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促使后真相時代的到來,重構了大學生對媒體傳播和社交互動的認知。在失真、情緒化的后真相時代,新媒體平臺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利,但匿名性和開放性下也造成了網絡輿情頻發。這打破了以往事實勝于雄辯的普遍認知,不僅會給大學生的“知情意行”造成影響,也會給社會安全穩定帶來危害。大學生正處于三觀、辯證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受摻雜了個人情感和不良企圖的“后真相”影響,大多數大學生面對“后真相”有一定的認知和判斷力,但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而失去理性,成為挑起輿情的“槍手”。高校應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做好正向引導教育,提升育人實效性。文章采用調查和文獻研究的方法,結合后真相時代部分大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從社會學、新聞傳播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角度出發,得出后真相時代高校可以采取措施有效引導網絡輿情的結論,并提出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管治理機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學生媒介素養提升機制和學生利益共享平臺的建議,旨在為高校正向引導大學生的網絡輿情,讓其“知情意行”協調統一發展,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正向引導;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08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大連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后疫情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正向引導的路徑探索”成果,項目編號:2022YB016
互聯網環境下催生了眾多新媒體平臺,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社交互動和表達意見的重要渠道。這些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不少是吸引眼球和渲染氣氛的“后真相”,而不是“求真務實”的新聞資訊。“情感先行、真相次之”的后真相時代導致事實與真相之間的關系愈加復雜化,摻雜了個人價值取向和主觀描述的相對真相和多面真相成為人們默許的真相形式[1]。后真相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正向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帶來挑戰,高校應正確認識時代背景、強化價值引領,提升大學生獨立思考和辨別真偽的能力,正向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
美國學者凱伊斯2004年提出“后真相”概念,他認為“后真相”即不是客觀存在的真相,也不是脫離現實的假象,而是在真相的基礎上添油加醋后的人造真相。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一種情形”,并被評選為2016年度詞匯[2]。在后真相時代,輿論輿情更加分裂和極化,是由于民眾關注并選擇他們愿意接受的信息和“真相”,極易被個人情感和立場影響而忽略客觀事實。
“后真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事實與價值不等價,價值先于事實并指引事實[3]。“后真相”作為互聯網發展的產物,推進了網絡輿論輿情的產生,新媒體平臺成為輿情的首發地、重災區,而“網絡水軍”制造話題帶動輿論,更導致網絡輿情傳播和發酵更加快速、引導和控制更加困難。
(一)情理倒敘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人們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網絡信息內容具有真假同構性,人們在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時優先考慮自身的情感和立場,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點,忽略事實真相,缺乏理性分析,導致“后真相”的影響力和決定性超越了真相本身。
高校大學生獲取信息大部分是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在鋪天蓋地的信息浪潮中,事實真相被掩蓋在情感下。大學生缺少社會經歷、思考辨別能力不足,經過網絡媒體加工的“后真相”信息,輔助情緒渲染的特定情境,容易引發大學生群體共鳴,并跟風討論,導致“情緒站隊”被人利用,輿論發酵引發網絡輿情[4]。在“人人都是發言人”的新媒體時代,在面對事實真相模糊復雜、真假難辨時,富有正義感的高校大學生具有感性壓倒理性、強化情感拒絕真相的特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后真相”在網絡上快速傳播。
(二)思維固化
憑借算法推薦技術,大數據根據用戶偏好精準推送信息、視頻、好友等,導致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變窄、分析看待問題的角度受限、傳播信息的效果受阻,陷入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5],思維逐漸固化,無法從多角度、用多元化思維看待事物。新媒體平臺為信息一對一和一對多的精準傳播提供了便利,有共同認知傾向的群體組成圈子,圈子成員會聯合起來為共同目標采取集體行動,形成“圈子文化”[6]。高校大學生在大數據的推送下,加入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圈子,不斷吸收獲取同質的信息而過濾篩選掉異質信息,導致大學生思維逐漸固化,缺少開放包容的眼界,影響圈子內的成員甄別分析信息的主動性和辯證多元地看待事物。
(三)速食主義
新媒體使人們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加工和使用逐漸呈現“速食主義”的特點,導致碎片化閱讀方式越來越普及,人們頭腦淺薄化,產生惰性閱讀思維,辨別內容真偽的能力弱化。在后真相時代,信息從原來的文字傳播逐漸傾向于視覺加聽覺的雙重傳播,短視頻由此應運而生。短視頻具有簡短和趣味性的特點,吸引著高校大學生投入大量時間觀看,但大學生閱讀與思維模式尚未成熟,還未形成系統性的認知事物的能力,極易奉行“速食主義”,導致知識碎片化。同時,主流媒體和專家解讀的權威性被碎片化剪輯削弱,影響主流價值觀的輸出,出現質疑權威、信任感降低等現象,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網絡輿情正向引導帶來挑戰。
基于后真相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會給學生身心健康、社會穩定、國家安全造成不良影響,高校應借助正向引導的理念和模式,助力大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7],化解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帶來的問題和挑戰,努力掌握主動權和先導性,促使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管治理機制
1.建立監管研判機制
大學生喜歡在社交媒體平臺發表自己對熱點事件、社會現象和學校管理等的看法和見解,認為自己是為正義發聲。高校須及時跟蹤熱點輿論事件,掌握學生輿情動態,準確研判網絡輿情,并建立監管研判機制。高校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優勢,建立一套系統化的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全面監控學生日常發表的信息,預測言論走向[8]。其次要準確研判輿情,建立預警機制,對可能演變為輿情的言論做好預警,啟動應急預案,不給輿情發酵提供“土壤”,掌握主動權。
2.建立對話回應機制
在“人人是自媒體”的后真相時代,建立對話回應機制,增加溝通和情感連接,可以有效減少高校網絡輿情的發生和演變,提升高校工作者的公信力。對話回應機制的核心要義是平等和尊重,有利于緩和對立,達成共識。高校要打通信息對話回應渠道,針對學生反映的問題和訴求,要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公開處理情況和事實真相,疏導隱含的情緒,避免輿情擴大。
3.建立價值引導機制
當前,“關鍵意見領袖”的觀點和訴求是高校網絡輿情形成的主要原因,這些觀點和訴求帶有較強的價值和情感屬性,極易引發關注形成共鳴。面對一些扭曲的價值觀言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引導輿論走向,讓主流價值觀在網絡場域蔚然成風[9]。在后真相時代,價值觀引導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服務,高校應通過大數據收集“關鍵意見領袖”的觀點和訴求,精準推送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傳遞主流聲音,引導大學生的輿情方向,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10]。
(二)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1.拓展思政教育形式
后真相時代,高校大學生每天都可能受到網絡輿論甚至輿情的沖擊,但他們對網絡輿論、網絡輿情知之甚少,無法用理性思維看待事物發展。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網絡輿情宣傳教育。高校可以通過線下課堂,借助新媒體技術,采取多種形式與學生互動。高校不僅要在線下課堂開展思政教育,更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開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高校要拓展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使其與現代科技相互交融,提升其成果轉化,引導學生在面對網絡輿情時做到感性和理性認知相統一。
2.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后真相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時代變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校可以在傳統思政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剖析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的典型案例,將理論講解和案例分析相結合,讓大學生認清后真相時代形成的原因和特征、信息傳播的本質與規律、了解網絡輿情相關知識等。在面對自己不知全貌的事件時不予置評,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等待官方媒體的調查結果,以免陷入“輿情旋渦”。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思政資源,作為教學內容的課外拓展,培養學生面對網絡輿情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高校還可以增加法律法規的宣導,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強對網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普及和宣導,學生擁有法治思維,可以更好地約束自身的網絡言行,進而利于規范后真相時代的網絡輿情。
(三)建立健全學生媒介素養提升機制
1.構建正確的媒介認知
網絡媒介的虛擬空間影響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考驗他們的信息判別、道德認知能力,眾多“網絡現象”折射出網絡道德教育的空白地帶[11]。當前,高校開始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媒介素養教育,意在構建大學生正確的媒介認知,科學地認識媒介的作用。培養大學生養成正確使用媒介的習慣和態度,合理安排和管理自己使用媒介的時長,不要過于依賴、沉迷于媒介。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大學生離開手機媒介的影響,在活動中與同輩面對面交流,充實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提升信息辨別能力
后真相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帶有利益的部分真相和偽科學言論等隱蔽在繁雜的媒介信息中。學校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思辨性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和甄別信息的科學標準、方法技巧和提升方向。首先,認清信息來源的標準存在差異。官方權威機構和民間自媒體所發布信息的權威性必然存在差別,即調查信息、審核信息、評價信息等環節存在差異。其次,甄別信息內容要有技巧,對于吸引眼球的“標題黨”信息要客觀辨別,對于匿名爆料的“內部真相”不要輕信。最后,提升信息辨別能力要有方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品德修養》等[12],提升自身辯證思維能力。
(四)建立健全學生利益共享平臺
“后真相”現象產生的本質原因是利益的驅使,許多人在利益驅使下,會盲目地發表看法和宣泄情緒,從而容易擾亂網絡輿論[13]。網絡輿情的產生也代表民眾訴求沒有得到滿足,背后隱藏著民眾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高校要建立學生利益共享平臺,維護學生的切身利益和訴求,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網絡對大學生不切實際的言論進行正向引導,從根本上減少網絡輿情的產生。高校須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關鍵時間節點和固定時段,對輿情動向進行階段性的分析評價[14-15]。
在后真相時代,高校要以大學生的特點為切入點,借鑒各高校正向引導網絡輿情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正向引導網絡輿情的路徑,在網絡輿情中掌握主動權,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而讓學生實現“知情意行”協調統一發展。
[1] 楊帥,劉曉玫.明辨與審思:教師應對“后真相”時代挑戰[J].當代教育科學,2020(6):54-58.
[2] 趙芮.后真相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嬗變的成因與應對策略[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1,21(3):92-98.
[3] 劉宇軒,巢乃鵬.后真相時代的受眾心理與媒體策略[J].青年記者,2017(16):15-17.
[4] 蔡敏.“后真相”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挑戰及應對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21.
[5] 夏永林,董春陽.“后真相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3):83-86.
[6] 劉世玉,孫珺雯.“后真相”時代的大學生微信素養:內涵、現狀與提升策略[J].當代青年研究,2021(4):12-17.
[7] 季嫻.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的作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9):98-99.
[8] 邵典,徐煒.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與正向引導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5):23-25.
[9] 程仕波.論“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的特點及其引導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8(9):77-81.
[10] 臧運蕾.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及正向引導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23):274-275.
[11] 王胤.“后真相”時代高校輿論信息傳播機制與引導策略[J].傳媒論壇,2022,5(20):109-111.
[12] 任軼楠.“后真相”時代高校育人的挑戰與應對[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1,31(1):30-33.
[13] 荊容嘉.“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的特點及其引導對策芻議[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75,96.
[14] 劉麗霞.“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網絡輿情正向引導策略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3(1):87-89.
[15] 李姮.“互聯網+”視闕下青少年學生網絡輿情正向引導研究[J].智庫時代,2018(37):111-112.
作者簡介 金陽,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應用心理學。沈路,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