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瑩

檢察官提審
只要辦理銀行信用卡,就能快速獲得幾千元至上萬元的好處費?張某等人為了非法套現,開設幾十家空殼公司,為大量未曾辦理過信貸業務的“白戶”短暫繳納公積金,在對其進行身份包裝后,組織“白戶”至銀行提交虛假材料申領信用卡。經檢察機關統計,本案涉及13家銀行近400張信用卡,金額超3000萬元。
近日,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閔行區檢察院”)分別以信用卡詐騙罪、貸款詐騙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對張某等9名被告人提起公訴。
“征信良好、不限戶籍,快速申領信用卡,高薪報酬,有需要的速度聯系。”零成本迅速得利,這樣一則招聘在不少人看來是一筆十分劃算的買賣。但為何只要申領信用卡就會有?背后的做局者靠什么牟利?事情還要從2019年底說起。
張某平時做信貸中介的生意,工作主要是招攬客戶辦理各大銀行的信用卡,并從中收取少量手續費。2019年底,張某在為客戶辦卡時,發現某銀行有一項貸款產品,額度是20萬元封頂,辦卡門檻較低,不限戶籍,信用良好、在滬繳納公積金滿1年即可申請。此外,張某還發現,其他銀行也有不少類似業務的貸款產品和信用卡服務。一心想賺大錢的張某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發財的“捷徑”:“如果召集很多符合申領條件的人,辦理大量信用卡后從中套現,豈不是一樁大生意?”
征信報告顯示良好,需要用錢又怕辦卡麻煩的“白戶”無疑是騙局的關鍵。為了短時間內找到盡可能多的“白戶”,張某在朋友的介紹下與中介解某結識,并形成初步合作關系。其中,解某作為大中介,旗下還有于某、劉某、姜某為其工作,主要工作是負責聯系外省客戶、安頓外省人員來滬、收集身份證件等。
“辦卡不用自己操心,辦完后也不用過問,還能白得幾千元至上萬元好處費”,解某等人在朋友圈里大肆吆喝,并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向不少老鄉宣傳。在他們的運作下,大量“白戶”很快上門了。
“白戶”能通過熟人介紹找到,但該怎么給這么多人繳納公積金從而滿足申領條件呢?張某和解某決定將這些招募來的“白戶”包裝成上班族,實現自己的詐騙計劃。
張某先通過代辦工商注冊的方式,以自己或者朋友的名義開設了多家空殼公司,并收集控制營業執照、公司印章等。每次要求這些“白戶”辦理銀行卡前,張某都會先準備好他們的征信報告及身份證,為其開設上海的公積金賬戶,并繳納一年公積金。此外,張某還會為這些“白戶”準備好一套完整的個人信息和新的手機號,作為銀行信用卡的申領材料。這份信息除了姓名和身份號,其余都是虛假的。
張某和解某打得一手好算盤,并且深諳不少人怕麻煩的心理,咬準了一些“白戶”在拿到好處費后,就不會再主動要求查看信用卡的相關信息。“手機卡都是現辦的,大部分人拿到好處費后就都丟掉了,所以銀行這邊的信貸資金如果發生逾期,也是聯系不上客戶的。”
此外,張某和解某還雇傭了顧某、李某、徐某、劉某等人負責接送客戶、辦理手機卡和激活信用卡等。隨后,張某等人收集并控制了這些信用卡,惡意透支、使用POS機或信貸產品套現。據承辦檢察官介紹,這些資金隨后被用于張某、解某及其他中介人員、辦卡人分贓。其中,徐某在明知他人利用其銀行卡進行轉賬,可能用于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情況下,仍將其名下開通網銀功能的3張銀行卡提供給他人非法牟利。
在張某和解某看來,那些愿意犧牲自己信用的“白戶”是家里缺錢才主動找上門來。這些人不懂金融產品和法律知識,在眼前小利的誘惑下,才協助辦理信貸產品。
“我們雖說是以中介的名義幫助客戶辦理信貸業務,但業務辦成后,客戶的卡和資金其實都是由我們這些中介控制的,客戶本人并沒有直接拿到卡或是銀行放的貸款。銀行放貸后,客戶可以拿到一筆好處費,剩余的錢扣除掉繳納的公積金等費用后,都是我和解某等中介瓜分的。”張某事后回憶,在信貸資金發放后,會先償還半年的銀行欠款。張某這樣做的本意是不想發生太多逾期,在一開始就把事情鬧大,到后面手頭充裕些后可以做些正經生意,通過借新還舊,賺錢填補窟窿最后再盈利,“結果沒想到后面不光正經生意沒做成,手頭辦理的這些客戶的信貸業務一個接著一個逾期了,手上的錢根本來不及填這些窟窿”。
紙終究包不住火。2023年初,某銀行報案稱有大量人員涉嫌信用卡詐騙,后警方調查發現,本市黑中介為牟取非法利益,開設大量空殼公司并與外省黑中介互相勾連,批量召集來滬人員,掛靠空殼公司進行短暫繳納公積金后,在多家銀行批量申領信用卡并套現,現已發生大面積逾期,造成銀行巨額損失。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底排查,公安機關將該團伙抓捕到案,閔行區檢察院隨即對張某、解某等人作出批準逮捕決定。在辦案過程中,為準確認定犯罪事實、適用法律,承辦檢察官在拿到案件材料后,第一時間與公安機關承辦人員聯系,詳細了解案件偵辦情況。
然而,公安機關移送的近百本案卷材料、大量電子數據光盤中,有大量的審計數字及會計術語,這給承辦檢察官帶來了不小挑戰。為了跨越這道門檻,檢察官查閱大量相關司法解釋及論文材料,惡補財會專業知識,并多次與涉案銀行、審計單位、物證鑒定中心等討論研究。
層層抽絲剝繭后,一條貸款詐騙、信用卡詐騙的完整產業鏈浮出水面:一邊是布局操作整套流程的主導者,另一邊是對法律一知半解、以“失信”換取錢財的“白戶”,中間是拿人錢財的中介,三方勾結詐騙大量銀行貸款。最后“白戶”愿者上鉤,中介坐享其成,設局者鉆營逐利的犯罪鏈條形成。
據檢察官介紹,2019年起,被告人張某、解某經合謀,通過包裝外地“白戶”人員,向銀行提交虛假信息材料申領信用卡套現,通過POS刷卡取現的方式分贓非法牟利。其間,被告人解某組織多名中介宣傳利誘“白戶”提供個人身份信息,并將其帶至上海辦卡。被告人張某開設幾十家空殼公司為“白戶”進行短暫繳納公積金包裝,并組織多人帶領“白戶”辦理手機卡、申請信用卡、刷卡套現。被告人顧某、李某、徐某等人受張某雇傭指使,協助注冊空殼公司、申領POS機、接送辦卡人員、提供銀行卡對套現資金進行轉賬、取現等。被告人于某、劉某、姜某等人經解某介紹成為中介人員,介紹“白戶”人員并將信息提供給解某,從中收取好處費。截至案發,涉及13家銀行近400張信用卡,涉案金額超3000萬元。
此外,被告人徐某明知他人可能利用其銀行卡對網絡違法犯罪活動行為提供轉賬,仍將其名下3張銀行卡提供給他人非法牟利,進項資金合計達190萬余元。
張某到案后,面對檢察官的訊問,悔不當初。“如果給我重新來一次的機會,我肯定不會做這么蠢的事情了,我一開始還幻想著能夠通過套出來的錢賺更多的錢,但這樁生意開始后,就回不了頭了。我知道我這是詐騙罪,怪我自己沒有法律意識,我愿意接受處罰。”
閔行區檢察院認為,被告人張某、解某、顧某、李某、徐某等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違反信用卡管理規定,提供虛假信息幫助他人申領信用卡后惡意透支,涉嫌信用卡詐騙罪;被告人張某、解某、顧某、李某、徐某、彭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提供虛假信息詐騙銀行貸款,涉嫌貸款詐騙罪;被告人徐某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仍提供銀行賬戶幫助他人進行資金支付結算等活動,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近日,閔行區檢察院已對張某等9名被告人提起公訴。
承辦檢察官提醒,征信記錄是個人信用行為的體現,用信用換眼下小利,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經濟活動,還可能會給自己的征信記錄留下污點,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廣大民眾切勿貪圖一時利益,給犯罪分子提供可趁之機,“白戶”一旦成為“老賴”,將處處受限。銀行工作人員在辦理相關業務時,也應嚴格遵守工作守則,履行義務;銀行內部也應該加強關鍵崗位的合規管理。
投稿郵箱:8971274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