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大海、山脈、漁村,每一個名詞單拎出來都是讓人向往的存在。在福鼎來幾日Citywalk,可以在海邊看草原上的牛羊悠閑吃草,在山上看近在咫尺的大海;也可以探訪古街古巷,領略白毫銀針的魅力。誰說Citywalk一定是大城市的特權呢?
同樣地處福建北部,和身邊世界級灘涂攝影勝地的霞浦相比,福鼎只是一座低調的小城。然而,福鼎依山傍海,風景不輸瑞士,在美食方面也獨具特色,1996 年就成為“福建美食名城”,更是全國首個“中國美食地標城市”。
在這座城市里的Citywalk,必然繞不開三個要素:海洋、白茶和小吃街。
海岸漫步:從太姥山到上黃岐村
福建省面積不大,卻有著全國第二長的曲折海岸線,每座城市的海岸線都各具特色。福鼎的海之美,在于遠觀,那是山海與天空相融的壯麗場景,獨一無二。因此,到福鼎來一場“看海行動”是必不可少的。
太姥山作為福鼎的地標,當然是看海第一站的首選。太姥山的名字來源于上古傳說。相傳堯胖者最不友好的一線天,兩側巖壁構成的夾縫極為狹窄,側身通過都頗有難度,時不時就有人磨破衣服。一線天內是單行道,進入之后便退無可退,只能往前,而幽暗逼仄的巖壁之間還卡著一塊懸空的巨石,給人壓迫感十足,為行程增添了幾分驚險刺激。
硬著頭皮通過一線天,眼前豁然開朗,一座金光閃閃的禪寺懸于崖壁之間,這就是著名的“一片瓦禪寺”。禪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已有400多年歷史,因為一塊巨石覆蓋崖頂而構成洞屋,故名“一片瓦”,又有“給心一片瓦,以度飄零人”之意。發出金光的是大雄寶殿,作為全國首座懸空銅殿,它采用純黃銅建造,受限于地形,總面積不過200 平方米,所用黃銅卻達150 噸,堪稱全國之最。
若時間充裕,可以在禪寺吃一碗齋面,或泡一壺白茶,體會山間修行的清凈悠閑。
太姥山為登山觀海的人們修了許多觀景平臺和步道,不過公認的最佳觀景點還是大盤石。當陰云濃霧散去,山、海、城市、海島盡收眼底,讓登山路上的所有疲憊都有了意義。
離開太姥山,下一站該去沙埕的海邊轉轉。沙埕是福鼎的出海港,舊稱“沙關”,所謂“悠悠麒麟山,緩緩沙關水”。沙埕港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港深水闊,在孫中山所著的《建國方略》中被稱為“中國十大名港”之一。綿延漂浮的漁排是福建人以海為田、辛勤耕耘的痕跡;列隊開向大洋的漁船,如同奔騰的駿馬,浩浩蕩蕩;海面不時掠過成群的海鳥,充滿詩情畫意……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以水路外銷福鼎白茶的貿易十分興盛,而通過沙埕港出口的“白毫銀針”,曾一度遠銷歐亞39 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世界白茶”,有著“運售國外,價與金埒”的說法。
來到沙埕,除了漫步繁忙的港區,還可以參觀當地的海洋文化展示館,感受沙埕鐵枝、沙埕線獅、旱船、魚燈等沿海特色民俗,從而對當地的鄉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在沙埕港的盡頭有一處原始村落——上黃岐村。受限于地形,全村的民居都是自發地依山而建,沒有什么特殊的規劃,隨性地散落在靠海灣一面的懸崖上。走到村尾的觀景平臺,可欣賞村莊全貌:原生態的土色房子讓整個村落的色調極為統一,有種回歸自然的樸素美,若有興致,退潮時分可以到海灘上走走,和當地村民一塊碰碰運氣,說不定就趕海趕出了大餐呢?
尋茶之路:從點頭鎮到白琳老街
白茶是福鼎的一大世界級名片,福鼎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唐之前,《茶經》《閩小記》《太姥山全志》中,都有福鼎茶葉種植的記載,福鼎各類茶葉中最為出名的當屬白茶,有“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的美譽,來福鼎自然不可錯過這一碗清香茶湯。
尋茶之旅的第一站是點頭鎮——福鼎白茶的核心產區。鎮中的柏柳村是福鼎白茶的原產地和發源地,號稱“中國白茶第一村”,有著100 多年的白茶栽培、制作歷史。村中制作的“白毫銀針”曾于1915 年獲萬國博覽會金牌獎章,現存保留完好的白茶古作坊和清末著名茶人梅筱溪的故居就在柏柳村。
白茶古作坊是一座清代大厝,大體完好,只是墻面已經有些斑駁。作為傳統建筑,大規模的茶葉生產顯然已經不太合適,但是古作坊每年都會定期舉辦白茶傳統技藝的培訓,作為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村子的主街柏柳街呈東西走向,一直是當地海內外貿易的必經之路,曾經繁榮一時,有“通街茶酒米粉味,徹夜羊蹄馱腳聲”的形容。如今的老街雖已有些沒落,但從路旁林立的商鋪,依稀可見昔日輝煌。
告別點頭鎮,第二站是白琳鎮。白琳鎮產茶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的《福寧府志》載:“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見白琳鎮在福鼎茶界的地位。位于鎮子葛藤嶺上的白琳老街是福鼎茶葉貿易發祥地。最鼎盛的時期,白琳鎮集中著來自福州、泉州、廈門的“南幫”和廣州、香港的“廣幫”茶商,他們紛紛在白琳老街開館經營,涌現出36 家頗具規模的老茶號。如今,老街“修舊如舊”,青石板街上一個個有著歷史傳承的茶社又重新開了起來,步升春、丁合利、同順泰是其中的代表。
步升春的裝潢主打民國風,烘籠、竹編籃、花紋陶罐、木質行李箱、民國明星海報等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都成了重要的裝飾元素。一方茶桌和幾張木椅,茶具一應俱全,坐在茶館中洗杯泡茶,仿佛穿越了百年光陰。同順泰則更加順應潮流,主打年輕化路線,推出工夫紅茶系列茶飲品和紅白茶系列原液冰淇淋,從傳統茶文化的角度來看,似乎有些離經叛道,但也不失為一種創新。走在白琳老街,隨性選一家中意的老茶館,泡一壺茶,為尋茶之旅增添幾分愜意的享受。
品過茶后,可以繼續到白琳鎮翠郊村的翠郊古民居轉轉。這座乾隆年間的古民居是吳氏家族的私家宅院,修建者據傳為吳王夫差第104 代孫,歷經13 年方才修成。翠郊古民居的建筑規模宏大,總占地面積近1.4 萬平方米,由360 根木柱支撐而起,就單體建筑而言,可謂江南第一大古民居。因此,翠郊古民居被收入中國“老房子”大型畫冊,并于1998 年在世界圖書博覽會上展示,引起國內外建筑界專家的關注。除卻宏大的規模,翠郊古民居的細節也十分講究,所有的梁、柱、窗、門上皆有木雕圖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獸,栩栩如生,令人驚嘆。漫步其中,還可以聽到許多關于老宅的傳說故事。
食在福鼎:從北市場到石湖街
在閩方言中,“鼎”是“鍋”的意思,民以食為天,對福鼎人來說,吃更是天大的事。看遍了山山水水,來到福鼎當然要有一場美食之旅好好犒勞自己。若是不愿意在大熱天到處去尋覓美食,福鼎的老城區桐山就是個可以“一站式”吃遍福鼎的地方。
在福建,早餐從來是不拘一格的。到中山中路的北市場,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鍋邊糊就是不錯的選擇。所謂鍋邊糊,就是將米糊均勻涂抹于鍋邊,待熟后鏟入鍋中,與加入了蝦米、干貝、魚干及蔬菜等配料的湯底同煮,不需額外的調味,海鮮的味道就會融入湯汁,鮮甜可口。要是再加上一根油條或是油餅,那可真是神仙滋味。
吃過鍋邊糊,不用急著離開北市場,旁邊的牛肉丸也值得嘗試。與常見的圓球狀牛肉丸不同,福鼎的牛肉丸更像牛肉滑,呈條狀。暗紅的色澤一看就知用料十分扎實。與潮汕牛肉丸主打咸鮮不同,福鼎牛肉丸的精髓在于鮮美中有一絲小黃椒帶來的辣味,讓醇厚的湯底帶上些許刺激的變化,更顯美味。
福鼎肉片大約算得上是福鼎最為名聲在外的美食,全國哪條小吃街少了它總覺得差些意思。肉片是用豬后腿肉棒打成泥,調入地瓜粉攪拌而成。食用時,用湯匙將肉泥一片一片削進鍋里,煮熟后,湯汁中澆上黃椒米醋,酸辣開胃,肉片爽口彈牙有嚼勁,簡直就是一顆味覺炸彈。
從北市場慢慢散步到古城西路,來上一碗當地的肉片。不要驚訝于肉片與先前肉丸過于相似的外貌,二者的主要區別其實在于肉和淀粉的配比不同,實際上的口感差別是十分明顯的,肉片的淀粉多一些,嚼起來更嫩。當然,在福鼎人眼中,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正宗福鼎肉片店,作為一道日常菜,每家店的口味都可能略有差別,不過敢在福鼎掛出“正宗福鼎肉片”招牌的店通常水平都不會太差,作為一名路過的游人,不必拘泥于所謂的“網紅”店,自己覺得好吃的便是最好的那一家。
福鼎的蜜汁雞翅類似于鹵菜,又與一般的鹵味不盡相同,咸中帶甜,醬色發亮,肉質緊實,絲絲入味,越嚼越香。位于龍山北路的老店褚記雞翅膀有福鼎本地最出名的雞翅,如果沒有特殊的口味偏好,來這里“打卡”蜜汁雞翅絕對不會出錯,畢竟連當地人都會幾盒幾盒地往家里買。不過,光顧時可得提前掐好時間,因為太過火爆,褚記雞翅膀經常不到晚上六點,就已經賣完當天的雞翅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了靠海的福鼎,怎么能錯過當地的海鮮?福鼎的海鮮酒樓并不少,但大家就喜歡石湖街的大排檔,一方面是經濟實惠,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里充滿煙火氣。石湖街最初是只有幾個當地人開起的簡易排檔,因為海鮮的種類多而且新鮮,逐漸積累起了口碑和人氣,慢慢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海鮮排擋集市。現在,每到夜幕低垂,石湖街大排檔便人聲鼎沸,人們呼朋喚友來這里吃上一頓晚餐或是夜宵,已經成為當地人的生活日常。
大排檔里的海鮮都是最新鮮的本地貨,大多來自沙埕港,除了魚類,一些比較罕見的諸如海蜈蚣、土丁凍、筆架等小海鮮,也是餐桌上的常客,配以福鼎本地燒法,口味偏酸甜。若是不計較特定味道,讓店老板直接白灼也未嘗不可,這樣更顯食材原本的鮮味,對于吃慣了重辣重麻的食客來說,絕對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編輯+ 李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