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圖式是人們頭腦中存在的大量對外在事物的結構性認識。基于圖式理論的深度閱讀是原有圖式被新閱讀材料刺激后,多次發生同化或順應,不斷形成新的圖式,實現新的平衡,形成高階思維,然后進行遷移運用,解決更復雜的閱讀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的閱讀能力主要是由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形式圖式、方法圖式、情感圖式五個方面共同決定的。運用圖式理論促進深度閱讀的策略有:運用語言圖式,奠定閱讀基礎;巧用形式圖式,明晰文章結構;活用內容圖式,構建方法圖式,促進深度閱讀;妙用情感圖式,相機引導點撥。
[關鍵詞] 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形式圖式;方法圖式;情感圖式
一、圖式與圖式理論
圖式就是存在于記憶中的認知結構,是人們頭腦中存在的大量對外在事物的結構性認識。圖式可以幫助我們對生活中的大量個別事物進行抽象,總結出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例如,根據生活經驗,我們認識到樹一般包括樹干、樹冠、枝、葉、花、果。當我們看到一棵從未見過的“樹”時,雖不知道其具體名稱,但基于頭腦中的圖式可以斷定它是一棵樹,而不是別的事物。這是圖式對事物的概念性認知。圖式也可以是對事物的程序性認知。比如,對婚禮過程的認知、對拳擊比賽的認知等。圖式還可以通過大腦指揮身體做出序列化的動作。比如,練武的人學會了一套拳法,經過多次練習,每一個序列化的動作都會印在大腦里,形成認知圖式。當遇到危險時,大腦中的相關認知圖式就會讓他很自然地打出這套拳來自衛。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對圖式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認為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圖式具有選擇、理解、整合、預測等功能。人類在處理外界輸入的信息時需要調用大腦中的圖式。當個體接收到的信息與原有認知圖式相匹配時,原有認知圖式就會將新的刺激進行選擇、預測、理解、整合,實現同化。比如,當個體看到比較高大的喬木的時候,發現它的樹干、樹枝、樹葉等特征與大腦中“樹”的認知圖式基本匹配,就認定這種喬木是樹。當大腦接收到的刺激信息與原有的圖式不相匹配時,就會形成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衡,原有的認知圖式就會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發生順應性改變,形成新的圖式,從而重新達到平衡。當個體看到比較矮小的灌木的時候,發現樹枝、樹葉、花、果等特征也符合“樹”的概念,但是找不到“樹干”。這時大腦對“樹”的認知就產生失衡。于是,大腦就再次仔細地觀察,發現“樹干”是有的,但不是那么明顯,于是大腦圖式就會根據觀察到的信息進行重組,將“有些樹的樹干不明顯,不易被發現,比如灌木”這個認知融入對“樹”的認知圖式中,這樣大腦對“樹”的認知圖式就在順應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了。
二、圖式理論與深度閱讀
要談什么是深度閱讀,首先要談到深度學習。黎加厚教授認為,深度學習即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由此可見,深度學習離不開圖式。原有的認知圖式,在新的信息刺激下,經過理解、選擇、整合、同化、順應之后形成新的認知圖式,再通過選擇、預測等方式遷移運用到新的情境中,用于決策或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才實現了深度學習。而基于圖式理論的深度閱讀就是原有圖式被新閱讀材料刺激后,多次發生同化或順應,不斷形成新的圖式,實現新的平衡,形成高階思維,然后進行遷移運用,解決更復雜的閱讀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的閱讀能力主要是由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形式圖式、方法圖式、情感圖式五個方面共同決定的。這五類圖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與閱讀對象的文字、內容、表現形式相交互,促成對文章的理解、思維的深入、方法的遷移與運用。
那如何運用圖式理論進行閱讀教學,促進兒童深度閱讀呢?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手指》一課的教學,分析一下基于圖式理論的小學語文高年級深度閱讀策略。
三、基于圖式理論的小學語文高年級深度閱讀策略例析
(一)運用語言圖式,奠定閱讀基礎
閱讀能力中的語言圖式指的是閱讀中需要用到的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它在閱讀理解中起基礎作用。閱讀文本是由各種抽象的語言符號組成的。兒童的大腦中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語音、語義、語法等圖式,才能選擇、理解、整合文章中的字、詞、句信息,然后利用文章提供的線索調用大腦中的各類閱讀圖式,實現對文章的理解。所以,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第一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語言圖式,奠定理解文章的基礎。
在《手指》這篇課文中,作者豐子愷先生以幽默風趣的語言介紹了五指的長處和短處,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品析五指的長處和短處是本次閱讀的一個重要任務。經過文本分析,筆者發現閱讀材料在語音圖式方面有“擰、紐、窈、窕”等生字字音易錯,在語法圖式方面使用了一系列的動賓短語,在語義圖式方面有“相貌堂皇、養尊處優”等詞語學生不易理解。所以筆者設計了分別描寫拇指、食指、中指的三組動賓短語,既將讀音易錯字納入其中,又讓學生明白了拇指、食指、中指干的活,為內容圖式的構建奠定基礎。在交流“養尊處優”的意思時,將該詞語送回文中——“五指中地位最優、相貌最堂皇的,無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每逢做事,名義上他是參加的,實際并不出力”,這樣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也為接下來概括中指的短處、構建內容圖式奠定基礎。
(二)巧用形式圖式,明晰文章結構
閱讀圖式中的形式圖式又叫結構圖式,指的是文章的體裁、邏輯結構等。形式圖式能夠幫助閱讀者明晰各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文章的組織結構規律快速找出重要信息。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形式圖式積累,比如記敘文的“六要素”、文章的“總分”結構、寫作的順序等。
《手指》這篇課文條理非常清晰。首段總寫了五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中間部分分別介紹了五指的長處和短處。最后一自然段則總結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所以,筆者在構建語言圖式之后,設計了第二個任務:請學生迅速瀏覽課文,找到總體描寫五指的句子。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一和第六自然段。于是,筆者就開始引導學生預測文章的結構——“總分總”。因為學生大腦中已經具備了這一形式圖式,所以都脫口而出。“真的嗎?去文中找找能證明你的觀點的內容。”學生很快就發現了中間四小節分別寫了五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并將這一信息同化到原有的形式圖式中,驗證了自己的猜測,體會到了足夠的成就感。
(三)活用內容圖式,構建方法圖式,促進深度閱讀
閱讀圖式中的內容圖式包括兩種,其中一種是指閱讀者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把屬于同一語義場的字、詞、句結合起來所形成的圖式。在文章閱讀難度相同的情況下,語篇情景越接近讀者的生活經歷就越容易理解。《手指》這篇課文介紹的是人的手指,學生非常熟悉,所以運用內容圖式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然而,運用圖式理論將教學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是本次教學的難點,這就必須引導學生構建閱讀方法圖式。閱讀圖式是一種程序性認知,是讀者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提取、運用等加工的方法或技能。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試圖引導學生在掃除語音、語義障礙,厘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調用內容圖式,構建方法圖式,然后舉一反三,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進行同化、順應,不斷豐富閱讀圖式,促進思維向深處發展。
比如,筆者在引導學生明晰了文章的結構之后,布置了第三個任務: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找到大拇指的長處和短處。然后,引導學生調用內容圖式,集體交流大拇指的長處和短處。通過“頭腦風暴”,大家總結出了“先在文中找到關鍵句,再從關鍵句中找到關鍵詞”的方法。這就是一個構建方法圖式的過程。接下來要求學生舉一反三,各小組利用這種方法,找到其他手指的長處和短處。
學生在運用方法圖式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了問題。比如,有些學生找到了關鍵句,但是無法從關鍵句中找到合適的關鍵詞。此時,學生的大腦中就產生了認知沖突。于是進行小組討論,發現可以嘗試從關鍵句中概括關鍵詞。學生大腦中的閱讀圖式在順應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發展,筆者引導學生再次調用大腦中的內容圖式,完成第四個任務:品讀五指的長處和短處,批注讓你印象深刻的詞句。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發現:大拇指干的活多肯吃苦,力氣大能吃苦,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樂吃苦,任勞任怨,默默奉獻;作者運用了生動擬人、精細羅列、鮮明對比等寫作手法。接著集體總結學習方法,構建方法圖式:咬文嚼字—品手指特點—析寫作手法。接下來還是遷移運用,小組討論分析其他手指。學生的認知圖式再一次經歷了“構建圖式—運用圖式(同化、順應)—形成新的圖式”的過程,閱讀思考也在不斷深入。
但筆者覺得,這還不夠。于是筆者設計了第五個任務:請你學學作者的寫法,從五官中選擇一個寫一寫。在片段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課上習得的語言圖式、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大腦中的圖式不斷豐富,促進思維的拓展與提升,真正實現深度學習。
(四)妙用情感圖式,相機引導點撥
閱讀圖式中的情感圖式是對人類情感的認知圖式,這種圖式主要來自人們生活經驗中的情感反應。情感圖式一般存儲在大腦的長時記憶中。比如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對蛇的恐懼心理一旦形成情感圖式,則會對人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會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情感圖式一經形成,個體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在閱讀教學中充分調動情感圖式,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實現情感共融、智慧共生,可以將教學推向高潮。
比如,《手指》這篇課文的教學,在集體交流品讀大拇指的憨厚老實、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的精神品質時,教師因勢利導,請學生聯想一下生活中像大拇指一樣的人有哪些。學生聯想到環衛工人、教師、交警、醫生。在學生動情的訴說中,筆者充分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對這些人的佩服和感恩,“大拇指”真正走入了孩子們的內心,課堂教學進入高潮。
總之,在小學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筆者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結合文本的特點,運用圖式理論,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進行教學,兒童在認知圖式不斷完善、遷移運用的過程中,語言得到不斷建構與運用,思維得到不斷拓展與提升。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運用圖式理論促進兒童的深度閱讀是可行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言圖式、形式圖式、內容圖式、方法圖式、情感圖式的調用和生成雖有側重,但并非孤立的,要學會靈活運用、綜合運用,目的是讓兒童的深度閱讀真實發生。
參考文獻
[1]馬力仲.圖式理論與中學數學教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2]趙雪琪.圖式理論指導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
[3]霍雨佳. 圖式理論視域下的中學文言文教學[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4]吳萍. 圖式理論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5]張興民.深度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三年級下冊《蜜蜂》為例[J].學園,2023,16(24):81-83.
[6]龔芳芳.深度學習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學周刊,2023(26):109-111.
[7]何拴成.讓深度學習走入小學語文課堂[J].當代家庭教育,2023(16):87-89.
[基金項目]2022年度無錫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圖式理論的中小學語文深度學習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B—b\2022\05\201)。
[作者簡介]朱露露(1988—? ? ),女,山東棗莊人,無錫市新吳區旺莊實驗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