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對少見單發性毛發上皮瘤進行研究并回顧相關文獻,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1例存在單發性毛發上皮瘤癥狀表現的患者的臨床情況、病理表現、皮膚鏡檢查、診斷的要點及預后的表現。結果 患者女,32歲,鼻部腫物3年。查體鼻部可見一半球形半透明紅色結節,直徑約1 cm。皮膚鏡提示粉紅色背景、樹枝狀血管、粟粒樣囊腫。組織病理有典型的形態特征,表現為真皮內基底樣細胞團塊,存在毛發分化傾向及角囊腫的表現。根據其組織病理表現及臨床相關資料診斷,將患者確診為單發性毛發上皮瘤。手術切除后1年無復發。結論 臨床上對單發性毛發上皮瘤的誤診率較高,而對這種疾病的確診主要根據其組織病理學特征來明確,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復發率低。
【關鍵詞】毛發上皮瘤;囊性腺樣上皮瘤;單發性;毛源性腫瘤
中圖分類號:R7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6.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6.035
臨床上毛發上皮瘤是比較少見的起源于多潛能基底細胞并朝著毛發結構的方向進行分化的一種良性腫瘤,其特征為多發或孤立的半球形膚色丘疹,堅實透明。多發性及單發性是其在臨床上表現的兩種類型,其中多發性者較常見,單發性者較少見。下面本文就1例單發性毛發上皮瘤患者就診于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時的臨床情況及組織病理做具體分析,詳情報道如下。
1 病歷資料
患者女,32歲,鼻部腫物3年。3年之前在鼻部產生一枚小米大小的丘疹,顏色呈紅色且患者沒有疼痛感及瘙癢等不適,沒有明確誘因,患者未重視,之后皮疹的體積不斷增長到黃豆般大小,并出現輕微瘙癢,病程中無破潰及出血史。為明確診斷,遂于2022年1月5日來北京京煤 集團總醫院皮膚科就診。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均無特殊。明確表示發病前患處沒有其他蚊蟲叮咬及外傷史,沒有接觸過具有化學性感染物質及放射性物質,家族中也沒有類似疾病患者。
體格檢查:患者情況較好,沒有檢查出系統異常情況,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
專科(皮膚)檢查:鼻部可見一枚半球形半透明紅色結節,直徑1 cm左右,有明確的邊界,且有光滑的表面,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無破潰,質地中等,無壓痛(見圖1)。
其他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及大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梅毒抗體、HIV抗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丙型肝炎抗體檢查均未見異常。皮膚鏡:粉紅色背景、樹枝狀血管、粟粒樣囊腫、境界清楚(見圖2)。
皮損病理檢查:患者表皮有變薄萎縮表現,真皮內可見較多基底樣細胞組成的細胞團塊和角囊腫,部分表現為條索狀或分枝狀,瘤團邊緣細胞呈柵欄狀排列,無明顯細胞異型性,并可見不成熟的毛乳頭結構,瘤團周圍有致密的纖維組織鞘,無收縮間隙(見圖3A、圖3B)。
診斷內容及依據:青年患者存在慢性的病程,鼻部腫物3年,皮膚科查體可見鼻部半球狀半透明結節,表面光滑且見毛細血管擴張,皮損組織病理表現為真皮內可見較多基底樣細胞組成的細胞團塊和角囊腫,不成熟毛乳頭結構,無收縮間隙。結合臨床表現及組織病理檢查診斷為單發性毛發上皮瘤。
治療及隨訪:手術切除,并跟蹤隨訪1年,無復發情況。
2 討論
多發性丘疹型毛發上皮瘤及囊性腺樣上皮瘤是毛發上皮瘤的其他叫法。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少見的起源于多潛能的基底細胞并朝著毛發結構的方向進行分化的一種良性腫瘤,其發病機制可能與CYLD基因突變有關。臨床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單發性和多發性,但還有一些特殊類型,如結締組織增生性毛發上皮瘤、布魯克-施皮格勒綜合征、羅姆博綜合征等[1]。其中多發性毛發上皮瘤較常見,通常與遺傳有關,主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女性常見,多在20歲以前發病。而單發性者則未見家族史,屬于非遺傳性,但近年的研究認為也可由染色體突變引起[2]。本病好發于顏面部,尤其是鼻唇溝、鼻部及上唇周圍,亦可見于外耳道、頭皮、生殖器、頸部、軀干及四肢近端等部位。臨床上皮損一般表現為多發或單發的膚色半透明丘疹或結節,呈半球形或圓錐形,直徑多為數毫米,極少數可達1 cm以上,表面光滑,可見毛細血管擴張,質地堅實。隨年齡增大,皮損可緩慢生長或融合成較大結節,特別是青春期明顯。皮損癥狀一般不自覺,可能存在燒灼感或輕微瘙癢,極少發生破潰。單發性毛發上皮瘤病例在臨床上比較少見[3],而本次研究的患者就屬于單發性毛發上皮瘤,瘤團表現為淡紅色,直徑偏大,也是比較特殊的情況之一。
毛發上皮瘤的皮膚鏡表現各異,雖有特點但無特異性。其皮膚鏡特點包括:膚色、淺褐色或個別呈藍灰色背景,皮損內可見灰白色條紋樣結構、樹枝狀或線狀血管、粟粒樣囊腫,邊界尚清[4-5]。
在組織病理學上毛發上皮瘤有著明確的特征性[6-7]。主要特征是具有基底細胞樣腫瘤團塊及角囊腫,早期以分化不成熟的基底細胞增生為主,成熟皮損以分化成熟的角囊腫為主。瘤團可排列為篩孔樣、網狀或束狀結構,其邊緣的細胞為柵欄狀分布且往毛發結構方向發育,有的可見原始毛球及毛乳頭結構。部分病例與表皮相連,在瘤團周圍有致密的纖維組織鞘,有時還會呈現出對游離角質存在的異物巨細胞反應,偶可見鈣化灶。一般無收縮間隙,核分裂和細胞壞死少見。
毛發上皮瘤單靠臨床表現很難確診, 最終確診必須結合組織病理檢查。多發性毛發上皮瘤在臨床上有一定特點,結合組織病理比較容易診斷。單發性毛發上皮瘤臨床無特征,需與基底細胞癌和附屬器來源的其他腫瘤如毛母細胞瘤、毛囊瘤、毛發腺瘤、皮脂腺瘤等相鑒別[8-9]。鑒別要點如下:①基底細胞癌常有珍珠樣光亮隆起邊緣及潰瘍,鏡下觀察常不對稱,也可有角囊腫形成,但細胞分化程度較差,核分裂多見,常有明顯收縮間隙及黏蛋白沉積, 無毛球或毛乳頭結構,無毛發分化傾向。免疫組化Bcl-2、CK15和CD34的表達與毛發上皮瘤有區別,但不能作為兩者鑒別診斷的可靠依據[10]。Bcl- 2在基底細胞癌中廣泛表達,但在毛發上皮瘤中主要在腫瘤周圍表達;CK15在多數毛發上皮瘤中表達而不在基底細胞癌中表達;毛發上皮瘤間質中有CD34+細胞, 而基底細胞癌中則沒有[11]。②毛母細胞瘤皮損的體積往往更大,直徑在3 cm以上,常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邊界清楚,角化少見,毛囊或表皮的分化證據不足,與本例不符[12]。③毛囊瘤皮損多為單發圓頂狀丘疹,中央有孔樣開口,組織病理表現為中央充滿角質的毛囊囊腫,自囊壁向周圍伸出不同程度分化的毛結構[13]。④毛發腺瘤被認為是介于毛發上皮瘤和毛囊瘤之間的向毛囊漏斗部分化的良性腫瘤,皮損多呈單發性珍珠灰色丘疹或結節,鏡下表現為嵌于纖維血管性間質內的實性瘤細胞團塊和大量角囊腫,囊壁為角質形成細胞,囊內呈典型表皮樣角化,無基底樣細胞增生和毛囊形成[14]。⑤皮脂腺瘤常發于中老年女性,皮損多表現為孤立的黃色、橙黃色或膚色丘疹或結節,組織病理明顯區別于毛發上皮瘤,表現為基底樣細胞、成熟皮脂腺細胞組成的大小不等的瘤細胞團塊[15]。
目前臨床上單發性毛發上皮瘤可行手術切除,術后較少復發。多發性毛發上皮瘤皮損面積較大,尚無滿意治療方法,可試用激光、冷凍、電灼、磨削術、射頻消融術或皮膚軟組織擴張術等治療方法[16-18]。但這些方法有時難以掌握治療深度, 容易導致瘢痕、色素沉著,且無法保證一次性清除。有學者分別采用1%西羅莫司乳膏和二氧化碳激光聯合1%西羅莫司乳膏治療毛發上皮瘤患者并取得滿意療效。也有采用局部外用咪喹莫特和維甲酸凝膠治療3年,80%的皮損得以清除且治療后沒有明顯瘢痕[19]。有文獻[20]報道中藥牛黃晶蛋白凝固法是一種療效確切、創傷少、瘢痕發生率低的治療毛發上皮瘤的好方法。這個研究共納入30例毛發上皮瘤患者,經該方法治療后, 7例患者痊愈,1年后僅1例復發,無患者遺留瘢痕,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傳統CO2激光治療。毛發上皮瘤屬于一種良性腫瘤,但也有非常小的概率會在患者病程晚期發展為基底細胞癌或者惡變[21],且有些單發性毛發上皮瘤易與基底細胞癌等惡性皮膚腫瘤混淆,造成漏診誤診,影響患者預后,故需要臨床對毛發上皮瘤進行準確診斷,采取積極治療[22-23]。
綜上所述,毛發上皮瘤是一種容易誤診的良性皮膚腫瘤,需結合臨床表現及組織病理對疾病進行診斷,目前治療方法多有局限性,臨床還需要對毛發上皮瘤進行更多研究及探索以提高診治水平。
參考文獻
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1732-1733.
MATT D, XIN H, VORTMEYER A O. Sporadic trichoepithelioma demonstrates deletions at 9q22.3[J]. Arch Dermatol, 2000, 136(5): 657-660.
KARIMZADEH I, NAMAZI M R, KARIMZADEH A. Trichoepithelioma: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Acta Dermatovenerol Croat, 2018, 26(2): 162-165.
孟如松, 崔勇. 多模態皮膚病醫學影像診斷圖譜[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1: 206-208.
TWASEEM P M, CRITON S, ABRAHAM U M. A case of desmoplastic trichoepithelioma with a new dermoscopy finding[J]. Indian J Dermatol, 2022, 67(5): 589-590.
高天文, 王雷, 廖文俊. 實用皮膚組織病理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7: 720-721.
SKORIN L, BAUER S A. Trichoepithelioma[J]. J Am Osteopath Assoc, 2020, 120(9): 623.
姚明, 張誼芝. 單發型毛發上皮瘤1例[J].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4, 43(12): 729-730.
蘭晶, 黃長征, 晏洪波等.孤立性毛發上皮瘤1例[J].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2, 41(5): 305-306.
AHMAD A, SALMAN F M, JERAGH F. Enemy in disguise: A case report of solitary trichoepithelioma initially diagnosed as BCC[J]. Int J Surg Case Rep, 2023, 103: 1078-1097.
董秀芹. 單發性毛發上皮瘤1例[J].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 2010, 17(4): 301-304.
TELI B, THRISHULI P B, SANTHOSH R. Giant solitary trichoepithelioma[J]. South Asian J Cancer, 2015, 4(1): 41-44.
陳年, 雷霞, 成瓊輝, 等. 毛囊瘤3例[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2, 28(9): 663-664.
MIR-BONAFé J F, MIR-BONAFé M, MIR-BONAFé J M. Trichoadenoma: Dermoscopic clues of a rare adnexal tumour[J]. Australas J Dermatol, 2021, 62(1): 75-77.
FERNANDEZ-FLORES A, MANJóN J A. Sebaceoma associated with seborrheic keratosis[J].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17, 58(2): 599-601.
MIOTTO I Z, ROMITI R. Nonfamilial multiple trichoepithelioma[J]. JAMA Dermatol, 2019, 155(9): 1070.
CENTURIóN S A, SCHWARTZ R A, LAMBERT W C. Trichoepithelioma papulosum multiplex[J]. J Dermatol, 2000, 27(3): 137-143.
MOYNIHAN G D, SKROKOV R A, HUH J. Desmoplastic trichoepithelioma[J]. J Am Acad Dermatol, 2011, 64(2): 438-439.
林鑫. 額面部皮膚軟組織擴張術治療多發性毛發上皮瘤一例并文獻復習[D]. 南寧: 廣西醫科大學, 2018.
吉如, 蘭晶, 譚達全. 牛黃晶治療毛發上皮瘤3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2, 11(2): 113-114.
劉子重, 曹雙林, 方晶. 16例單發性毛發上皮瘤臨床與病理觀察[J].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 2010, 17(6): 416-418.
孫祥民, 陳有元, 易有峰. 巨大毛發上皮瘤1例[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0, 24(10): 990-991.
MIZUTANI Y, IWAMOTO I, KANOH H. Expression of drebrin, an actin binding protein, in basal cell carcinoma, trichoblastoma and trichoepithelioma[J]. Histol Histopathol, 2014, 29(6): 757-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