,既不能對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固步自封,而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要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在國家需要之際挺身而出,將民族精神繼續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2021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1-01-01(01).
[2]謝正宇,李石君,王曉鳳.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0):71-73.
[3]郭少華.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途徑[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7),20.
[4]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05-10(02).
[5]顧超.教師要自覺傳承紅色基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6),6.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