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鑒別診斷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鹽城市鹽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治的96例以炎癥性腸?。↖BD)入院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以病理檢查及腸鏡檢查作為疾病診斷金標準,對兩種診斷方式在IBD鑒別診斷中的實施價值進行分析。結果 96例疑似IBD患者經檢查其中陽性患者89例,占比92.71%,其中克羅恩病(CD)患者45例、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44例,分別占比50.56%、49.44%。經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檢測結果與病理檢驗結果一致。UC組糞鈣衛蛋白表達情況高于CD組(t=7.918,Plt;0.05)。經檢查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CD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88.89%、97.73%、97.56%、89.58%、93.26%高于糞鈣衛蛋白77.78%、95.45%、94.59%、80.77%、86.52%,聯合診斷效果更高。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UC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均高于血清抗微生物抗體88.64%、97.78%、97.50%、89.80%、93.26%,高于糞鈣衛蛋白79.55%、95.56%、94.59%、82.69%、87.64%。結論 IBD患者在檢驗過程中采用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能夠有效鑒別診斷患者的疾病類型,將兩種方式聯合其診斷敏感度,特異度較高,有效避免患者疾病誤診情況的發生,值得在臨床疾病診斷過程中應用。
【關鍵詞】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糞鈣衛蛋白;IBD患者
中圖分類號:R39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6.0099.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6.032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屬于臨床中一種非特異性的慢性腸道炎性疾病,該疾病類型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通常對患者結腸及直腸造成損害;克羅恩病主要是對從口腔到肛門之間的任意腸道部位進行損害,通常以小腸末端及結腸較為多見[1]。疾病發生后患者通常存在腹痛,腹瀉,便血和體重減輕等癥狀,而且該疾病無法完全根治只能通過及時干預治療,避免病情反復發作。針對炎癥性腸病其發病原因并不能完全明確,但是與患者腸道異常免疫反應存在重要相關[2]。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兩種疾病的影響不同,治療方式存在差異,因此臨床中需要積極加強關于炎癥性腸病的鑒別診斷研究。近年來炎癥性腸病診斷過程中實驗室檢查診斷效果較好,能夠利用生物標志物起到疾病輔助診斷價值,糞鈣衛蛋白作為重要指標,通過指標評估,能夠對于疾病的活動度情況以及疾病的治療應答情況和預測疾病復發情況有重要了解。同時結合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驗,能夠從整體上提高疾病鑒別診斷效果。基于此,研究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6例以炎癥性腸?。↖BD)入院的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在IBD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鹽城市鹽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治的96例炎癥性腸病(IBD)入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0.23±3.45)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病程(3.33±1.23)年。本研究經鹽城市鹽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2010年世界胃腸病學組織關于炎癥性腸病診斷和治療的實踐指南”[3]疾病診斷標準;②能夠正常交流溝通;③數據資料完整;④存在腹痛、血便、體重降低、腹瀉癥狀。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②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③消化系統疾病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試驗方法 糞便標本采集:在為患者進行腸鏡檢查口服清腸藥前72 h內對患者清晨第一次排便的標本進行收集。完成標本收集后,嚴格依據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的說明書,針對糞便標本進行采集檢驗。利用采樣棒針對固體糞便標本進行采集,采集量約為15 mg,完成固體糞便標本采集后,向其中加入1.5 mL稀釋液。如糞便標本為液體,則需要利用微量移液器選取15 μL糞便標本放置在1.5 mL稀釋液中,確保糞便標本的選取量相同性。對標本檢驗過程中需要嚴格依據相應的使用說明書進行檢測,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血液標本采集:采血過程中需要選擇以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為主,控制血液采集量3~4 mL,完成血液標本采集后,需要將血液標本放置在真空促凝管中,并對其以3 500 r/min速率、10 cm半徑進行離心處理,完成離心操作后,利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測定血清中抗細菌鞭毛蛋白抗體(Anti-CBirl)、抗細菌外膜孔道蛋白 C 抗體(Anti-Omp C)、抗熒光假單胞菌相關序列 I2 抗體(Anti-I2)、抗釀酒酵母抗體(ASCA) 抗體情況。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檢查及腸鏡檢查作為疾病診斷金標準,對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方式在IBD鑒別診斷中的實施價值進行分析。①觀察病理檢查+腸鏡檢查;②觀察糞鈣衛蛋白兩種疾病表達情況;③觀察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對CD的檢驗價值;④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對UC的檢驗價值。抗體陽性評估:Anti -CBirlgt;35.754 ng/mL ;Anti-Omp Cgt;7.807 ng/mL;陽性,Anti-I2gt;2.932 pg/mL;ASCAgt; 6.235 ng/mL。任一抗體陽性則說明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結果為陽性。糞鈣衛蛋白陽性:gt;50 μg/g。敏感度計算公式=[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計算公式=[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計算公式=[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計算公式=[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病理檢查+腸鏡檢查 96例疑似IBD患者經檢查其中陽性患者89例,占比92.71%,其中克羅恩病(CD)患者45例、潰瘍性結腸炎(UC)患44例,分別占比50.56%、49.44%。經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檢測結果與病理檢驗結果一致。
2.2 糞鈣衛蛋白兩種疾病表達情況 UC組糞鈣衛蛋白表達情況高于CD組(t=7.918,Plt;0.001),見表1。
2.3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對CD的檢驗價值 經檢查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CD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88.89%、97.73%、97.56%、89.58%、93.26%高于糞鈣衛蛋白77.78%、95.45%、94.59%、80.77%、86.52%,且聯合診斷效果更高,見表2、表3。
2.4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對UC的檢驗價值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UC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均高于血清抗微生物抗體88.64%、97.78%、97.50%、89.80%、93.26%,高于糞鈣衛蛋白79.55%、95.56%、94.59%、82.69%、87.64%,見表4、表5。
3 討論
現階段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發生變化,導致患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數量有所增加。以炎癥性腸病為代表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癥性疾病對患者日常工作以及生活造成重要影響[4]。該疾病通常包含兩種疾病類型,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羅恩病,由于疾病類型不同其致病原因存在差異,需要積極加強關于炎癥性腸病的鑒別診斷確?;颊呒膊≡谥委熯^程中其治療方案選擇的準確性。臨床中關于炎癥性腸病多以臨床表現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及放射學檢查為主[5]。但是這部分檢查方式存在一定的有創性,同時檢查費用相對較高,會造成患者出現心理負擔及經濟負擔,因此臨床普適性不高。而且上述疾病發生通常不具有特異性癥狀,因此單一通過臨床表現以及內鏡檢查無法針對疾病進行有效診斷。這一背景下需要積極加強關于炎癥性疾病鑒別診斷的方案研究。
實驗室指標是近年來患者臨床疾病診斷過程中重要參考依據,并且在臨床試驗階段取得了顯著效果。該指標通常具有客觀性特點能夠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充分反映,以此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目前臨床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的發生與患者胃腸功能免疫紊亂,腸道菌群感染情況存在重要相關性[6]。血清血反應中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pANCA)和抗釀酒酵母抗體(ASCA)、抗細菌鞭毛蛋白抗體(Anti-CBirl)、抗細菌外膜孔道蛋白C抗體(Anti-Omp C)均能夠針對腸道菌群抗原進行反應,促進炎癥性腸病的發生。糞鈣衛蛋白作為鈣鋅結合蛋白,通常是從中性粒細胞中分離出,該物質主要集中在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占中性粒細胞蛋白質總成分的60%。該物質具有較強的免疫調節功能,而且還可以起到抗菌消炎作用,對于抗增殖活性及炎性調節重要積極作用。該物質在室溫條件下,其穩定性較高,能夠保持7天不被分解,通過糞便檢測檢出該物質,上述兩種指標在針對炎癥性腸病診斷過程中具有積極價值[7]。分析此次研究結果,96例疑似IBD患者經檢查其中陽性患者89例,占比92.71%,其中CD患者45例、UC患者44例,分別占比50.56%、49.44%。經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檢測結果與病理檢驗結果一致。這些結果證實,IBD患者鑒別診斷中糞便鈣衛蛋白聯合血清學抗體檢測使用價值較高。而且以兩種類型的疾病患者糞便鈣衛蛋白檢測情況,發現UC組糞鈣衛蛋白表達情況高于CD組,這一結果進一步說明糞鈣衛蛋白指標具有良好的疾病鑒別診斷作用。
針對兩種不同炎癥性腸病疾病診斷中糞便鈣衛蛋白聯合血清學抗體檢測效果進行分析,經檢查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CD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更高;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結合糞鈣衛蛋白檢測UC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均在97.73%~97.78%之間,兩種不同類型的疾病在利用兩種方式聯合診斷下其診斷準確性,敏感度,特異度較高。這說明除了在針對炎癥性腸病鑒別診斷過程中糞便鈣衛蛋白聯合血清學抗體檢測效果較好,在單一疾病診斷過程中,兩種診斷方式聯合同樣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釀酒酵母菌為ASCA的靶抗原,作為細胞壁上相關磷肽甘露多聚糖與患者病變腸段存在的黏膜通透性異常存在密切相關[8]。因此ASCA對于CD疾病的診斷效能較高。大腸埃希菌細胞外膜孔道蛋白 C 是Anti-Omp C的靶抗原,該物質能夠影響患者腸道菌群,進而導致免疫協調紊亂。朱文靜等[9]報道中指出,CD 患者中的Anti-Omp C 陽性率明顯高于UC患者,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可能與患者出現胃腸壁穿孔存在重要關聯。而ASCA陰性的CD患者在檢查過程中Anti-Omp C也可能存在陽性情況。Anti-CBirl作為消化道細菌鞭毛蛋白抗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誘導炎癥性腸病發生,利用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對于疾病診斷的準確性有重要價值,能夠為患者疾病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這一研究結果為本次研究結果的可行性奠定一定基礎[10]。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單純的糞鈣衛蛋白指標檢查,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結果準確性更高主要是由于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的檢測具有種類多等優勢,在檢驗過程中一旦存在某種抗血清抗微生物抗體陽性,則說明患者為陽性,能夠極大程度減少疾病診斷過程中誤診或漏診的情況發生。此次研究中并沒有針對健康人群進行研究,而且也沒有針對炎癥性腸病的分期進行研究。將上述兩種方案進行聯合診斷,能夠針對炎癥性腸病起到有效的鑒別。而且炎癥性腸病與非炎癥性腸病在疾病診斷過程中,兩種方式聯合的診斷效能將會更高。
綜上所述,炎癥性腸病作為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非特異性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重要影響,如果不能及時鑒別診斷并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威脅其生命安全。血清抗微生物抗體、糞鈣衛蛋白檢測均是疾病診斷過程中常見的方式,將兩種診斷方式進行聯合,能夠提高炎癥性腸病鑒別診斷準確性,同時兩種方式的聯合更能夠提高單一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王娜, 劉淼, 花艷艷. 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肝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 中國醫藥指南, 2021, 19(30): 55-57.
笪紅婷, 徐元宏. 糞便鈣衛蛋白檢測在腸易激綜合征和炎癥性腸病鑒別診斷中的意義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22, 43(05): 634-636.
CHARLES N. BERNSTEIN,MICHAEL F,J.H.KRABSHUIS,等. 2010年世界胃腸病學組織關于炎癥性腸病診斷和治療的實踐指南[J]. 胃腸病學, 2010, 15(9): 548-558.
韓娟.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診斷應用于炎癥性腸病的臨床價值分析[J/CD].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21, 5(3): 106-107.
楊晶, 邱曉楠, 柳彩俠. 血清抗PLA2R抗體和sST2在特發性膜性腎病中的水平及臨床意義[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2, 19(6): 758-761, 765.
陳竹, 劉柳, 汪國生, 等. 特發性炎性肌病患者血清抗FHL1抗體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 免疫學雜志, 2021, 37(8): 726-730, 736.
張憲波, 劉月皎, 陳云峰. 糞便鈣衛蛋白在腸易激綜合征和炎癥性腸病鑒別診斷中的意義分析[J].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21, 36(1): 124-127.
秦陳浩, 顧愛萍, 展富琴, 等. 髓過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相關性血管炎患者血清IgG4及Th1/Th2細胞因子檢測分析[J]. 海軍軍醫大學學報, 2022, 43(3): 341-345.
朱文靜, 王玲.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對IBD的鑒別診斷價值分析[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2, 7(35): 124-126.
高丹, 王科峰, 盧麗萍. 糞便鈣衛蛋白聯合血清學抗體檢測診斷炎癥性腸病的臨床應用價值[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21, 50(5): 42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