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委 謝玉科
【摘要】經濟安全是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維護經濟安全貫穿黨的奮斗歷程之中,形成了黨的經濟安全思想。對黨的經濟安全思想進行歷史梳理和經驗總結,既是對建黨百年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深刻認識,也為應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風險隱患,在發展中保障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經濟安全思想∣歷史經驗∣現實啟示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其主要目標是能夠有效防范化解各種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發展權利不受損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1]。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將維護經濟安全的思考和實踐貫穿于對革命、建設和治國理政的思考和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安全思想,為新時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引。
一、中國共產黨經濟安全思想產生的歷史演進
黨的經濟安全思想的形成過程與黨的奮斗歷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歷史演進伴隨黨的百年奮斗史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中國共產黨經濟安全思想的啟蒙階段(1921-1949)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共產黨員對帝國主義掠奪中國經濟財富的憂慮,對于黨的經濟安全思想具有重要啟蒙意義。土地革命時期,黨十分重視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1933年,毛澤東作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的報告,指出要“立即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2]。全面抗戰時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抗日根據地的經濟狀況持續惡化。面對經濟安全的復雜情況,毛澤東總結經濟建設經驗,指出“邊區財經問題的決定點有二:一是‘發展經濟’,二是‘平衡出入口’”。[3]一方面在根據地內推廣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大力開展大生產運動,增加根據地自身的產出;另一方面積極與國統區進行走私貿易,換取自身所缺物資。抗戰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進一步利用特權大發國難財,導致“極端的通貨膨脹,空前的物價高漲”[4]。為解決經濟上的混亂情況,黨在各解放區逐步實行三大經濟綱領。不僅為解放區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解決了最關鍵的土地問題,也把壟斷全國經濟命脈的巨大資產收歸國家所有,為維護經濟安全,促進新中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經濟安全思想的探索階段(1950-1976)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連年戰爭的破壞,國家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通過經濟建設來維護經濟安全。一方面抓住生產建設這個中心環節。黨中央采取“普遍恢復、重點發展”的措施,在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時,重點發展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業。農業生產是一切生產的基礎,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重點發展交通運輸業,可以促進人員和物資的跨地區流動,既能提高經濟的活力,也有利于提高經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就是穩定和統一經濟秩序。一是撲滅反動勢力在經濟領域掀起的挑戰。二是從根本上穩定經濟秩序。1950年3月,黨中央向各級黨委發出《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通知》,初步統一全國財政收支。[5]
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6]的總路線。但是,總路線在執行過程中違背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阻礙了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導致國家經濟的不安全[7]。因此,黨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一系列的調整。首先,黨中央召開了第一次鄭州會議,研究討論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于讀書的建議》,[8]要求中央和地方縣以上黨委委員聯系當前實際認真研讀《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等書籍,研究社會主義如何向共產主義過渡、集體所有制怎樣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等問題。其次,黨著手調整經濟政策,以扭轉遭到嚴重破壞的經濟局勢。一是對人民公社進行整改調整。第二次鄭州會議明確了整頓和建設人民公社的“十四句方針”,制定了《關于人民公社管理體制的若干規定(草案)》,確立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9]二是壓縮不符合實際的經濟指標。黨的八屆六中全會指出:“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必須建立在客觀可能性的基礎上”,[10]強調經濟建設必須遵守“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原則。
(三)中國共產黨經濟安全思想的確立階段(1978-2012)
文革十年動亂,給國家經濟建設帶來嚴重破壞。使黨對經濟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黨在撥亂反正中逐步統一思想,將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中心,在發展經濟中維護經濟安全。
鄧小平充分認識到國家經濟發展對經濟安全的保障作用,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一方面,加強引進國外資金、科學技術、管理經驗等,增強經濟實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另一方面,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積極防范化解外部經濟風險,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上經濟危機的頻發,維護經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將經濟安全置于國家安全的基礎地位進行專門部署。黨逐步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強調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做好經濟風險的防范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深前所未有,在享受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美好成果的同時,也必然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經濟風險,直接威脅國家經濟安全。進入21世紀,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國民經濟體系,在科學發展中實現國家的經濟安全。
(四)中國共產黨經濟安全思想的完善階段(2013至今)
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面臨的國際國內新形勢,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經濟保障。
第一,明確經濟安全的基礎作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要“以經濟安全為基礎”[11],正式明確了經濟安全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基礎作用。第二,加強經濟安全的戰略部署。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綱要》,發布《國家安全法》,完善經濟安全頂層設計,強化經濟安全的保障體系。第三,構建經濟安全的完整體系。習近平經濟安全思想突出了維護經濟安全的整體性要求。從分析影響經濟安全的相關因素來看,既涵蓋了國內國外因素,也區分短期長期影響;從研究經濟安全涉及領域來看,強調不僅要維護各經濟領域的安全,更要維護經濟的總體安全;從經濟安全的實現途徑來看,既要求做好系統規劃和總體布局,也強調充分發揮基層探索的作用。
二、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維護經濟安全的基本經驗
(一)堅持黨對經濟安全工作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經濟安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始終堅持黨全面領導的根本原則,充分發揮黨組織統領全局、協調各方的強大優勢。在革命戰爭年代,黨提出發展根據地經濟、保障戰爭供給,到領導大生產運動,為根據地經濟安全創造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經濟建設工作,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領域實施的各類封鎖、禁運和破壞活動,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建立起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不僅在當時維護了國內的經濟安全,也為隨后的經濟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西方國家貿易摩擦、技術封鎖和經濟制裁等威脅下,黨領導進行改革開放,一方面促進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成功抵擋了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入侵,在高速發展中維護了國家經濟安全。新時代,黨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從全局高度科學擘畫維護國家安全的整體布局,將經濟安全定位為國家安全體系的基石,為維護經濟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
(二)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
百年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在維護經濟安全時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時刻不忘維護經濟安全就是要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在土地革命時期,黨帶領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將農民從剝削關系中解放出來,并幫助解決在勞動技能、勞動工具、種子等生產方面存在的困難。即使在根據地經濟最艱苦的時候,黨依然堅持關心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利益,通過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等方式與群眾共渡難關。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恢復和發展被戰爭破壞的社會生產,消滅私人占有制,實現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國家經濟遭受嚴重困難,黨在調整經濟工作方針,恢復被破壞的經濟時,仍以維護人民經濟利益為主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提高社會生產力改變了中國經濟落后的現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黨的十八大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強調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并帶領全體人民消除了絕對貧困,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的基本經濟利益。
(三)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相互統籌推進
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安全是經濟發展的保證,經濟發展是經濟安全的基礎,經濟發展可以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穩定性,從而有效地維護經濟安全。在革命戰爭時期,黨通過發展根據地經濟為武裝斗爭提供支持來保護根據地經濟成果,維護根據地經濟安全。在新中國成立后,黨通過發展經濟實現獨立自主,在面臨西方封鎖的情況下進一步改善國家經濟安全形勢。改革開放后,黨不僅認識到經濟發展是維護經濟安全的物質基礎,更是強調“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12],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從而更好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進入新時代后,面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的新變化,習近平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維護好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從而維護好國家經濟安全。縱觀黨維護經濟安全的歷史,黨始終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維護經濟安全的基礎,通過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穩定性,有效維護了國家的經濟安全。
(四)注重科技發展對維護經濟安全的支撐作用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技創新可以提高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增長。黨在維護經濟安全時,十分注重發揮科技對維護經濟安全的支撐作用。在打破敵人對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封鎖時,黨一方面認識到了科學技術對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發展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保證戰爭的物質供給,就必須提倡自然科學。[13]另一方面,黨建立了一批教學、科研機構與專業學會,把科學研究與根據地生產建設結合起來,解決了根據地多種物資缺乏的困難,極大地支持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14]在經歷了大躍進的嚴重挫折時,黨于1962年底批準制定《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確定科學研究任務,支撐國家經濟走出困境。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調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15]江澤民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行經濟建設,增強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16]胡錦濤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指出科學技術發展正深刻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強調我們要靠科技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17]習近平強調“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將科技創新與維護經濟安全緊密聯系起來。[18]
三、中國共產黨經濟安全思想的現實啟示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安全工作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影響經濟安全的因素更具不確定性,經濟不安全帶來的破壞性更大。通過借鑒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維護經濟安全的基本經驗,可為新時代做好經濟安全工作提供以下幾方面啟示:
(一)鞏固黨對經濟安全的領導地位
黨的領導是確保國家安全和保衛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證,經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礎,黨的領導對于維護經濟安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堅持黨對經濟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可以為經濟安全工作的全面統籌和經濟風險的全面管控提供制度保障和機制框架。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第一要務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這既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在要求,也是確保國家經濟安全戰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19]因此,要全面加強黨對經濟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在經濟安全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大作用,牢牢掌握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全局性主動性,有利于全面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為鞏固經濟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經濟安全觀
只有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經濟安全觀,突出強調人民在國家經濟安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將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視為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只有不斷夯實黨的群眾基礎,確保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固,才能確保經濟安全工作得到貫徹落實。經濟安全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只有維護好經濟安全,才能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持續穩定的物質保障,才能確保社會繁榮穩定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如果沒有經濟安全提供的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則會遭遇嚴重危機,最終對人民的利益造成傷害。同時,經濟安全的維護也依靠人民,民意和人心向背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穩定,要確保經濟安全政策的順利實施,就必須獲得人民的廣泛支持和擁護。
(三)強化科技對經濟安全的支撐作用
當前,密集活躍的全球科技創新正在重塑國際經濟格局。傳統的以市場換技術的科技追趕模式隨著我國科技發展進步已變得不可持續,美國的科技封鎖更是進一步凸顯了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是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只有牢牢掌握科技創新自主權,實現從技術趕超向技術引領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一是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加快突破敵對勢力技術封鎖。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圍繞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持續性攻關。二是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首先,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引導科技研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其次,完善協同創新機制,組建高質量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打造高水平技術創新平臺。最后,推動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圍繞企業生產需求進行科技創新研究。
(四)建立健全國家經濟安全的統籌機制
一方面,要通過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統籌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協同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有效規避市場自由運行中的各類風險性因素。在當下,黨和政府應著力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公平使用生產要素,以確保形成合理競爭、相輔相成的良性共生關系,在優勢互補中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奠定根基。另一方面,有效做好經濟安全工作,也要不斷統籌推進政府治理和人民群眾自治的協同配合。尤其面對他國的經濟制裁,更要做到依靠群眾,形成萬眾一心維護經濟安全的合力。既要著力形成政府同各市場主體的全面協同機制,形成聯動聯防。也要引導人民正確認識經濟風險,鼓勵其自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為國家應對外部經濟風險提供力量。
(五)構建全方位的經濟安全體系
當今世界經濟安全局勢錯綜復雜,各類風險因素早已形成了相互交織的復雜網絡,[20]要全面鞏固經濟安全就要構建全方位的經濟安全體系。對此,國務院在“十四五”規劃中給出了新路徑,一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統籌推進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和造長板,在核心產業和重要行業加快形成完整、高效、堅韌的產業鏈供應鏈,保持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基本穩定。二是確保糧食安全,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完善糧食產購儲銷體系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機制。三是加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四是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完善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持續健全統籌協調、全面覆蓋、有力有效、權責一致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
[3]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6.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25.
[5]吳敏先.中國共產黨的經濟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07-11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285.
[7]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選集:第34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07.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564.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123.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627.
[1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1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13]社論.提倡自然科學[N].解放日報,1941-06-12(1).
[14]張艷.科學技術與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以陜甘寧邊區為中心[J].抗日戰爭研究,2008,3:70-94.
[1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1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9.
[17]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99.
[18]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唐皇鳳.百年大黨有效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74(2):5-15.
[20]孫伊然,何曜,黎兵.“入世”20年中國經濟安全觀的演進邏輯[J].世界經濟研究,2021(12):42-53,132-133.
(作者簡介:盧委,國防科技大學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上尉;謝玉科,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